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通过简单的固相法和液相法,分别制备出石墨相氮化碳(g-C3N4)表面改性的商品化LiCoO2复合材料,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改性后的材料,发现g-C3N4都均匀地包裹在LiCoO2表面。两种g-C3N4-LiCoO2复合材料被用作锂离子电池的正极材料,电化学测试结果显示,固相法制得的g-C3N4-LiCoO2复合材料在0.2 C的倍率下充放电测试,首次比容量达167 mA·h·g-1,循环80次后,比容量仍达132 mA·h·g-1,高于未经g-C3N4包裹的纯LiCoO2(98 mA·h·g-1);液相法制得的Y-C3N4-LiCoO2复合材料循环稳定性明显优于同类材料,循环80次后容量保持率均在95%以上。试验证实,g-C3N4表面改性的策略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改性后,材料优异的电化学性能归因于g-C3N4的包裹处理,这不仅增强了固体电解质界面(SEI)的稳定性,也抑制了锂离子嵌入/脱出电极材料时引起LiCoO2体积的变化。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锂离子电池被广泛地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和手机,并且对于诸如电动汽车等更高要求的应用而言具有巨大的潜力。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Fe2O3是最有可能替代石墨的过渡金属氧化物之一。因其具有高的理论比容量(1 007 mA·h·g-1)、储量丰富、安全性能好、无毒、环境友好和成本低等一系列优点,被广泛应用于气体传感器、催化和锂离子电池电极材料等领域,是一种具有巨大潜力的电极材料。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的基本结构组成和工作原理,综述了Fe2O3的储锂机制和制备方法,总结了近年来Fe2O3以及它的复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3.
环境中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导致CO2浓度不断增加,这是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开发一种高效廉价的吸附材料至关重要。以甘蔗渣为碳源,尿素为N源,通过碳化和K2CO3活化制备出N掺杂多孔碳。多孔碳的物理化学性质用N2解吸等温线、傅里叶红外光谱、元素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X射线衍射等方法进行表征。结果表明:该材料具有高度发达的孔隙、较高的N含量和较高的石墨化程度。当尿素与甘蔗渣混合比是2、碳化温度是800℃、K2CO3浸渍比是3时,多孔碳的比表面积高达2 486.67 m2·g-1,同时CO2吸附量高达250.73 mg·g-1。由此可见以廉价的甘蔗渣制备N掺杂的多孔碳用于吸附CO2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采用水热法结合空气气氛中的热处理过程,在泡沫镍(NF)表面生长了锰酸钴(CoMn2O4)多级空心纳米球,通过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等测试手段对纳米球进行了表征.在三电极电化学测量系统中,0.1Co2+-250电极材料在5 mA·cm-2时的面积比电容高达6 184 mF·cm-2.以0.1Co2+-250为正极,商用活性炭(AC)为负极组装而成的混合超级电容器,在1.6 mW·cm-2时的最大能量密度为0.112 mWh·cm-2.即使在功率密度为16 mW·cm-2时,能量密度仍达到0.064 mWh·cm-2.在2 mA·cm-2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 000次充放电循环后,电容保持了初始值的93%.因其优越的电化学性能和低成本的便捷合成方法,CoMn2O4多级空心纳米球作为电极材料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铁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比容量高、资源丰富、价格便宜和环境友好等优势,是目前高容量负极材料的研究热点之一.然而,铁氧化物负极材料巨大的体积效应、较差的循环性能以及大的首次可逆容量损失,影响了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目前研究最多的铁氧化物负极材料是α-Fe2O3和Fe3O4,理论容量分别为1007 mA·h·g-1和924 mA·h·g-1.关于其电化学性能的改进方法,包括制备不同形貌与尺寸的纳米结构材料以及铁氧化物/碳纳米复合材料.介绍了铁氧化物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储锂机理及其存在的问题,综述了各类铁氧化物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影响因素及电化学性能,并对铁氧化物负极材料的进一步研究、发展应用予以展望.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作为一种新型的二维半导体纳米材料,石墨相氮化碳纳米薄片(g-C3N4 NS)因其优异的电化学发光(ECL)性能和良好的成膜特性在ECL传感领域备受关注。然而,g-C3N4 NS在较高的工作电压下产生的ECL信号不稳定,而金纳米粒子(Au NPs)的引入可明显改善其发光稳定性. 基于这个特点,采用原位生长法将Au NPs引入g-C3N4 NS中,制备了一种金-石墨相氮化碳纳米复合材料(Au-g-C3N4 NS),以其作为ECL物质固定在电极上. 同时,引入具有专一识别能力的分子印迹聚合物(MIP),构建了一种检测叶酸(FA)的分子印迹-电化学发光(MIP-ECL)传感器. 该传感器对FA表现出良好的选择性和灵敏响应,在优化的条件下,信号变化与FA物质的量浓度在1.0×10-10~1.0×10-3 mol·L-1的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LOD)达到0.07 nmol·L-1. 并且探讨了检测机理,考察了传感器的稳定性和重现性,将传感器用于实际样品中FA的检测,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7.
石墨相氮化碳纳米薄片(g-C3N4NSs)具有优良的电化学发光(ECL)性能和良好的成膜特性.以g-C3N4NSs作为ECL材料,利用其良好的成膜性能将其固定在玻碳电极(GCE)上,再以毒死蜱(CPF)作模板分子,甲基丙烯酸(MAA)作功能单体,通过分子自组装制备分子印迹聚合物(MIP).将该聚合物引入g-C3N4NSs修饰电极,构建了一个MIP-ECL传感器.除去模板分子的传感器能够选择性识别CPF,利用CPF对g-C3N4NSs ECL信号的淬灭作用实现了CPF的高灵敏、高选择性检测.传感器对CPF的线性响应范围是1.0×10-8~1.0×10-4mol·L-1,检出限(LOD)是5.0 nmol·L-1,用于蔬菜中CPF残留量检测,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纳米Al2O3对铊的吸附性能,考察了吸附热力学,最佳酸度和吸附容量.实验结果表明:在最佳pH条件下,铊定量、快速地被吸附在纳米Al2O3材料上;其2,20,40 ℃时最大吸附容量分别为4.44, 5.78, 6.28 mg·g-1;等温吸附线呈现可逆的Langmuir吸附形式.吸附反应的焓变ΔH0和熵ΔS0均为正值,ΔG0为负值,说明该过程是自发的吸热反应.被吸附在纳米Al2O3上的金属离子能采用1.00 mL 0.25 mol·L-1 HCl溶液定量洗脱, 其回收率达到98%.该法对铊的检出限为0.84 μg·L-1,相对标准偏差(RSD)为2.4%, 已成功地应用于实际水样和多金属结核样品GBW07296的测定,分析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9.
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针(PMMA-MNs)阵列上修饰聚多巴胺(PDA)层,通过离心技术将金纳米粒子(Au NPs)组装在MNs表面,构建纳米金@聚多巴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微针阵列(Au@PDA@MNs).Au@PDA@MNs有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效应,以罗丹明6G(R6G)作为拉曼探针,在10-4~10-8 mol·L-1的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响应,检测限(LOD)可达3.1×10-10 mol·L-1.为了检测过氧化氢(H2O2),4-巯基苯硼酸(4-MPBA)被修饰在Au@PDA@MNs上以构建功能化的MNs.利用4-MPBA分子氧化生成4-羟基硫代苯酚(4-HTP)和MNs的透光性,基于1 000 cm-1和1 068 cm-1处拉曼强度比(I1 000/I1 068)的变化,完成了H2O2的拉曼定量检测,I1 000/I1 068的变化与H2O2浓度成定量关系.线性响应范围为10~2 000 μmol·L-1,LOD为0.93 μmol·L-1.MNs和SERS技术的结合为确定具有短半衰期和弱拉曼信号的疾病相关生物标志物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0.
利用低温下的水化学生长法合成了镍钴氧化物(NiCo2O4)纳米针,因其自组装而表现出立方晶相,再用二氧化钛/炭黑(TiO2/CB)对NiCo2O4表面进行了改性,合成了TiO2/CB-NiCo2O4复合纳米材料.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能量色散X射线光谱仪(EDX)图谱对材料的形貌进行了表征,运用循环伏安法(CV)、时间-电流(i-t)曲线法考察了TiO2/CB-NiCo2O4修饰玻碳电极的电化学行为.实验发现:TiO2/CB-NiCo2O4修饰电极对葡萄糖的氧化有良好的电催化性能,其线性范围为0.001~1.780 mmol·L-1,检测限为0.53 μmol·L-1(信噪比S/N=3).将该法用于实际样品中葡萄糖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1.
为了有效还原污染水中的硝基化合物和光解水制氢,采用浸渍法制备纳米银/介孔石墨相氮化碳(Ag/mpg-C_3N_4)复合微粒,继而通过简单吸附法制备Ag/5-OH-ZnTPP/mpg-C_3N_4复合微粒,利用BET,SEM,XRD和XPS等表征方法对所制备复合微粒的形貌、微观结构和组成进行测试,结果显示,介孔石墨相氮化碳(mpg-C_3N_4)呈多孔片层状,纳米银粒子(AgNPs)均匀分散于mpg-C_3N_4表面及片层间。通过UV-vis DRS,PL和PT等表征方法对Ag/5-OH-ZnTPP/mpg-C_3N_4复合微粒的光电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AgNPs的引入和锌卟啉的表面敏化作用提高了mpg-C_3N_4基体对可见光的利用率。选用对硝基苯酚还原和光解水制氢为模型反应,经贵金属沉积改性及锌卟啉表面敏化改性后显著提高了mpg-C_3N_4基体的光催化活性。因此,Ag/5-OH-ZnTPP/mpg-C_3N_4复合微粒对4-NP的还原反应及光解水制氢具有高效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12.
以水热合成的钴掺杂Mn3O4作为模板,通过固相反应制备尖晶石LiMn2O4。XRD谱图和SEM照片显示制备的LiMn2O4具有岩石状结构并呈现良好的结晶性,同时Co的引入能够引起LiMn2O4晶格的收缩。作为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Co含量的增加能够提高循环稳定性但降低材料放电比容量,3% Co掺杂的LiMn2O4在0.5 C的电流密度下,经过100次循环后,剩余放电比容量达101.6 mAh·g-1;在10 C的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可维持在81.0 mAh·g-1,优于未掺杂的LiMn2O4。这是由于Co的引入能够稳定LiMn2O4晶体结构并抑制循环中的姜-泰勒扭曲。  相似文献   

13.
采用水热法合成SnO_2-TiO_2异质结纳米棒光催化剂,该材料具有独特的纳米棒和异质结结构,可有效阻止光生电子和空穴的复合,通过光电流、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表征手段证明其异质结功效.该材料作为光催化剂,使用时能大幅提升紫外光降解甲基橙(MO)的效率.  相似文献   

14.
以硝酸铈为前驱物,以尿素为助剂,采用一种简单的模板法合成了介孔氮掺杂CeO2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吸附-脱附仪(BET)、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等设备对合成材料进行表征.多种测试结果证明:试验得到的纳米材料具有均一的介孔结构和较高的比表面积(124.8 m2·g-1)并掺杂了氮元素.同时,测定了介孔CeO2材料对于CO2的吸附性能,并研究了氮掺杂对CeO2材料的CO2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未掺杂氮的介孔CeO2,氮掺杂的介孔CeO2具有更好的CO2吸附性能和循环吸附脱附性能.  相似文献   

15.
Using Mn(OH)2 as precursor, LiOH as lithiating agent and (NH4)2S2O8 as oxidant, layeredo-LiMnO2 was obtained by a novel method—in situ oxidation-intercalation under mild conditions (80 °C). The product was characterized by XRD, ICP, TEM and7Li-NMR. The results reveal that orthorhombic LiMnO2 with high purity and good crystallinity can be obtained by this method. During electrochemical tests, a LiMnO2/Li cell shows an initial reversible capacity of 208 mAh · g−1 and a reversible capacity of 180 mAh · g−1 after 30 cycles at room temperature.  相似文献   

16.
利用密度泛函B3LYP理论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研究四价锗负离子经过6个一价锂正离子修饰后的结构和电子特征,并计算了H2分子在其表面的吸附行为,进而研究其储氢性能。结果表明,由6个Li离子修饰锗离子形成GeLi_6~(2+)团簇结构具有较高的动力学稳定性。GeLi_6~(2+)团簇表面最多能够有效吸附18个氢分子,其质量密度为24.10wt%。H2分子与GeLi_6~(2+)团簇的相互作用能量范围为2.14~4.004k Cal.mol-1。储氢性能研究表明GeLi_6~(2+)团簇在储氢领域有望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