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中国古代腰饰种类繁多,远远超过今人。从质地上分,大致有玉制、丝制、金属制、皮革制等几种。一、玉制玉是古代最主要的佩饰,“古之君子必佩玉”。古书上说玉有“六德”,它“温润而泽比于仁;缜密似栗比于智;廉而不刿比于义;垂之如坠比于礼;扣之其声清越以长,比于乐;瑕瑜不掩比于忠;孚尹旁逵比于信”,故有“君子无故,玉不去身”之说。古人把多种玉合佩在一起,系成一串,置于腰带上,叫杂佩或玉佩。行走时,玉石相撞发出鸣响。如《诗经·郑风·鸡鸣》:“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古代玉制腰饰主要有琼、琚、瑶、璐、瑾、瑜、佩()、环、等。琼,一…  相似文献   

2.
<正>"人养玉,玉养人""有的病吃药不管用,时常佩戴玉器就能把病治好""佩戴水晶能带来正能量"。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些"神奇的观点"。到底玉石会不会"传导神奇能量"呢?玉能否养人宝石泛指色彩瑰丽、坚硬耐久、稀少并可琢磨、雕刻成首饰和工艺品的矿物或岩石,包括天然宝石和人工合成宝石,也包括部分有机质材料。玉石是宝石的一种。专家认为,宝石对人的益处,是指宝石本身散热较快,对人身体有镇定作用,再加上造型多样,佩戴起来心情愉悦,自然有益于健康。  相似文献   

3.
品玉石文化底蕴玉的文化源远流长,玉的历史与中国文化的历史相伴而生,相伴而行.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开发玉、使用玉最早的国家.迄今为止,中国仍然是使用玉最广泛的国家.梁宜民笑着说,中国人对玉的喜爱之情,从对“玉”的组词就能看得出,如金玉良缘、金童玉女、亭亭玉立、冰清玉洁、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化干戈为玉帛、玉皇大帝……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管窥一豹,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玉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4.
梁东云 《科学之友》2007,(10A):28-29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玩笑话:“用眼神杀死你!”但可曾想到,如果玩笑变成了现实,如果有人真的可以用眼神杀人,那又是怎样的情形?你相信这世上真的会有“眼神杀人”事件吗?  相似文献   

5.
英语Massage的中文意思是按摩,按照香港、台湾一带的发音译成“马杀鸡”。按摩发源于中国,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国外把按摩用于美容、保健、健身等方面,出现了“马杀鸡”热。中国人说按摩多指治病,所以Mas-sage一词经常在宾馆饭店里看到、听到。我们的留学生把“马杀鸡”带到国外后深受欢迎。定期做按摩对消化系统、运动系统、神经系统、循环系统等有调节和治疗  相似文献   

6.
中国的成语有不少与音乐有关,如“一琴一鹤”、“引商刻羽”、“阳春白雪”、“曲高和寡”等等,不了解成语中有关音乐文化的知识,就不可能准确地理解该成语的本义和引申、比喻义;而在学习这类成语中,我们也能懂得许多音乐知识。“鼓”是种打击乐器,古代有八音,是对乐器的统称:土曰埙,匏曰笙,皮曰鼓,竹曰管,丝曰弦,  相似文献   

7.
盐中黄金     
竹盐是什么?虽然我们经常听到这个词,却很少有人真正了解这个同样属于“盐”家族的成员。关于竹盐最简单的解释:将竹子和天然海盐一起烧制后形成的一种特殊盐,含有丰富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源产于韩国。  相似文献   

8.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各种各样的抱怨,诸如“我没有某某那样优越的家庭条件,否则的话,我也会做出一番成就”,“社会对我真是不公,总也没有机遇,要不我早成为一名专家了”……其实,取得成功的人未必都是大家所想象的那样智慧超群、条件优越、机遇情有独钟,在他们成功的背后写下的往往是艰辛、勤奋和毅力。“中国青年十大杰出  相似文献   

9.
7月21日 ̄8月20日的生辰星座是狮子座。黄道十二宫1元硬币中的狮子座钱币正面与其他11枚一样;背面外圈为狮子图案,内圈为一小洞,内放狮子星座幸运宝石缟玛瑙。右方有狮子座的符号。玛瑙是石英家族中重要的一员。“玛瑙”一词源于佛经,梵语叫“阿斯玛加波”,意为“马脑”。因为古人不了解玛瑙产生纹带的原因,认为是“马脑的变石”。后人认为“马脑”属玉,于是改成斜玉的偏旁儿,转为“玛瑙”一词。玛瑙,隐晶质石集合体,硬度6.5 ̄7,比重2.65,半透明质地,玻璃状光泽。其同心环带状、层纹状,波纹状、缠丝状、草枝状等各色形态的美丽花纹是玛瑙最…  相似文献   

10.
王勃骑摩托向北京大学飞奔。 未名湖畔,夕阳西下。王勃挽着丁王洁的腰肢缓缓走着。 “勃,今天是星期六啊”玉洁仰望着他。 王勃没有回答,他甚至没有听到。此时他仍在思索着那个庞大的“场”为什么形不成。涡流,涡流,一直在折磨着他。他的面前,这片宁静的未名湖水此时仿佛掀起了巨大的波涛,涡流在这片湖水中翻滚。他怔怔地凝望着未名湖。 玉洁用手推了推他,有点生气似的说:“你听见了没有,今天是星期六啊”。 “啊?”王勃从沉思中醒悟过来,“你说什么?” “今天是星期六。”  相似文献   

11.
1894年3月30日和31日出现北极光时,普里斯(Preece)在电话中听到了“鸟鸣”之声。随后,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巴克豪森(Barkhausen)在窃听敌方电话的设备中,又听到了类似于手榴弹飞的声音。这些现象,曾引起人们的巨大兴趣,并产生了许多天真而美妙的猜想:有人认为这些“来自外空的音乐”,是由火星上的居民发出的信号;有人认为它们与“飞碟”有着密切的关系;还有人声称在“空气调节器”中听到了这种奇异的声音。然而,随着科学的发展,这种  相似文献   

12.
遭遇袋獾     
袋獾产于澳大利亚的塔斯马尼亚岛,是世界珍稀动物。它的相貌怪异:前爪像犬,耳朵像蝙蝠,胡须长而密像猫;腹部像袋鼠,上下腭长长的,龇着猎狗一般的獠牙,样子非常丑陋,身上还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这个性情凶残的食肉动物,常常吃掉同类的幼子和自己的子女。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到澳大利亚旅游,一位塔斯马尼亚牧场主——罗伯特·坎宁为我引路,来到袋罐经常出没的地方。晚上十点钟他开着客货两用车把我带到拉希腊贡大牧场。不大一会我们就发现在牧场附近有几只毛鼻袋熊安闲地游走着。“这里是袋獾经常活动的地方,”这位农场主对我说,“毛鼻袋熊是袋獾爱吃的动物。”过了一会便听到远处传来一阵像家猫叫春一样刺耳的嗥叫。“这是袋獾的叫声!”坎宁说。  相似文献   

13.
宝石奇葩     
自然环境下形成的矿石,只有具备了美丽、稀少和耐久三大条件,才能谓之宝石。这其中,钻石、玉、祖母绿、红宝石和蓝宝石当属宝石中的精品。钻石钻石(指宝石级的金刚石)被誉为宝石之王。钻石是由有规律重复排列的碳原子组成,碳原子之间的结合及排列情况是导致其各种性质的根本原因。钻石产生于地球的深部。地幔中的碳在约900-1300℃的高温和强大的压力下形成了钻石。今天人们发现的钻石一般形成在约10亿-30亿年前,并因火山喷发而被带至地表。印度人最先在河流中的砂、砾石中发现了钻石。古印度生长着一种奇特的树,这种树每颗树籽的…  相似文献   

14.
轮船在大海上航行,人们往往只能听到海鸟的叫声以及浪涛哗哗作响声,总以为水下是一个无声的寂静世界,大海是一个静谧的王国。在古代,人们就把鱼当作世界上最安静的动物,“缄默如鱼”这句有名的成语便是说明。 从表面上看,鱼儿在水中怡然自得地游来游去,似乎毫无声响。然而,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试听,发现大多数鱼类都能发音,它们善于“歌唱”,并且喜欢聚集在一起举行“音乐会”!整个海洋是鱼音繁杂的世界,各种鱼类都有自己的“语言”。其实我国人民早就知道水中的鱼会出声。《游览志》中便有“石首鱼其声如  相似文献   

15.
求证野人     
雪人、 大脚怪、野 人,世界各 地的媒体都 在讲述关于 它们的那些扑朔迷离的故事。甚至有一个人声称找到了大脚怪的聚集地和坟场,那儿有树枝搭起的雨棚,有用石头标记出的坟墓。当然,由于此人不肯说出聚集地的位置,从而使他的说法的真实性大打折扣。1995年,三个美国人在拍摄一部关于大脚怪的电视节目时,在大脚怪“经常出没” 的深山野林里确实找到了一个用树枝搭成的拱顶形棚子──很明显它不是天然形成的。 还有人说,他们听到过大脚怪那孤独而颤栗的呼喊和可怕的嚎叫。比如:一位金矿的探寻者在跨越一条小溪时,听到在大约40…  相似文献   

16.
雪花膏变身     
现今,市场上称防止皮肤干燥的个人护理品为“雪花膏”已几乎不太有了。所以当一些年青人听到这个名词时还真有些捉摸不透,不知它究竟是派什么用场的。事实上雪花膏这词既形象又含蓄,其意义在于它洁白如雪,搽抹在皮肤上后像雪一样能迅即融化除去暇疵;同时又含而不露地让人领悟到它的白净正是现代人所追求的时尚。  相似文献   

17.
玉,作为一种温润光泽、质地细腻而坚韧的天然矿物集合体,在全世界有着较广泛的分布。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深刻的玉文化情结,在中国人的心目中,玉早已超越了其自然矿物的属性,成为渗透至人们内心深处,影响着人们思维方式,寄托着人们特殊心理情感的一种文化载体。在汉语中,结合“玉”的词语。  相似文献   

18.
我们专家组的驻地在中非共和国莽莽的原始丛林中,不管是白天还是夜晚,四周的村庄里经常传来"达姆达姆"的鼓声。这鼓声,时而急骤如暴雨,时而轻柔似轻风。一听到鼓声,不分男女老幼,就牵魂动魄,情不自禁  相似文献   

19.
春节的热闹劲儿刚过去,马上又要迎来“五一”黄金周,稍显集中的节假日让很多商家都喜上眉梢,而家电行业也不例外,其促销活动是一次比一次盛大,内容也一次比一次新鲜。在这些宣传攻势中,我们总能听到一些新名词,类似“银离子”、“除菌程序”、“负离子”、“电子除尘”等等令人眼花缭乱。如若购买,您肯定会因为这些听不太明白的新鲜功能多花银子,但这些新功能都是什么原理,真的有“奇效”吗?消费者多出来的那部分花费又到底值不值得?下面就听听有关专家的解读再行动也不迟。  相似文献   

20.
2010年6月9日,四川省高院结合法院工作实践,详细分析了未成年人犯罪诱因和动向,援引中国青少年犯罪研究会公布的一项调查结果称,8成以上未成年人犯罪与网络不良信息有关,少年犯中,“经常进网吧”的占93%,“沉迷网络”的占8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