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元李行道的杂剧《包待制智赚灰阑记》和清蒲松龄《聊斋志异》中的断案故事《太原狱》同属“灰阑记型”叙事模式。 如果套用普罗普《民间故事形态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一模式存在着根据人物行为功能抽象出来的下列角色:  相似文献   

2.
《娇红记》和《罗密欧与朱丽叶》是两部经典的爱情悲剧,而这两部作品又都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倾向.本文阐述了两部作品在爱情之上附载的更为深广的进步意义.同时指出从悲剧主人公对待外界强制力量的态度来看,两部作品又呈现出不同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之一,郭沫若是20世纪20年代初新文学的践行者与解放者,也是新思想的吸纳者与传播者。其早期作品除展现激情和进取外,亦深受当时流行的种种舶来文化之影响。尼采哲学思想,即是其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盛行一时的"尼采热"中,郭沫若不仅积极研读、尝试翻译其作品,更在尼采之超人哲学的影响下,创造出了一大批浪漫而深刻的新诗作品。《凤凰涅槃》,即是这批诗作中的典型代表。诗中自我牺牲,涅槃重生的"凤凰"形象与"超人"批判、坚韧、孤傲等特征具有深刻的内在一致性。以文本细读为手段剖析两者关联,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凤凰涅槃》,进而加深对郭沫若早期思想和新诗变革,乃至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内在规律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白兔记》为明人称为"四大传奇"之一,在南戏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关于它的创作年代,学界一般认为是元代,然也有学者认为它或成书于宋。经考证,《白兔记》不可能早于元灭南宋、统一南北,即公元1279年。一是《白兔记》的情节内容完全承袭《刘知远诸宫调》而来;二是"刘知远故事"自北宋始一直在北方流行;三是《白兔记》中的爱情套路与《拜月亭》《琵琶记》等如出一辙;四是《寒山堂曲谱》《白兔记》中的"刘唐卿改过"的小注,恰暴露了南戏改编者借鉴了刘氏的同题材杂剧。  相似文献   

5.
村上春树的作品在中国的各种译文中,以大陆的林少华与台湾的赖明珠译本最为读者信服。林氏主张翻译出作品的味道,而赖氏主张"信"的翻译原则。两种翻译原则的不同,使《斯普特尼克恋人》的两种译本中"堇"的人物形象在行动和感情上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加强或减轻。  相似文献   

6.
利用《考工记》中科技记载来探索《伐檀》的主旨,说明科技史与古代文学之间能够进行交叉研究.首先,根据《考工记》在周代车轮制作及其检验过程与水密切相关,推定《伐檀》的作者应为古代车轮制造者-"轮人".其次,根据《考工记》中关于古代社会分工的相关记载,说明周代"百工"的特殊社会地位,从而表明《伐檀》中的"君子",即"轮人"是无需从事耕作和狩猎的.第三,根据《考工记》中"周人上舆"的论述和关于车辆制造特别是车轮制作的详细记载,说明"轮人"对社会的重要价值.由此可知,《伐檀》的主旨不是对剥削者不劳而获的讽刺,而是对"轮人"劳作和生活的赞美.最后,建议在科技史与古代文学之间交叉研究应是双向的,即不仅从古代文学作品中发现科技史的信息,而且以科技史成果来探讨古代文学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蒋防的传奇《霍小玉传》、汤显祖的《祡箫记》《紫钗记》都讲述了霍小玉与李益的爱情故事,三部作品中的主要人物霍小玉、李益和卢太尉的形象塑造各有特点。霍小玉从单薄到多维度;李益从"负心汉"到"痴情人"再到才子式的普通人;卢太尉由一个微不足道的小角色到一个具有重要象征意义的反面人物形象。三个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展现出作者不同的美学观念和社会理想。  相似文献   

8.
曾经在幼年代后期被称为先锋派作家的余华,90年代又推出两部重头作品《活着》(1992年《收获》第6期)和《许之观卖血记》(1995年《收获》第6期).这两部作品与余华的先锋小说一样,仍然是在密集而刺目地铺陈人间的苦难,然而这种苦难与先锋小说中的苦难精神指归与形式意义已经完全不同,我们阅读时所受到的震撼也不一样.可以说,这两部作品已经脱离了“先锋”的轨道.余华1989年在《上海文论》上发表过一篇谈创作的文章《虚伪的作品》,这篇具有宣言倾向的写作理论与作者在80年代的写作行为紧密相关.余华在其先锋小说《一九八六年人《…  相似文献   

9.
李娃故事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李娃传》和《绣襦记》,这两部作品一方面在故事情节上有所转变。另一方面在体制上有转换,体现了文人审美情趣和道德倾向的转变。本文试将两者进行比较研究,从同异中探讨因时代、体制的不同对同一事物所构成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日本当代作家村上春树的作品中很少有父亲出现。文章通过对出现在村上春树后期作品《海边的卡夫卡》与《1Q84》两部作品的父亲形象进行解析后认为,在村上春树的作品中,父亲是日本社会"恶"的象征。与恶抗争表明了村上春树对抗日本社会体制的姿态,而村上对父亲的怀念实则为《1Q84》中塑造天吾这一人物形象的变化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比较《杀夫》与《猛虎》两部作品,可以发现它们分别对中国现代文学的经典文本,即鲁迅的《祝福》与张爱玲的《金锁记》有着一定程度的戏仿。两部作品有着不同的叙事角度,构置了截然相反的家庭结构模式,而在女性主义批判指向上则是殊途同归。以《杀夫》为代表的一批女性杀夫题材小说有着更为鲜明的男权批判意识,但也在不同程度上表现出某种"女性主义焦虑症"。《猛虎》则溢出了单一的反男权的文化范畴,上升至对人类普遍生存境遇的透视与关怀,有着更为深邃复杂的人性指向。  相似文献   

12.
邹韬奋先生在不同时期撰有《经历》、《抗战以来》、《患难余生记》等三部自传性质的作品,这些是现代知识分子自传中的代表性作品,并且充满了文学色彩。这三部作品以及其他相关性质的文章,构成了一个自传体系,完整而真实地反映了邹韬奋的成长历程。同时,关于作品版本问题的探讨也为传记研究提供了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朋友》发表多年一直不被评论界注意,在余华作品中极为例外。而这一看似对"血腥暴力"缺乏渲染的作品,实际上在人类社会对暴力、权力的态度,以及群体与个人之间的微妙关系等方面都有深刻的批判,并最终完成了对暴力和权力的解构。  相似文献   

14.
《琵琶记》与《拜月亭》高下之辩,是明中叶至明晚期一场史无前例的戏曲论争,反映了不同戏剧美学家的美学思想,各有其立论的原因、意义。这场众多曲坛学人围绕《琵琶记》、《拜月亭》的高下问题而展开的论争,因各人评论立足点相异,故多有见识未到之处,真正见解深刻的是思想家李贽。  相似文献   

15.
鲁迅对雪景有着深切的爱好,细致的观察,独特的感受,生动的描写。雪景成为鲁迅作品中描写得最多的自然景物。 鲁迅的雪景描写,集中在《祝福》、《在酒楼上》①两篇小说和散文诗《雪》②中。值得注意的是,《祝福》写于1924年2月7日,《在酒楼上》写于同年同月16日,两篇作品的写作时间相隔只有九天,其中雪景描写风格的一致性同这种写作时间的接近,无疑有着密切的联系。《雪》写作于前两篇作品第二年的1月18日,而其中雪景描写的部分内容与情致则同《在酒楼上》十分相似,两篇共读,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给人以无限的美的享受。三篇作品中成功的雪景描写与作品同写于大雪纷飞的冬季自然联系在一起,而作者当时生活在北京,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③的北国风光必然激发起作者的灵感。 鲁迅在这些作品中对雪景展开了全方位的描写,而鲁迅的雪景描写具有深刻的思想意义和重要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6.
《伍子胥变文》主要写伍子胥复仇报恩的故事,是敦煌变文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的版本不同一,内容及抄写形式有所差异,在形式上,内容上,思想上也有优劣之分,这些均与其处于民间文学向"文人化"转变的过程中有关,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不可忽视,对后世文学作家、作品也有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潍坊学院学报》2014,(4):34-37
莫言的小说多依托"高密东北乡"为背景,然而在不同的作品中,这片沉默而厚重的土地上不仅上演着不同的故事,也被莫言寄予了不尽相同的精神内蕴。从莫言的《红高粱》和《生死疲劳》这两部相隔二十多年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他叙事风格的转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生死疲劳》从"精神家园"到"现实家园"的转变绝不是一种"下降"或"倒退",而是他作为老百姓的写作立场的又一实质性的大步前进,也是他始终保持人文知识分子精神品格的例证。  相似文献   

18.
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与周立波的《暴风骤雨》两部长篇小说,都曾获得国际文学大奖,他们取得的成就是不朽的。两部作品同样是描写伟大的土地改革运动,但写法并不完全一样。丁玲的作品重在表现土地改革对农民带来的思想意识上的震撼与变化,剖析深刻而意蕴深厚;周立波的作品重在描写土地改革的伟大业绩,叙事简洁而气势恢弘。两部作品双峰并峙,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表现土地改革运动的不朽史诗。  相似文献   

19.
安妮宝贝的《莲花》与但丁的《神曲》两篇作品有一条相同的主线,即主人公从开始的迷失,而后走上虔诚而又艰辛的忏悔之路,并最终获得救赎.在此中,都包含两位作者对"人"的灵魂的严肃的拷问,并对"人"如何获得永恒救赎给出自己的答案.两部作品处处透出对"人"未来命运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20.
在众多的复仇题材悲剧中,《哈姆雷特》可以说是西方的优秀代表,而《赵氏孤儿》亦被视为中国复仇题材悲剧的佼佼者。同为复仇题材的两部作品却在复仇强度、人物形象以及结局上存在鲜明的对比。通过探讨中西方文化背景和民族审美意识对于作品产生不同结局的影响,旨在论证中国"大团圆式"悲剧应当成为世界悲剧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