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卢氏香茶菜为我们在河南省香茶菜属植物资源考察中所发现的一个新变种,定名为Rabdosia rubescens Hara Var lushiensis Z.Y.Gao et Y.R.Li。从其叶中分离出两种新二萜化合物,其中之一卢氏香茶菜甲素含量达0.63%。药理研究表明,该植物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抗菌能力优于冬凌草。有明显的抗肿瘤能力,且对Lewis肺癌有抗转移作用。研究结果证明,卢氏香茶菜可以作为抗菌抗肿瘤药物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香茶菜属植物的研究现状及药用前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香茶菜属植物全世界大约有150种,已研究品种达80种。香茶菜属植物具有抗肿瘤及抗菌消炎作用,其生物活性物质是二萜类化合物。本文对香茶菜属植物的研究现状、抗肿瘤机理及药用功能进行了概括,并对其药用功能的开发利用提出看法。  相似文献   

3.
河南产香茶菜属6种植物的RAPD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70个随机引物中筛选出10个具有较高多态性检测能力的引物,用于RA PD扩增,共扩增出85个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59条,占68.81%.对得出的结果用SPSS12.0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河南产香茶菜不同种、同一种的栽培和野生之间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其中种间的差异要大于种内.从DNA分子水平上探讨了香茶菜属6种植物之间的遗传关系,为中药材冬凌草的品种鉴别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尾叶香茶菜中对映—贝壳杉烯型二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尾叶香茶菜中对映-贝壳杉烯型二萜王艳红1)陈耀祖2)孙汉董3)金东史4)(1)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广州510275;2)浙江大学化学系;3)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植化室;4)朝鲜国家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关键词唇形科,香茶菜属,尾叶香茶菜,对...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云南两种香茶菜属植物灰岩香茶菜与淡黄香茶菜进行系统的生药学研究,为其鉴别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来源鉴定、性状鉴定、显微鉴定及理化鉴定的方法。结果:两种香茶菜属植物根的横切面及粉末显微特征有一定差异。结论:实验结果可为其生药鉴定、质量标准的制订和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几种大理产香茶菜属植物微量元素谱的亲疏关系。方法: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6种香茶菜属植物样品中的11种元素,以其含量为分析指标,用灰色关联方法研究这些样品微量元素谱的亲疏关系。结果:不育红根茎、腺花香茶菜根茎、弯锥香茶菜根茎的微量元素谱有较大的关联程度。结论:本研究为判断香茶菜属植物地下部分的生理机制、药用价值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鄂西香茶菜(Rabdosia henryi(Hemsl)Hara)系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全草有抗菌消炎的药理作用,民间用于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胆囊炎,跌打损伤,毒蛇咬伤及脓疱疮等疾病。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植物的叶子中含有抗菌及抗肿瘤的活性物质,但其挥发油的成分迄今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龙胜香茶菜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和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龙胜香茶菜叶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部位分离出4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龙胜香茶菜素E(1)、鲁山冬凌草丙素(2)、β-谷甾醇(3)和十六烷酸(4)。结论:化合物4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石油醚部位中活性成分β-谷甾醇含量近5%。  相似文献   

9.
综述了蓝萼香茶菜中发现的二萜化学结构及其药理活性,以及为提高蓝萼香茶菜二萜抗肿瘤活性进行的结构修饰和剂型改造研究,分析了当前蓝萼香茶菜二萜研究中的不足,展望了开发蓝萼香茶菜二萜临床用药今后的研究方向,为我国广泛分布、服用安全的植物药蓝萼香茶菜的物质基础研究、资源深度开发和其中富含的二萜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0.
碎米桠Rabdosia rubescens(Hemsl.)Hara系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分布于河南省南部山地.从其叶中分离鉴定出两种新二萜成份:碎米粒甲素和乙素(即Xin dongninA和B).总含量0.25%左右.药理研究证明,具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和抗肿瘤能力,是一个很有开发利用价值的药用植物.  相似文献   

11.
冬凌草及其同种不同分类群植物,在河南省广泛的分布于各大山区,它们的叶中均含有多种四环二萜化合物.药理研究证明:这些植物均有明显的抑菌和抗肿瘤能力,可以做为冬凌草的新药源加以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2.
蓝萼香茶菜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反应体系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以香茶菜属植物的蓝萼香茶菜 [Isodon japonica (Burm.f.) Hara var.glaucocalyx (Maxim.) ]为材料 ,采用改进的 CTAB法提取基因组 DNA,首次建立适合于蓝萼香茶菜的 RAPD(Random amplifiedpolymorphic NDA,随机扩增的多态性 )分析的 PCR反应体系。通过对 RAPD条件优化分析 ,确定蓝萼香茶菜RAPD的最佳方案为 :2 5μl反应体系中包括三磷酸脱氧核苷酸 (d NTPs) 0 .1mm ol/ L ,引物 0 .4μmol/ L ,模板DNA90 ng,Taq酶 (Sangon) 3u,2 .5 μl10×buffer缓冲液 (含 2 0 m mol/ L Mg2 + ) ,其余部分用无菌超纯水补平 ;PCR扩增循环为 93℃预变性 4 min,93℃变性 4 5 s,36℃复性 75 s,72℃延伸 2 min,4 0个循环 ,最后 72℃延伸 10 min。  相似文献   

13.
中药溪黄草及其药用近缘种的RAPD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14个有效的10mer寡核苷酸引物对中药溪黄草原植物线纹香茶菜Isodonlophanthoides及其药作近缘种基因组DNA进行PCR扩增,共检出194个位点.其中单态位点14个,占72%;多态位点180个,占928%;分类群特有位点108个,占557%.用UPGMA法对分类群间的Jacard相似性系数和遗传距离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狭基线纹香茶菜和细花线纹香茶菜与溪黄草的亲缘关系较近,而溪黄草与线纹香茶菜、狭基线纹香茶菜、细花线纹香茶菜之间的亲缘关系远.可用RAPD技术对中药的正本清源、真伪品及质量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的样品系河南医学科学研究所李继成等同志分离提供的.所研究的四个二萜化合物中两个是新的二萜,命名为毛叶香茶菜素A和B.通过红外、紫外、核磁共振和质谱的研究以及化转变成epinodosin(11)将毛叶香茶菜素A的结构确定为3.光谱研究和化学转变成isodonal(20)确定了毛叶香茶菜素B的结构为16。初步的抗癌试验表明,3和16对体外培养的ECA癌细胞有显著的细胞毒作用.其它两个二萜成份分别与已知的enmenol(12)和epinodosinol(13)相同  相似文献   

15.
腺花香茶菜二萜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由腺花香茶菜全草的丙酮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对映-贝壳杉烯型二萜,利用红外、紫外、质谱和核磁共振等光谱方法,对这2个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鉴定.其中的1个化合物灰岩香茶菜甲素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介绍冬凌草的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抗肿瘤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系统地介绍了国内外目前关于冬凌草的研究.研究发现冬凌草中含有萜类、生物碱、甾体、黄酮、挥发油、氨基酸、有机酸、单糖等化学成分,并具有抗肿瘤、抗菌消炎、免疫增强、抗氧化、抗突变、降压等药理作用,而其抗肿瘤机制包括阻遏细胞周期、下调端粒酶活性、抑制细胞膜钠泵活性、诱导肿瘤细胞凋亡、逆转多药耐药等,在临床上对食管癌、贲门癌、肝癌、乳腺癌等多种癌症均具有疗效.表明冬凌草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和良好的抗癌活性.  相似文献   

17.
以灯心草、菖蒲、金针菜、香茶菜4种乡土植物为试材,制成植物浮床,研究4种植物对洱海水体中氮、磷的净化效果。结果表明:4种植物在洱海水体中能保持较强的生命力,试验结束时,其生物量均有显著增加,增长量表现为香茶菜〉金针菜〉菖蒲〉灯心草。4种植物对水样总氮(TN)、总磷(TP)、均有明显的去除效果,4种植物对洱海水体TN的去除率均在65%以上,灯心草、菖蒲、金针菜、香茶菜对水体中TN的去除率分别为69.8%、80.03%、72.60%和85.08%,远高于对照组的去除率(37.10%),4种植物对水体中TP的去除率分别为74.39%,80.04%,72.88%和78.01%,去除率同样显著高于对照组。试验表明,4种植物对洱海水体均有很好的净化效果,可在今后净化洱海水体水质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本文着重阐述和归纳了独行菜属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方面的研究进展.现已从独行菜属植物分离得到芥子油苷、黄酮、三萜、甾醇、鞣质、香豆素、生物碱、酚酸、挥发油、脂肪油和氨基酸等化学成分.该属所含的成分具有降血压、降低细胞毒性、降血糖、提高生育力、抗衰老和抗氧化等药理活性,对胃肠疾病和咳嗽气喘的治疗有显著功效.独行菜属植物种类较多,但除独行菜,家独行菜,玛咖和宽叶独行菜等几个主要种外,对该属其他植物的化学和药理作用研究较少,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本文用MNDO方法在VAX8350计算机上对香茶菜酸和道浮香茶菜乙素进行了量子化学计算研究.给出了分子轨道及其能级、电荷密度、键级.并对其电子结构与抗癌活性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采用滤纸片法测定甘肃产4种香茶菜主要次生代谢产物对6种常见微生物的抑菌活性.结果显示,二萜wangzaozin A和leukamenin E抑制革兰氏阳性菌(G~+)的活性明显强于weisiensin B、rabdosin B和epinodosin,其中epinodosin活性最弱;但5种二萜抑制革兰氏阴性菌(G~-)大肠杆菌的活性弱于3种三萜(熊果酸、3β-乙酰熊果酸和二羟基熊果酸);3种三萜中熊果酸和3β-乙酰熊果酸对G~-菌大肠杆菌有抑菌活性,但对3株G~+菌无抑制作用,而二羟基熊果酸却对G~+菌以及G~-菌均显示了抑制活性,并且,二萜和三萜化合物对G~+菌和G~-菌具有互补抑菌效应;另外,2种黄酮化合物胡麻素和欧槲寄生甙乙,以及甾体化合物β-谷甾醇和胡萝卜甙未显示抑菌作用.表明二萜和三萜不同分子结构决定了其不同的抗菌活性、其互补及抑菌效应,揭示了香茶菜属植物抗菌功效可能的科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