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南方喀斯特"在第31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为了能使世界遗产能世代传承,对遗产地进行保护与管理非常重要。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阐述了如何通过保护与管理,实现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保证遗产地价值永续利用;同时也阐述了保护遗产地地方文化的方法,为以后进一步申报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袁正新 《科技资讯》2006,(3):173-175
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具有十分独特的自然景观和不可多得的科学研究,审美和启智价值。而在现有的管理体制安排下,开发利用与资源保护这两个目标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矛盾。研究产生过度开发遗产资源的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就张家界武陵源世界自然遗产的管理体制进行初浅的探讨并提出初步设想,希望有利于遗产开发与保护的协调一致,有利于张家界世界遗产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荔波提名地边界的准确认定对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工作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它也是申报过程中其它工作的前提。以3S为技术基础,以提名地边界的锥状喀斯特地貌发育、分布的完整性、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以及珍稀、濒危物种栖息地的完整性为原则认定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荔波提名地边界,为其科学性提供保证。  相似文献   

4.
我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开发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应采取措施,实现我国世界自然遗产的有效保护、适度开发、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5.
数字高程模型自20世纪50年代末期被提出以后,发展非常迅速,这是与其应用分不开的。以中国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荔波提名地为研究区,选取该区1∶10 000地形图自动矢量化,检查修改后生成高精度DEM,并叠加SPOT-5卫星影像生成该区的三维可视化图。在此基础上利用ARCVIEW、ARCG IS等软件的功能进行相关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6.
从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名录的自然景观出发,概括出自然美的具体范围——美不胜收的万千气象、姿态各异的山水美景、五彩缤纷的可爱生物,以期从一个新的视角阐述理论上一直争论不休的“自然美的范围”问题。  相似文献   

7.
赵星  李江海 《太原科技》2007,163(8):61-63
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相关材料和各国向世界遗产委员会提交的申报文本为依据,在研究世界山脉遗产的基础上,对中国的世界自然遗产和文化自然双遗产预备名录中有关山脉部分的遗产作了价值分析。并根据当前申请世界遗产的情况,对我国的此项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8.
江苏沿海辐射沙洲申报世界自然遗产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江苏沿海辐射沙洲是世界上最大的潮间带辐射状水下沙脊,具有鲜明的区域特色.在阐述辐射沙洲物质来源、动力条件及发育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辐射沙洲体现出的世界自然遗产特征:(1)完整记录了全新世海侵以来全球海平面的变动;(2)反映了大河(黄河)变迁的历史及其对中国海岸的影响;(3)反映了太平洋西海岸特殊的水动力条件;(4)具有独特的景观格局,符合世界自然遗产标准.结合世界遗产发展的新趋势,讨论了辐射沙洲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意义,建议尽快启动申报程序.  相似文献   

9.
《科学世界》2005,(7):43-43
2004年6月28日-7月7日,第2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在中国的苏州召开会议。世界遗产委员会是运营世界遗产条约的委员会。  相似文献   

10.
运用频数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从半球、纬向、洲际和国家尺度研究了世界自然遗产的分布特征,为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与评定、遗产地的保护与管理、遗产旅游的规划发展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北半球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是南半球的2.3倍,东半球是西半球的2.68倍,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空间分布密度分别相当;纬向分布上看,世界自然遗产显著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占总量的92%;世界自然遗产数量与大洲面积成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97,空间分布密度和遗产人口密度欧洲和大洋洲最大,分别是4.80项·(106km2)-1、4.67项·(107人)-1;发达国家世界自然遗产分布集中指数达到了1.38,显著优于发展中国家。总体来看,世界自然遗产的区域分布特征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方喀斯特”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地质地貌特征与演化历史方面,结合世界遗产第viii条评价标准,将“中国南方喀斯特”第一批三个遗产地置于全球视角进行对比研究,揭示其全球显著价值:云南石林形成演化历史最复杂,石柱的形态最丰富,代表一种独特的石林形成演化机制;荔波锥状喀斯特锥峰单体最典型,地貌组合形态最丰富,代表典型的锥状喀斯特地貌特征,反映出大陆热带—亚热带锥状喀斯特的地质演化模式与过程;武隆峡谷喀斯特完整地展示了整个峡谷喀斯特发育演化系统,例证了正在进行的新构造运动背景下峡谷喀斯特系统的演化过程。因此,第一批遗产地代表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自古生代以来长期、多期演化历史;代表地球热带 —亚热带典型的锥状、石林和峡谷喀斯特地貌特征、形成演化机制及正在进行的地质过程;代表地球三大喀斯特片区之最大片区的独特的自然地理特征。  相似文献   

12.
碳酸盐岩(石灰岩、白云岩等)在我国广泛分布,在长期的水溶解作用下,地表形成奇特山峰,地下发育出各种通道洞穴,也称喀斯特洞穴。洞穴内接近恒温,可谓夏凉冬暖,因此曾是原始人和很多野生动物的五星级栖身之所。70万年前的北京猿人,3万年前的北京山顶洞人,以及我国境内许多智人、新人,其化石或遗迹均发现在各类喀斯特洞穴中。此外洞穴中还发现了灵长目等多种动物的骨骼化石。如今人类早已舍弃洞穴,在舒适的建筑内安家,但是仍有很  相似文献   

13.
以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及缓冲区为研究对象,实地调研其22个行政村环境现状,采用流失系数法、排泄系数法、人均产污系数法,核算研究区化肥施用、畜禽养殖、居民生活排污3种污染源的污染负荷量和污染贡献率,分析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提名地及缓冲区社区环境污染情况,以期为提名地自然环境潜在威胁分析和遗产价值保护提供参考。结果表明:研究区3种污染源产生的COD、NH_3-N、TN、TP负荷量分别为782.70t/a、88.65t/a、192.84t/a和39.06t/a,按污染负荷量排序呈现CODTNNH_3-NTP的特征。提名地污染负荷量远小于缓冲区污染负荷量。研究区22个村中,桃花源村、寨抱村、梵净山村污染负荷相对较大。研究区各污染源排污负荷量大小排序为畜禽养殖居民生活化肥,畜禽养殖为研究区最大污染源,提名地化肥施用产生的污染也不容忽视。为减轻梵净山自然遗产提名地环境面临的威胁,提出调整社区产业结构、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控制农业种养殖排污、加强环境监测4个方面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马杰 《科学世界》2005,(7):24-2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注册的世界遗产超越了国境和民族,是人类希望传给后代的共同珍宝。截止到2005年5月,共计有788项世界遗产申报得到批准。其中154项是自然遗产(另外还有611项文化遗产,23项复合遗产)。自然遗产是地球的历史或生物多样性的象征。如果知道具有各种地形特征的自然遗产的组成就可以了解地球的历史。本期《科学世界》专辑尝试以154项自然遗产的地形特征为基础进行分类,如岛屿,海岸。珊瑚礁、峡谷、瀑布、河流、湿地……因此,可以把世界自然遗产大致分类成近20种。然后把同样地形的自然遗产加以区别比较,从中选出特别能表明各种地形特征的自然遗产。探访散布在世界各地的这些自然遗产,就可以从宏伟秀美的景观来解读地球的漫长历史。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选择不同硅酸盐岩和碳酸盐岩地区剖面以及石灰岩地区不同植被和地貌条件下的表层土,运用矿物学和地球化学手段,探讨乌江流域的成土物质来源、风化成土方式以及风化成土作用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6.
世界遗产是具有特殊重要性、珍稀性和脆弱易损性的不可再生资源,作为我国首批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风景名胜区目前旅游重新复苏,旅游快速发展的背后存在一系列的问题和隐患,如何在遗产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合理的开发,保证世界自然遗产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资源及其环境脆弱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集地质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为一体,拥有全球唯一的三江并流奇观、举世罕见的峡谷群、多处地质遗迹、壮美神奇的高山丹霞及喀斯特景观、全球最为壮观的雪山群和低纬冰川、秀丽神妙的高山湖群以及多样性的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等优势旅游资源,但同时地质灾害频发、全球气候变化反应敏感、生态环境带幅窄且稳定性差,又属于我国最为贫困的地区,旅游资源环境十分脆弱。合理利用遗产旅游资源,必须有科学研究为支撑,法律法规为依托,科学管理为手段,旅游规划为指针,以生态旅游和科考科普旅游等低耗损产品为主打,以极高的遗产保护意识为动力,旅游资源开发与遗产保护、旅游扶贫相结合,多方齐动,推动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运用频数分析和对比分析方法,从半球、纬向、洲际和国家尺度研究了世界自然遗产的分布特征,为世界自然遗产的申报与评定、遗产地的保护与管理、遗产旅游的规划发展等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北半球世界自然遗产数量是南半球的2.3倍,东半球是西半球的2.68倍,但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空间分布密度分别相当;纬向分布上看,世界自然遗产显著集中在中、低纬度地区,占总量的92%;世界自然遗产数量与大洲面积成正相关,相关系数达到了0.97,空间分布密度和遗产人口密度欧洲和大洋洲最大,分别是4.80项·(106km2)-1、4.67项·(107人)-1;发达国家世界自然遗产分布集中指数达到了1.38,显著优于发展中国家。总体来看,世界自然遗产的区域分布特征与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等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土壤及其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南方喀斯特地区的土壤是碳酸盐类岩石在湿热气候条件下,经风化残留或经短距离搬运而形成的。它的形成深受母岩类型、喀斯特环境及生物富集作用的影响,具有独特的成分及演化过程。本文主要从成土条件、喀斯特作用过程、土壤类型及其分布和淋溶特征(包括粘土矿物的风化强度)等,探讨喀斯特地区土壤的发生发展演化过程与喀斯特地貌演化过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施秉喀斯特森林具有独特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其与地貌、气候、水文等的完美结合展示了亚热带白云岩峰丛峡谷喀斯特森林生态的美学画卷,是得天独厚的美学资源。具有植被宏观分布美、植被外貌美、生物外部形态美、群落垂直结构美、植物适应景观美和森林动态美等美学特征。该区森林生态美学资源在满足人们生态美感受,激发艺术灵感与创作,提供生态资源开发,进行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与管理,加快建设和谐社会行动等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