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伊姆雷·拉卡托斯(Imre Lakatos, 1922—1974)出生于匈牙利的犹太商家庭。在纳粹占领期间,他是反法西斯抵抗运动的成员。他的母亲和祖母在奥斯威辛集中营被害。这时,他把自己的犹太姓利普施茨改为莫尔纳尔,战后又改姓为拉卡托斯。匈牙利解放后他曾去莫  相似文献   

2.
休谟问题组与浑沌理论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休谟问题是一组与因果性有关的问题,而归纳问题是派生的,休谟机智地区分了命题“同因同果”与命题“相似的原因导致相似的结果”,认为两之间没有严格推导关系。当代浑沌理论证明休谟的观点完全正确,浑沌运动并不违 反因果律,只对操作性困晨律施加了限制。  相似文献   

3.
休谟问题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休谟问题自提出以来,不少思想家从自己的学术观点、研究兴趣和独特的理论视角来理解和阐述这一问题,形成了不同的解读模式和解决方案。休谟问题的解读模式主要有,在价值论或者道德哲学的维度把休谟问题解读为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关系问题;在认识论或者逻辑学的维度把休谟问题解读为科学知识何以可能问题;在知识论维度把休谟问题解读为知识的接受问题。解决方案可大致归结为三类:辩护方案、否定方案和消解方案。  相似文献   

4.
自然化认识论转换命题的出现,是由于奎因替代命题的失败,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而出现的一种解决策略。文章详细分析了转换命题存在的问题,指出转换命题无法完全实现认识论自然化的任务。根据现代认知科学的发展,认识论的研究必须采取从描述向规范的回归与协同,才能为认识论的发展开辟一个有希望的领域。  相似文献   

5.
休谟在《人性论》的附录中承认,自己之前对个人同一性问题的说明存有缺陷,他不知道该如何解决,因此陷入困惑。这个反省引发了一个问题:休谟的困惑究竟指的是什么?一种解释认为,困惑的根源是休谟意识到自己在说明个人同一性问题时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本文将对这种解释作出修正,指出休谟对个人同一性的说明为什么需要区分自我与他人,他又在多大程度上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本文将表明,休谟的困惑并不在于他完全无法区分自我与他人,而在于更弱一点的困难:他有资源在大多数情况下作出这个区分,但是仍然留下无法区分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休谟的信念是指与当前印象相关联的一个生动观念。因此信念既不是一个单纯的观念,也不是印象。信念并不是被动接受的一种知觉,而是心灵主动活动的结果。从《人性论》的文本中,可以抽取出在信念的形成过程中实际上共同起作用的三层结构。伴随或然性的信念正是依靠因果推理结构中两个条件的检验,才为走向知识的确定性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7.
归纳推理的基石“将来和过去相似”,可以从贝叶斯决策论找到一个理论的基础:尽管不同的主体对同一个事件的评估(即主观概率赋值)很可能是不同的,但是,为了避免陷入必输无疑的荷兰赌困境,就同一个主体而言,他/她在进行概率赋值时应当保持融贯,即有必要假定将来和过去是相似的。这个方案强调的是形式的分析,因此可能被批评缺乏对经验事实的关注。所以,我们提出了一个形式和内容并重的休谟难题的解决方案,并且进一步提出了一种新的归纳推理研究方法:基于证据的贝叶斯主义进路。  相似文献   

8.
休谟的信念是指与当前印象相关联的一个生动观念。因此信念既不是一个单纯的观念,也不是印象。信念并不是被动接受的一种知觉,而是心灵主动活动的结果。从《人性论》的文本中,可以抽取出在信念的形成过程中实际上共同起作用的三层结构。伴随或然性的信念正是依靠因果推理结构中两个条件的检验,才为走向知识的确定性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9.
劳丹的"科学研究传统"及其与"范式"和"科学研究纲领"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未得到应有的关注。"范式"和"科学研究纲领"根本上未摆脱本质主义,而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科学研究传统"表达了一种非本质主义的哲学观。这不仅使劳丹回避了库恩和拉卡托斯所遭遇的困难,而且为科学哲学带来了新的思维方式。就全面理解西方科学哲学的发展脉络而言,思考与"科学研究传统"相关的一些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论爱因斯坦的纲领实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通过以下三个方面,集中论述了爱因斯坦的纲领实在论思想。1.物理实在观:双重实在(本体实在和理论帝在);2.物理学中的实在是一种纲领;3.纲领实在论余墨。  相似文献   

11.
关于休谟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休谟问题的一个解决方案陈晓平在文[1]中我们讨论了主观主义概率论对于休谟问题的"解决"。本文将给出笔者关于休谟问题的解决方案。文[1]的结尾处曾谈到,主观主义概率论对休漠问题的"解决"虽然不很成功,但却颇具启发性;可以说,笔者的方案在很大程度上是...  相似文献   

12.
贝叶斯方法论是从现代概率论的贝叶斯主义扩展和提炼而来的。它的意见收敛定理表明,随着证据的增加,验前概率的主观性和私人性将被验后概率的客观性和公共性所代替。按照贝叶斯定理改变置信度被称为动态合理性。然而,动态合理性依赖于条件化规则,这样,归纳法的合理性问题变成条件化规则的合理性问题。为条件化规则加以辩护的动态大弃赌方案的失败使豪森转向休谟和拉姆齐的立场,即只承认归纳推理的演绎合理性。本文着重对豪森关于休谟问题的这一观点给以分析和评述,并指出,沿着另一位贝叶斯方法论的创始人德菲耐蒂的方向,以意见收敛定理为基础,可望对休谟问题的解决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论科学研究中的利益冲突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美国1980年颁的“Bayh-Dole法案”,极大地激发了其企业赞助大学和研究机构科研经费的积极性,从而使学术研究日趋商业化。与此同时,因企业主、科学家过度追求商利益而侵蚀科学研究的客观性,败坏科学院形象,损害公众利益的负面事件也日益增多。本文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考察,以期为完善我国的科研体制,转化政策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人性论》的附录中,休谟称自己在《人性论》第一卷中对人格同一性的说明"很有缺点",他的"全部希望都消逝了。"休谟发现的是怎样一个严重的问题?Yumiko Inukai和Galen Strawson新近对这个问题给出了新的回答,但他们都没有抓住真正困扰休谟的问题。休谟人格同一性理论中的真正问题在于:休谟对人格同一性的说明必须依靠一个与一束特殊知觉不同的自我观念,而受制于休谟自己坚持的经验主义原则,他并不能提供这样一个自我观念。  相似文献   

15.
基于科学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的不同特点,可以将其分为:经验科学、过渡时期和超验科学。每一时期的科学虽然是弥补之前时期的不足,但同时自身也会暴露出新的问题。这三个时期的科学在特征上既要发掘它们的不同,更要注重它们的内在逻辑关联。从各个时期科学的特征,来分析科学为什么是这样发展的,以及科学以这种形式发展是否存在着历史必然性。除此之外还将从科学发展的角度,进一步对休谟问题做更深层次的讨论与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自然定律研究中,长期存在休谟主义和反休谟主义两大对立阵营。前者否认必然性,主张定律是规则或满足某些条件的规则。后者承认必然性,主张定律是共相间的必然关系。两派共同承认的是,一个恰当的定律学说要满足两个基本条件:一,回应直觉;二,为科学定律提供恰当的形而上学基础。反休谟主义认为休谟主义不能很好地满足这两个基本条件,休谟主义则指责反休谟主义将诸如律则必然性、共相间的概率关系等当作初始概念是莫名其妙的。分析表明,虽然两派都面临严重的批评,但是通过引入共相和必然性,反休谟主义为定律学说的发展开辟了一个更有吸引力的研究进路。  相似文献   

17.
长期以来,关于哲学对自然科学的作用及其如何实现等问题,一直停留在宏观知识形态的研究水平上。事实说明,这种一般性的研究尚不足以充分而具体地解决科研主体中存在的“哲学无用论”或“无法结合”等现实问题。我们知道,哲学的作用归根结底是要通过科研主体的思维活动才能得以实现,哲学作为知识形态的东西在未内化为主体哲学思维活动之前,不过是一种外在的理论,避开主体思维活动这一环节,来谈论哲学的作用未免空泛,无助于问题的深入研究和解决。因此,研究科学研究过程中主体哲学思维是否存在及在哪些阶段上发挥作用就构成了研究哲学对自然科学作用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作者认为休谟问题的真正核心在于:一是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的流变性,这从休谟对实体的否认上体现出来;二是这双重世界之间因果作用的非超距性,这集中地体现在休谟探讨构成因果关系的三个必要条件的论述上,作者认为只有从这两大核心前提出发才可能真正解决休谟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休谟主义和康德主义被认为对我们的实践理性或者理性能动性提供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乃至不相容的解释:休谟主义被认为不仅得出了一种关于实践理性的怀疑论,而且也对道德原则或道德要求的绝对地位造成威胁,相比较而论,康德主义则被认为维护了实践理性的"自主"地位和道德要求的"绝对"地位。本文旨在表明,一旦我们澄清了休谟主义的两个构成要素——它对行动的理由和动机的说明以及它对工具合理性原则的基础地位的强调——的本质和地位,并给予康德伦理学以一种适度的"自然主义"解释,那么我们就可以有意义地缓解在这两种观点之间被认为存在的张力。本文也试图表明,放弃对实践理性的一种康德式的、基础主义的探讨,转而采纳一种以实践承诺为核心的语境主义探讨,或许是值得向往的。  相似文献   

20.
主观主义概率论对于休谟问题的“解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观主义概率论对于休谟问题的“解决”陈晓平1.休谟问题所谓“休谟问题”是十八世纪英国哲学家休谟对归纳法的合理性提出的质疑;休谟问题也叫做“归纳问题”或“归纳合理性问题”。在休谟看来,归纳法是从已观察的事实推知未观察事实的“经验推理”,因而不可能由完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