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3 毫秒
1.
古往今来,人们对邓析的“两可之说”存在一些争议,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诡辩,有人认为它是合情合理的。用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分析邓析的“两可之说”,其结论是邓析的“两可之说”并不是诡辩。  相似文献   

2.
幽默功能谈     
幽默是英文Humour的音译,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各说不一。有人认为它是:“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的。”有人则认为它是:“美学名词英文Humour的音译。通过影射、讽喻、双关等修辞手法,在善意的微笑中揭露生活中乖讹和不通情理之处。”在文艺学领域里,人们常把“讽刺”“滑稽”等喜剧性范畴作为它的近邻。由于它们之间的亲密关系,故有人认为“幽默”就是“轻微的讽刺”或“高级的滑稽”;又由于“幽默”时而带来哀伤,时而带来欢悦,故也有“含泪的笑”或“健康的笑”等不同说法。  相似文献   

3.
什么是“青春期”?这是个无法简单回答的问题。有人把它看作是“急风暴雨期”;也有人把它视作反抗或逆反的确立期,学者们称之为“心理断乳期”;也有不少人把它讴歌为人生最灿烂美丽的一段日子。  相似文献   

4.
《科技知识动漫》2008,(6):31-31
你看到过孔雀开屏吗?能遇见孔雀开屏,有人认为是“吉祥”“幸福”的事,有人认为它是在与人“比美”,事实是这样的吗?  相似文献   

5.
语段,早在四十年代国外的一些语言学家就提到过它。有人把它叫“话语”、“话语语言”,也有人叫它“意义群”。国内出版的汉语语法著作中,最早论述语段的首推黎绵熙、刘世儒合著、六十年代初期出版的《汉语语法教材》,不过他称为“句群”。但他们还只是从语言运用的角度、把它列入篇章和段落的范围来研究,还没有当作一级语言单位来看待。  相似文献   

6.
对于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这篇警世之作的创作方法,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一九二三年十月,沈雁冰同志在《读〈呐喊〉》一文里,就指出它的“淡淡的象征主义色彩”。接着,有人认为这篇作品是“自然主义的作品”,更多的人认为是现实主义的作品。五十年代以后,鲁迅研究出现了新的高潮,有人认为这篇作品是浪漫主义作品,有人认为它是象征主义作品。八十年代,有人甚至认为《狂人日记》是“中国第一篇意识流小说”等等,大家对这篇作品的见解颇异,但大多认为它的创作方法是单一的,直到严家炎同志明确提出“并用”说,认为  相似文献   

7.
郑军 《科技潮》2009,(6):60-61
“恐艾症”,一个有趣的名字 听说过“恐艾症”吗?它的全称叫“艾滋病恐惧症”,是这几年新冒出来的千奇百怪的心理疾病新名词之一。虽然未列入任何正式名录,但已经有人严肃地把它当成一种“病”在讨论,更有人已经以“恐艾症”,而不是以艾滋病为由到处求诊。  相似文献   

8.
你知道“六六六”粉吗?它可是一款非常流行的农药杀虫剂。它的巨大威力让很多害虫命归黄泉。可是,它为什么起名叫“六六六”粉呢?很多人对这个奇怪的名字作出了猜测。有^说,它是经历了666次实验才研制成功;有人说,它是用了666种药物配置而成;甚至有人说,它是在某年的6月6  相似文献   

9.
忠告的价值     
王松海 《少儿科技》2011,(10):31-31
一个年轻人问一位老者:“世界上什么最有价值?”“忠告。”“那么什么最没有价值?”“忠告。”年轻人开始哈哈大笑。“难道那不是事实吗?”老者说,“当有人采纳你的忠告时,它就极有价值。但没人采纳它时,它就没用。”  相似文献   

10.
“即使”是个连词,常常同“也”、“还”等副词配合着使用,与它同义的连词还有“就算”、“纵然”、“哪怕”等等。在语言学界中,大家公认“即使”表示假设和让步,但对于重点是表假设还是表让步,意见就不一致了。有人认为“即使”重在表假设,把带“即使”之类连词的句子(以下简称为“即使”句)归为假设复句;[1]有人认为“即使”重在表让步,把“即使”句归为让转复句[2]或单作为让步复句。[3]此外还有人认为“即  相似文献   

11.
<正> 《故事新编》是鲁迅研究中争论最多的作品之一。有人根据作品穿插的现实生活题材所包含的讽喻性,就认定它是“以故事的形式写出来的杂文”;也有人依据历史小说概念来评定,认为从严格意义上说它不能算作历史小说,只能是“一般的短篇创作小说”;更多的研究者认为它是一部历史小说,但是作品中“直接抨击现实的细节”,“是这部作品客观上确实存在的缺点”;有人虽然承认作品中穿插的抨击现实的细节是鲁迅小说的“独创”,但又认为这是鲁迅“取战斗之一利,而存艺术之一弊”。围绕《故事新编》研究中的主要分歧,是它的题材处理。到底如何理解鲁迅在其创作中处理历史题材和现实题材的深刻意义?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第一个对《故事新编》予以正确评论的是茅盾。他认为《故事新编》是五四以来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  相似文献   

12.
同样一斤米     
一青年向一禅师求教。“大师,有人赞我是天才,将来必有一番作为;也有人骂我是笨蛋,一辈子不会有多大出息。依您看呢?”“你是如何看待自己的?”禅师反问。青年摇摇头,一脸茫然。“譬如同样一斤米,用不同眼光去看,它的价值也就迥然不同。在炊妇眼中,它不过做两三碗大米饭而已;在农民看来,它最多值1元钱罢了;在卖粽子人的眼里,包扎成粽子后,它可卖出3元钱;在制饼者看来,它能被加工成饼干,卖5元钱;在味精厂家眼中,它可提炼出味精,卖8元钱;在制酒商看来,它能酿成酒,勾兑后,卖40元钱。不过,米还是那斤米。”大师顿了顿,接着说:“同样一个人,有人…  相似文献   

13.
拿破仑帝国是在法国大革命后建立起来的,中外史学家历来有人主张把它同法国革命连结起来,认为它是法国革命的继续,是法国革命的“第二阶段”,是“革命的帝制”。这种观点,近年来在我国史学界也比较流行。1975年开始有文章专门论述。1977年商务印书馆在出版两部拿破仑传记的出版前言中,都提到拿破仑帝国是法国革命的“最后阶段”。1977年在芜湖召开的世界史教材会议上,有人主张法国革命结束于  相似文献   

14.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从开创之日起,就在肯定与质疑的双重轨道上交织发展。对于精神分析法,有人为之倾倒,奉为圭臬;有人视为洪水猛兽、异端邪说;也有些人最初团结在它的旗下,后来分道扬镳。弗洛伊德所强调的“无意识思维”能用科学方法检验吗?我们有一天能证明他提出的“本我”、“自我”、“超我”这些概念不仅仅是一些概念吗?  相似文献   

15.
“OK”一词对人们来说并不陌生,世界上大多数人都会说“OK”,也都知道“OK”的意思。但是这个词是怎么来的,则有种种不同的说法。早在1565年,在英国人的遗嘱中就出现这个词。有人说,它起源于美国内战时期,讲德语的美国人说“OK”表示“OBER KOMMANPO”(最高统帅),当时美国有过这一军衔。有人说,某个德国新闻记  相似文献   

16.
一听到“伏特加”,俄罗斯人就开始把持不住自己了,好像潜意识里破了个洞,开始咕嘟咕嘟作响并鼓着泡:走路东倒西歪,动作表情怪异,眼里渗着血丝,双手不停揉搓;有人眯着眼睛,有人愚蠢大笑,有人眉头紧锁。从上流社会到最底层,没有谁会被排除在外———俄罗斯人是伏特加的“俘虏”。伏特加如同俄罗斯的上帝,今年它已整整500岁了。  相似文献   

17.
寂寞文坛近一个时期,美国资产阶级文学界不断有人慨叹文学遭到了危机。他们称大战以来的这一段时期为“荒凉时代”,认为这些年代所提供的只是“冷战下的焦急感及动荡不定或消极冷漠的心情”。更有人哀叹在今日美国,小说已是“一种奄奄一息的文学形式”。并认为“在过去二十年中,小就在完成它的主要任务——紧密结合现实——方面,遭到了明显的失败”。  相似文献   

18.
方兴未艾的甲壳素产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君义 《华东科技》1998,(11):21-23
有人说:“21世纪多糖的研究最有希望的是甲壳素。”有人说:“从来没有一种物质像甲壳素这样,被如此广泛的研究和应用。”更有人说:“20世纪是塑料的世纪,21世纪是甲壳素的世纪。”日本平均每3天就有一份申请甲壳素应用专利的报告。全世界从事甲壳素产业化开发的企业已达数千家,其年销售额超过20亿美元……那么,甲壳素是什么东西?它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吗?  相似文献   

19.
《触龙说赵太后》中有“赵氏求救于齐”,这“赵氏”有的认为指赵太后,有的认为指赵国的国君。它究竟指谁呢?为什么有人把“赵氏”理解为赵太后?因为古代的妇女称“某氏”,直到解放前的农村  相似文献   

20.
话说驼鹿     
驼鹿(Alces alces)是鹿科中体型最大的,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有人称之为罕达犴、堪达汉,也有人叫它“四不像”,说它是非鹿、非马、非牛、非驼。当然这个“四不像”,与通常称麋鹿(Elapharas davidanus)为“四不像”是两码事。驼鹿身体高大,体长可达2.6米,重可达千斤。头长,腿高,颌下有一囊状悬垂物,俗称“鎯(口当)”,学名为颌囊。耆胛部高丛,颈下长鬣如鬃。自古人们便驯养它,用以拉车驮物。然而最有名的是利用驼鹿干角做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