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是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古国。孟子云“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孔子首倡“行己有耻”,认为有耻的人才能承担起社会的责任。”清代思想家龚自珍说:“士皆知耻,则国家永无耻矣;士不知耻,为国之大耻。”长期以来这些知荣晓耻的道德格言,成为激励人们约束自身行为的道德座右铭。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继承了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和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2.
知耻教育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切入点,也是"八荣八耻"的核心精神之一。中国传统耻感文化内容十分丰富,它既是做人的标准,也是道德教育、道德养成和道德内化的重要环节。当前大学生耻感意识缺失,既与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缺陷、社会机制不完善等因素有关,也与大学生道德意识淡薄、缺乏知耻感有很强的关联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应倡导正确的荣辱观,弘扬传统美德,抓好知耻环境建设,加强"耻德"修养。  相似文献   

3.
耻感意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思想积淀。中国的古人向来把"知耻"作为重要的个人修养和自身的道德规范,耻感意识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行为选择,然而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及中国社会的深刻转型,耻感意识逐渐淡化,不知廉耻、荣辱不分等道德示范现象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4.
袁慧玲 《科技信息》2010,(27):I0246-I0247
从总体上看,目前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具有强烈的现实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品德高尚,但也不乏对"知耻感"的漠视和麻木,"知耻教育"是当代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为此,我们需要准确把握"耻"和"知耻感"的内涵及其道德价值和"知耻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意义,继承、汲取我国传统"知耻教育"的精华,遵循道德教育的内在规律,大力开展大学生"知耻教育"。  相似文献   

5.
王鹏鹏 《科技资讯》2007,(9):206-207
胡锦涛同志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民盟、民进联组讨论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并全面阐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对我们提高道德认识,树立起正确的荣辱观,强化知耻之心,改善社会风气,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耻,一般指羞愧的心理感受,亦可指使人感到羞愧的耻辱  相似文献   

6.
孙大志 《科技咨询导报》2011,(5):152-152,154
耻感文化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模式的典型特征,也是我国传统道德规范性基础和要求.当代青年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背景下形成怎样的道德人格,它既是确立健康人性道德的根本标志,也是道德教育、品德养成和建成道德社会的保证.在社会思想观念日益多样多元多变,个别人身上出现耻感淡化、道德失范的情况下.深刻认识耻感文化,对于重塑青年的道德人格提高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蓓 《杭州科技》2006,(4):54-56
适度知耻感作为传统道德的基础性规范,是人的德性和人格的基本要求或前提。然而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大学生的知耻教育,导致了大学生的知耻意识淡漠,社会道德在某些方面也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倒退和滑坡。因此,重新把知耻教育作为对大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对大学生的知耻意识的培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当前大学生的知耻现状目前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从总体上看是好的,绝大多数大学生有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树立有远大的目标,有着良好的情操,善恶分明,立场坚定,自尊、自重、自…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中,不让劣币畅行,必须用法律法规规范和引导市场,为诚信创造良好的环境;必须建立健全监管机制,为诚实守信提供保障;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加强信用道德建设,使诚实守信为荣、见利忘义为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成为社会主导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尹海忠 《科技信息》2009,(22):I0056-I0056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在我们的社会主义社会里,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鲜明导向,是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形势下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指导方针。我们公路系统必须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任务,切实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选取了思想政治教育前沿中的两大问题开展研究。一是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义及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练的重大意义和凝练的方法论等方面论述了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问题;二是择取道德领域突出问题之一的"搀扶老人"问题,论述了从中得到的关于加强道德建设和法制建设的四点启示。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和实践问题,提出了民主、公正、共富、和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针对"搀扶老人"所引发的诸多问题,提出了坚持德法兼修,把德治和法治有机结合起来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在党的十八大后,党中央对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给予了高度重视。作为一个农业大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践行得如何,直接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与培育。同时,当代农村出现了一批具备高尚道德、突出能力及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新乡贤"群体,该群体形成的"乡贤文化",在农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及培育过程中,能发挥重大促进作用,是践行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相似文献   

12.
黄谷人 《太原科技》2006,(4):12-12,16
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明确了当代中国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是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和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要以此为标准,知荣知耻、立德做人,不但要将其铭记在心.更要落实到行动上。  相似文献   

13.
胡锦涛同志关于"八荣八耻"的重要论述,涵盖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反映了社会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马克思道德观的精辟概括,是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的系统总结,是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形势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荣辱观,对于加强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做合格的人民教师,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在社会物质财富增加的同时,社会道德出现了一些滑坡,引起了很多人的担心和忧虑.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八荣八耻"有的放矢,针对性很强,必将有力地遏制改革开放初期的道德滑坡.  相似文献   

15.
杨林 《科技咨询导报》2007,(12):106-106
"八个为荣、八个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要求;是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提炼和升华;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现实针对性;对当代青少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我们要把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学校的思想道德教育中,努力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水平。我们要把胡锦涛总书记阐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纳入到学校的师德建设之中,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相似文献   

16.
树立耻感意识是在社会转型时期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背景下提出的,是实现以德治国的有效途径。社会转型时期耻感的缺失,已严重制约着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运行、发展和完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因素,又有个人因素。因此,必须从加强道德教育,培养道德人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道德立法等途径入手,多管齐下,重建耻感意识。  相似文献   

17.
耻感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道德情感,对个人德性修养的提升与社会道德系统的稳定运行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当前,社会上出现了以耻为荣、荣耻颠倒的现象,这些现象显示出道德耻感系统面临着丧失其稳定性与有序性的风险,迫切需要重建。重建当代公民的道德耻感需要解决为何重建、重建的内容是什么、如何重建等问题。社会道德作为系统性的存在这一特性决定了这些问题借助于系统思维能够得到更好的解决。  相似文献   

18.
当前,中国社会正处于社会转型和体制转轨的重要阶段,新的道德信仰价值观尚不完善,以至于出现了普遍的道德信仰危机现象.其原因主要是表现在经济、社会、政治、教育等方面.解决当前道德信仰危机的对策主要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建立健全合理的社会道德奖罚机制,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相似文献   

1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丰富的历史性内涵特征与鲜活的实践性发展特征的统一。历史性内涵表现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藏着千年民族"大同"理想和当今复兴之梦的共同理想,凝结着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统一,具有包容乃大的特质。实践性发展特征表现在:现时性实践是其生命力的源泉,必须以永不停歇的生产生活实践、社会管理实践和道德实践培育、建构、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其永葆青春活力。因此,在校园核心价值观建设中,必须大力开展贯穿全过程的价值观教育实践、校园文艺实践、主体性道德实践以及学校管理改革实践。  相似文献   

20.
姚红 《中国西部科技》2014,(12):104-104
从道德心理结构的视角探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理论认知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的逻辑起点,情感渗透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的逻辑中项,意志砥砺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的逻辑基项,行为实践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过程的逻辑终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