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作增 《科技资讯》2012,(14):78-79
本文试图以例证说明建筑是怎样与自然环境融合的。工业革命后,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方面取得了骄人成绩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人口爆炸、农田被吞噬,空气、水和土地资源日渐匮乏等社会环境的不断恶化,正日益威胁着人类。生态建筑的设计思想正是在全球不断发生地区环境污染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背景下产生的,这是建筑师对现代工业文明开始进行深刻思想反思的结果。近年来,环境思想的发展也促使建筑设计中环境要素的地位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建筑与环境的融合成为21世纪建筑设计思想的新探索和新方向。  相似文献   

2.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人类的发展离不开适宜的生态环境。随着环境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有意识地追求一种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建筑风格。绿色建筑便成为了建设业界力捧的“宠儿”。  相似文献   

3.
张燕 《科技信息》2013,(2):118-119
本文以绿色建筑为主题,就影响绿色施工因素及防治方面做了简单的阐述,最后综述了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可持续发展思想以及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以实现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观认为人类是自然界的存在物,具有自然属性;同时人类又是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社会存在物,具有社会属性.因此,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必须尊重自然,否则就要受到自然的惩罚.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思想始终将生态环境问题放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与人的关系下思考.马克思、恩格斯生态环境思想的特点包括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实践观和精确的预见性等三方面内容.  相似文献   

5.
李捷 《科技资讯》2007,(13):61-62
随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建筑的发展也在不断更新、变化,以满足不同时代不同功能的需要。自从经历了二十世纪的能源危机之后,人们开始意识到生态环境和社会需求之间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因此,根据本国的经济技术水平选择合适的生态技术,发展成本低廉、容易建造的生态建筑符合对于我国的人、建筑、自然三者的和谐统一,最终实现人类社会本身的可持续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刘艺 《科技信息》2012,(13):54-54
对于住宅,从可持续性方面来讲就是在住宅的全寿命期间,节约能源,有效而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实现持续高效地利用一切资源,追求最小的生态冲突和最佳的资源利用,满足节地、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延长建筑寿命等目标,形成社会、经济、自然三者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理想的居住地。  相似文献   

7.
刘人昊 《科技信息》2013,(19):391-391,433
休闲旅游逐渐成为人们主要的度假生活方式之一,休闲度假建筑越来越多地成为建筑师所面对的设计项目,本文以大连金石温泉的设计为例,从项目的定位、旅游区环境的融合及在空间布局建筑形态上更好地贴近自然等几个方面对休闲度假建筑的规划设计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文章主要阐述绿色建筑的基本理念:以尊重生态、尊重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为基本出发点,结合生态设计原理创造出理想的人居环境。在生态保护意识日渐增强的今天,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已成为保护人类美好家园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9.
王柯 《杭州科技》1999,(5):31-34
环境保护产业是国民经济结构中以防治环境污染、改善生态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为目的所进行的技术开发、产品生产、商品流通、资源利用、信息服务、工程承包等活动的总称,主要包括环境保护机械设备制造、自然保护开发经营、环境工程建设、环境保护服务等方面。环保产业的发展不仅为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和技术保证,而且还可以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新兴的环保产业必将为确保我国8%的经济增长做出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必促进自然和人类的和谐的发展。据国家环保局的统计,1997年全国环保产业产值5217亿元,实现利润581亿…  相似文献   

10.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 ,是人类社会创造物质生活的摇篮 ,也是人类社会文化得以产生和发展的重要条件。建筑本身就是一个环境 ,它除了能为人们遮风避雨 ,安居乐业之外 ,还供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由于建筑物是稳定的实体形象 ,不能随意搬动 ,必须充分考虑到建筑物周围的山川地势、地理特点、气候条件、林木植被、建材储备等诸多因素 ,根据当地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 ,因地取材 ,才能做到建筑物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白族民居顺应自然、师法自然 ,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特点 ,从而创造了绚丽精致 ,绰约多姿的最具有人性化魅力的建筑风格 ,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点 ,并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了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1.
生态住宅是利用生态学原理和遵循生态平衡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设计、组织建筑内外空间中的各种物质因素,使物质、能源在建筑系统内有秩序地循环转换,获得一种高效、低耗、污染、生态平衡的建筑环境。这里的环境不仅涉及住宅区的自然环境,也涉及人文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生态住宅在功能上更趋于原始状态和自然状态,它将许多自然能源有机地导入住宅,使人在自然状态里选择连通自然的门径。因此生态住宅的建设,是正确协调人与自然关系、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建设生态社会的一个伟大创举。为授放生态环境的破坏,解决城市发展的生态危机,人类首先必须以谦恭、友好的态度尊重自然,呵护自然,重构城市发展与自然演进的平衡机制。各级政府决策部门和群众越来越意识到生态住宅建设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生态环境意识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态环境意识属于人对社会活动系统与周围生态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自觉反映。随着人类社会实践不断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深入探讨和普遍树立科学的生态环境意识愈来愈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一生态环境问题由来已久,于今为甚。人类一经出现,就作为自然界的对立物,与自然生态环境发生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关系,从而生发生态环境问题。在劳动中,人类不断占用自然物质的有用形态,同时不断将废弃物返回自然,这里已经隐藏这一矛盾: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的矛盾、人类物质需求的无  相似文献   

13.
郭敏 《科技资讯》2011,(11):138-138
高速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近年来保护和恢复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人类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此工程环保在高速公路建设过程中已受到了更多的重视;保护自然、融入自然已经成为工程建设者们的一种理念,并能很好地应用到高速公路施工中。  相似文献   

14.
张红杰  张晓亚  温晓崖  杜靖宇 《科技信息》2011,(17):328-328,362
在人类社会飞速发展时代,绿色建筑已成为人类环境保护的必然产物,本文从绿色建筑产生的背景、绿色建筑的定义、绿色建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几方面进行了探讨,为创造建筑与环境保护完美结合的住宅提供了一些理论依据。1绿色建筑产生的背景  相似文献   

15.
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世界主题。煤炭和其他有用矿物的大规模开发和利用 ,既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也对人类生存环境产生一系列的消极影响。其中 ,开采沉陷对环境的影响就是一个重要的方面。本文以地处河北唐山市的开滦矿区为例 ,例举了采煤塌陷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的几种实例 ,提出了解决采煤塌陷地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问题的对策 ,说明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 ,实现矿区可持续发展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时至今日,随着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土地已成为食物生产、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争夺"的焦点。各类"中国特色"的土地违法案件层出不穷,其中以地方政府土地违法问题最为突出。因此,从体制、机制、法制的角度认识和完善当前我国地方政府土地违法行为已成为了遏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已经成为人类繁衍、发展的主要地点,同时也是人类技术进步、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晶。但是,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类对于自然资源的利用程度极大的超出了自然所能承受的范围,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的出现,甚至出现了非常严重的生态危机。而林业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加强林业建设对保护我国的生态环境以及加强我国城市地区生态环境的建设有着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8.
孙靓  齐燕云 《科技资讯》2010,(21):72-72
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自然,从秦始皇开始对泰山的朝拜到如今人类对黄山、武陵源以及苏州园林敬仰,这一系列景观已经成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中国园林设计的历史背景、特点与表现、发展趋势具有自己独树一帜的风格,并将更多大自然给予人类丰厚的回报转化为一种建筑门类。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快速发展负面效应的增加,能源与环境问题越来越突显出来,并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因此,世界各国政府和一些国际组织都围绕建筑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制定了一些政策和措施,要求建筑师尊重当地的地域特征、自然气候和生态环境,进行生态建筑设计,努力创造出一个可持续发展的人类生活环境.本文特就生态建筑问题谈几点认识.  相似文献   

20.
彭玲 《科技资讯》2006,(16):136-137
人类在其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虽有99%的时间是处在采集渔猎的原始状态,但他们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却远非其他动物可比。特别是16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随着人口剧增和人类对自然作用能力迅速提高,全球生态环境开始急剧恶化。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问题,已成为全球关注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