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纪宏声  陈克强  吴文海 《科技信息》2011,(12):I0336-I0336
本文主要介绍工程永久占地耕地占用税的计算。  相似文献   

2.
我国于2001年5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征收征管法》以来,在加强税收征管、规范税收执法、维护纳税人合法权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契税和耕地占用税的征收仍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如征收主体不明确,税收保全措施不得力、纳税申报不及时等现象极大地影响了税收及时收缴。结合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笔者从法律角度,从执法角度,从纳税人角度提出了一些可行的措施,以望能促进税收工作的有效进行,在既保证国家税收的足额入库的同时也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3.
跨流域调水工程占用耕地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测算为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提供参考和指导,为促进区域间协调发展、支持调水工程建设均具有重要意义。以市场收益、社会安全稳定效益、生态服务功能分别对各市的引江济淮工程永久占用耕地的三种价值进行核算。结果显示:工程永久占用耕地154.74 ha,其价值总量为15645.456万元,平均价值是101.11万元/ha,其经济、社会稳定、社会保障和生态价值所占比例分别是:10.11%、82.43%、6.85%、0.60%。耕地的三种价值组成差异性很大,社会价值占主导,其次是经济价值,生态价值所占比例极小。各市差异也显著:阜阳市和亳州市占总价值最多,其次是合肥市、蚌埠市、淮南市,其他城市很小。耕地面积、种植结构、国家补贴标准、人均耕地面积均是影响各市占用耕地价值因素。在制定工程占用耕地的补偿标准时,要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依据国家补偿标准,充分考虑以上影响耕地价值因素,使补偿标准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4.
探讨贵州省非农业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时,剥离耕地耕作层土壤用于新增耕地、劣质耕地土壤培肥的必要性、可行性,并提出初步剥离与利用的技术流程与原则。结果表明:贵州特殊的地貌和地质条件决定了其宜耕耕地的质和量上呈现出明显在空间错位,耕地后备资源匮乏。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的刚性需求加剧,使得耕地保护形势将更加严峻。开展耕地耕作层土壤剥离与利用,是除耕地整理和废弃地复垦外一种新的增加耕地方式,是实现贵州省耕地占补平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5.
建设占用耕地,后备资源补充的模式是被占用耕地得到补偿的一种有效方式,使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二分类因变量的多元化分析方法对此模式在宁波市的时空演变进行研究,模拟了建设用地、耕地和后备资源时空演变的关系,预测了2011年以及未来10a即2021年建设占用耕地和后备资源补充耕地的趋势,发现2021年以后建设用地扩展在南部多丘陵地区有增多的趋势,占用耕地数量相对减少,但后备资源到2021年已无地可补,最后通过分析预测结果,提出了参考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6.
陈天美 《科技资讯》2006,(6):175-175
一年一度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工作开始了,如何准确无误的填写《企业所得税年度纳税申报表》是企业财务人员和税务机关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根据自2006年1月1日起执行的《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管理办法》(国税发[2005]200号)等有关税收法规,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际,谈谈企业财务人员在进行企业所得税汇算清缴时应注意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7.
财政部重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以下简称新准则),与2002年1月1日起施行的《企业会计准则——存货》(以下简称旧准则)相比存在不少变化,与税法之间也依然存在着不小的差异,会计人员执行新存货准则核算中如何处理纳税差异,也成为企业能够准确报表的依据。  相似文献   

8.
我国人均耕地少,村镇建设占用耕地使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解决问题的对策应该是控制性发展村镇,限制建设用地,强化土地利用管理与监测.  相似文献   

9.
张晓琳 《凉山大学学报》1999,1(1):102-109,29
耕地保护已提高到国策的高度,但长期以来耕地的破坏并未得到有效的遏止,基于这种现状,本文力图从法制方面入手,寻找耕地保护不力在法制上的原因及目前耕地保护在法制上的缺陷,并建议通过修改《土地管理法》,制定“土地母法”,加强对土地刑事犯罪方面的立法和司法操作;加强法制宣传,以减少耕地不必要的流失和占用,达到法律保护耕地之目的。  相似文献   

10.
加强土地整理 促进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若泉 《科技信息》2009,(21):I0396-I0396,I0381
耕地,是我们生命的根基.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进入新世纪我国耕地保护面临着十分严峻的形势。2008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1.37亩,不足世界人均水平的40%。由于地理条件限制,我国2亿亩耕地后备资源可以开垦成耕地的只有约8000万亩。  相似文献   

11.
自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企业所得税法》在纳税人的确认、税前扣除、税收优惠项目等多方面进行了调整。企业可以结合战略发展目标和自身经营管理特点,通过选择投资地点、改变企业组织形式、利用税收优惠、采用合适的存货计价方法等进行纳税筹划。  相似文献   

12.
我国正处在经济快速发展时期,城市建设占用耕地是必然趋势。鉴于此,提出了耕地保护的新思路,即要把只注重保护耕地数量的传统观念转变到保护耕地的可持续发展上来,并且积极探索缓解城市建设占用耕地和耕地保护矛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基于30 m分辨率的卫星遥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地理探测器和地理加权逻辑回归方法,探究了2000-201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的耕地格局动态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江流域被占用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拉萨市(60.42%)、林芝市(16.21%)和山南市(13.01%)的城市周边区域,多变为水体和建设用地;补充的耕地主要分布在日喀则市(55.81%)、林芝市(23.26%)和拉萨市(19.61%),多由林地和草地转入. 2)经济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和行政辐射主要影响耕地占用;国家投资变化、行政辐射和海拔主要影响耕地补充. 3)耕地变化的影响因素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其中农业劳动力流失、旅游业发展和粗放式耕作等因素是耕地变化面临的主要问题.建议在拉萨和林芝的市郊地带强化保护后备耕地,在日喀则给予资金与技术培训等农业政策倾向,以实现雅鲁藏布江流域区域差异化的耕地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   

14.
王强 《科技资讯》2012,(17):151-151
本文通过对农村违法占用耕地的案例叙述分析,提出实施农村耕地保护的措施,以供大家借鉴。  相似文献   

15.
1978年以来广西耕地数量变化及其驱动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广西历年统计资料分析了1978—2005年广西耕地变化过程,耕地总量波动递减,人均耕地明显持续下降.耕地减少构成主要是建设占用耕地、农业结构调整占用耕地、生态退耕、灾毁以及其它;人均耕地面积逐年减少;个别年份耕地面积减少幅度很大;水田面积逐年减少,旱地面积逐年增加并趋于稳定,两者在耕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发生较大变化;农作物总播种面积呈上升态势,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总体上呈下降趋势,年际间有起伏.并分析了耕地变化的驱动因子,最后提出了耕地保护的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2007年1月17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并于4月5日公布,2008年5月1目起施行。条例对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和主体、方式和程序、监督和保障等内容作出了具体规定。这标志着全国性的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由专家建议进入到实质性实施阶段。现行文件是政府机构正在执行、发挥现行作用的文件。  相似文献   

17.
最近,酝酿了多时的企业所得税由过去的地方税调整为中央和地方各50%的共享税,已正式从今年的1月1日起执行。这意味着深圳市“22条”中最具“含金量”的“企业所得税二年免征、八年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将要调整,地方政府对高新技术企业实施税收优惠政策的空间受到压缩,深圳市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  相似文献   

18.
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00]25号文正式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于2001年1月1日起暂在股份有限公司范围内执行,自2005年1月1日起在国有大中企业全面执行。关于资产减值的若干规定是新会计制度的重大突破之一。在此,本文拟从企业会计人员实务操作的角度,对如何进行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进行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9.
对崇阳县耕地内部结构、耕地资源数量变化及趋势、耕地利用程度、耕地资源增减变化流向、耕地空间相对变化和耕地变化的特点等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崇阳县耕地保护存在的问题:(1)耕地面积和基本农田面积有所下降;(2)建设用地占用耕地指标突破限制;(3)耕地质量保护重视不够;(4)违法用地处理难度大。最后,从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方面提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基于SOFM网络的中国耕地压力综合分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资源禀赋和资源需求的角度,综合考虑粮食安全、建设占用、生态退耕和农业结构调整等对耕地资源的压力,建立了一套耕地资源压力评价指标体系,将归一化的指标数据经过因子分析处理后,基于SOFM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无监督分类,以此为主要依据进行中国耕地压力综合分区。结果表明,中国耕地利用压力在空间上总体表现为东、中、西的区域差异,在SOFM网络分类的基础上,综合考虑综合性、相对一致性、区域共轭性、行政单元完整性等区划原则将全国分成4个耕地压力地带、25个耕地压力区,从而建立起中国耕地压力综合分区体系,并用GIS显示其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