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为了探讨新站油田流体非均质性分布规律及成因,利用新站油田228个油砂提提物的族组成特征,饱和烃气相色谱,生物标志物组成特征等多种资料,选用不同参数,利用传统的关系图件法,并首次尝试运用数学统计方法,来划分原油族,在总结族群划分结果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族群的分布规律,初步探讨了其形成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葡萄花渍组油砂可区分为三种类型,而黑帝庙组油砂有两种不同类型,在此基础上,对不同族群分布规律的对比分析发现造成两油组几种族群的主要在摁是受到构造和岩性因素的控制,此外次生改造作用也影响族群分布的因素。  相似文献   

2.
混采油层产能贡献的油藏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油藏地球化学是近些年来在油气地质领域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利用色谱指纹技术研究混采油层的单层产能贡献是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本文以新站油田为例,对9个葡萄花和3个黑帝庙油组的单层油进行了实验室配比,详细探讨了从出指纹数据库的建立到特征指纹参数的选取,并结合数学统计法把9个葡萄花油组原油分成4种不同族群,而3个黑帝庙油组原油归为同一族群,进而确定了4种配比方案,建立了4套实验室产能预测图版,各个图版分  相似文献   

3.
油藏地球化学是近些年在油气地质领域新兴的一门边缘学科 ,利用色谱指纹技术研究混采油层的单层产能贡献是其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本文以新站油田为例 ,对 9个葡萄花和 3个黑帝庙油组的单层油进行了实验室配比 ,详细探讨了从基础指纹数据库的建立到特征指纹参数的选取 ,并结合数学统计法把 9个葡萄花油组原油分为 4种不同族群 ,而 3个黑帝庙油组原油归为同一族群 ,进而确定了 4种配比方案 ,建立了 4套实验室产能预测图版 ,各个图版分别有相关性较好的关系线 3~ 4条 .经实验室任意自配混合样检验后 ,各图版均优选出相对误差小于 5%的最佳工作线 ,证实了本方法的可靠性与实用性 .  相似文献   

4.
 将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油气成藏理论相结合,从层序特征、沉积体系和油气成藏条件等方面探讨了塔中4油田CI油组层序地层特征与油气成藏模式。综合利用地震、测井及岩心资料,开展塔中4油田CI油组层序地层学研究,将其划分为2个三级层序、5个准层序组、9个准层序。在层序地层格架内进行沉积特征研究,确立研究区发育潮坪和三角洲两类沉积体系。在层序及沉积特征研究基础上,对油气成藏的要素进行分析,确立沿断输导它源成藏模式。CI油组本身烃源岩不发育,油气主要来源于下覆奥陶和寒武统烃源岩。储集层主要分布在SQ1及SQ2的海侵体系域。油气从烃源岩中沿着大断裂向上运移到CI油组成藏,发育有岩性、断层-岩性及微背斜3种类型油气藏。  相似文献   

5.
在利用岩心资料划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用岩心刻度测井资料建立了流动单元储层参数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储层空间流动单元进行划分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流动单元的渗流特征、储层质量、渗流能力及沉积微相等方面的特征,可将流动单元划分为7种类型。流动单元空间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流动能力中等的Ⅴ—Ⅶ类流动单元中。在开发过程中,由于不同流动单元的变化程度不同,使不同流动单元之间的渗流能力相差较大。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高孔、高渗疏松砂岩储层不同流动单元的变化特征以及流动单元对微裂缝的形成、剩余油富集规律的控制作用,为高含水时期油田的控水稳油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在利用岩心资料划分流动单元的基础上,用岩心刻度测井资料建立了流动单元储层参数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储层空间流动单元进行划分和综合研究,结果表明,根据流动单元的渗流特征、储层质量、渗流能力及沉积微相等方面的特征,可将流动单元划分为7种类型。流动单元空间分布主要受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主要分布于流动能力中等的Ⅴ-Ⅶ类流动单元中。在开发过程中,由于不同流动单元的变化程度不同,使不同流动单元之间的渗流能力相差较大。该研究结果揭示了在注水开发过程中高孔、高渗疏松砂岩储层不同流动单元的变化特征以及流动单元对微裂缝的形成、剩余油富集规律的控制作用,为高含水时期油田的控水稳油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7.
在地质综合研究的基础上,基于测井曲线活度分析,结合测井小波分析以及地层旋回特征,进行地层旋回划分方法的研究,并以HSS油田H1518井为例,运用以上方法进行HSS油田H1油层组的地层旋回的划分和地层精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标志层研究的基础上,利用测井曲线的活度及小波分析,结合沉积旋回特征研究,可有效进行沉积旋回的划分,HSS油田H1油层组按照旋回特征划分为1个砂层组、3个砂层和7个小层。  相似文献   

8.
柴达木盆地油泉子油田中孔低渗型藻灰岩储层测井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油泉子油田油砂山组地层岩性复杂,呈薄层状分布,属中孔隙低渗透储层,油水分异差,油水关系复杂.在测井响应中,相对低电阻率油层和相对高电阻率水层普遍存在,影响了对油、水层的识别.对测井响应特征与岩性、粒度、孔隙特征和地层水矿化度之间关系的分析表明,岩性、粒度、孔隙结构、地层水矿化度等多因素共同作用,造成了储层测井响应特征的复杂性.在常规分析基础上,应用反映储层物性特征的声波时差与电阻率比值编制交会图,可以快速有效地识别油、水层.  相似文献   

9.
《河南科学》2017,(3):437-445
苏仁诺尔油田位于复杂断陷盆地,具有储层预测难、油水关系认识不清等特点,本文应用油藏描述方法,根据录井、测井、地震及试油等资料,通过对研究区南屯组的单井油水平面分布、连井油藏剖面和地震剖面等进行分析,研究了该地区南屯组的油水分布特征及主控因素.研究表明,苏仁诺尔油田苏301区块南屯组油层主要分布在南一段顶部一油组(n1-1)和南二段底部二油组(n2-2).根据南一段各油组烃源岩厚度、南一段和南二段之间的不整合面、南屯组各油组的油水分布特征,以及三者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认为苏仁诺尔油田苏301区块n1-1油组为主力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储存在n1-1油组,并逐渐向东西两侧高部位运移至n2-2油组,形成岩性油藏.综合分析认为,苏301区块南屯组油水分布特征受构造-岩性控制,烃源岩、砂体分布共同控制了该地区南屯组的油水分布特征.该认识将指导该地区开发,为下一步勘探、开发部署及扩边开发提供了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0.
根据结构单元分析法,以永安镇油田永3断块沙二下亚段6砂层组61小层为例,对河口坝增生体不同级别的沉积界面进行划分;在此基础上对河口坝增生体沉积演化特点、增生体的顶面构造特征以及增生体油(气)水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永3断块沙二下6砂层组61小层划分为6期增生体;永3断块61小层可分6期演化,6期增生体具有由西向东退积的特点;不同河口坝增生体的发育位置、范围及其顶面构造特征对增生体油(气)水分布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大型三角洲河口坝增生体可作为独立的油气分布单元,其油气储量可以相当可观,以增生体为单元进行油(气)水分布规律研究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1.
通过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6油层组的构造条件、油源条件、储层条件以及油气藏类型和分布特征等成藏要素的深入研究,分析了“准连续型”油气藏成藏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长6油层组是一个倾角小于0.5°的西倾单斜,油源条件优越,储层类型主要为低孔特低渗细砂岩,孔隙度一般小于12%,渗透率小于2×l0-3 μm2;油气藏类型为“连续型”非常规油气藏,油气大面积准连续分布.最终确定“准连续型”油气藏成藏主要受三方面的因素影响:低孔特低渗透率的储层系统是关键;广覆式优质烃源岩与紧密接触式生储盖组合是基础;稳定的动力学背景和平缓的构造格局是重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12.
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构造样式可归结为5种基本类型和3个演化序列。研究结果表明,构造样式及其演化控制着烃源岩的发育,决定着油气藏的类型和展布,制约着含油气系统的范围。综合考虑含油气系统的各个要素,在渤海湾盆地可划分出6个大的含油气系统,分别位于各个坳陷中,并受坳陷的限制。进一步考虑坳陷内凸起构造单元的分割作用,可划分出13个小的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运用沉积学的分析方法,对饶阳凹陷大王庄地区沙三段碳酸盐岩的沉积特征及含油性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该区湖相碳酸盐沉积可以划分为3个沉积区——滨湖区、浅湖区和较深湖区,4种亚相——生物滩亚相、鲕粒滩亚相、湖湾亚相、泥晶碳酸盐岩亚相以及若干种微相。这些亚相和微相明显受到古构造和古地形控制,进而建立起缓坡型与陡坡型两种碳酸盐沉积模式。缓坡型模式的特点是地形平缓,沉降慢,相类型多,相带宽,储集性好;陡坡型模式则以地形较陡,沉降快,相类型单调,相带窄,储集性较差为特征。讨论了沉积环境对碳酸盐岩分布及储集性的控制。  相似文献   

14.
西湖凹陷含油气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中部。在该凹陷内发育了 10 0 0 0余米厚的新生代地层。从构造背景、层序地层格架、烃源岩、储集岩、盖层和油气的运移及聚集等各个方面对西湖凹陷含油气系统 ,特别是平湖组和花港组含油气系统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 ,西湖凹陷的区域地质背景有利于含油气系统的形成、演化和保存。含油气系统的诸要素及诸地质作用具有非常理想的时空配置关系。在西湖凹陷内所识别出的四类含油气系统中 ,平湖组自生自储含油气系统和花港组古生新储含油气系统最为重要。西湖凹陷的油气勘探应坚持以平湖组含油气系统为主 ,其次是花港组含油气系统 ,兼探中新世、上新世含油气系统 ,准备深探古新统下始新统新生古储含油气系统  相似文献   

15.
针对双河Ⅵ油组地下剩余油分布零散、开采对象由主力油层转向非主力油层或小油砂体、现生产井网不完善、依靠单项措施难以改善单元整体开发效果的特点,在油藏精细描述、剩余油分布研究的基础上,对目前井网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井网细分重组动态组合单元的调整思路.根据Ⅵ油组五类油砂体空间展布、叠合状况,结合储层物性、动用状况与井网现状等,细分重组为3套动态组合单元,分单元进行井网完善,提高水驱采收率1.61个百分点,对稀油老油田开发后期井网的综合调整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东部白家海凸起侏罗系岩性油气藏发育,同一个区带上不同岩性圈闭的成藏机理存在差异性.针对岩性圈闭多元控油、主元成藏的特征,从岩性圈闭成藏主控因素中的储层临界物性出发,采用孔渗交会法和含油产状法,结合试验分析,对白家海凸起彩43井区侏罗系西山窑组的地层条件含油临界孔隙度进行研究.同时尝试从地层条件下的含油临界孔隙度、含油临界渗透率及含油孔喉特征等方面,对西山窑组现今及白垩纪末期的储集层含油性进行分析,发现常规实验室条件下侏罗系储集层的含油临界渗透率为0.1×10-3μm2,临界孔隙度值约为11.5%.垂向上储集层的含油临界孔、渗物性随埋深变化.采用有效含油孔隙度、有效含油渗透率和优势流动系数3个储集层临界物性参数进行分析,发现储层临界物性对白家海凸起侏罗系油气藏形成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应用趋势面地质分析方法,区别出三肇拗陷扶余、杨大城子油层两种不同的沉积环境。据此,探讨油气藏形成的控制因素,进而确定和划分了扶余和杨大城子油层的油气藏类型。  相似文献   

18.
多期次油气成藏与油气藏成因类型--以吐哈盆地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遭受强烈构造变形的叠合盆地中油气成藏规律及其油气藏成因类型。方法 基于油气藏形成包括成熟烃源岩、油气运聚、通道和储层空间等因素,从油气成藏历史分析的角度探讨了油气形成的动力作用过程。结果 根据油气藏保存期间被改造或破坏的强烈程度,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地质油气藏可以演变成为4种基本的工业油气藏,即原生型、残余型、次生型和复合型工业油气藏。结论 对于构造变动强烈、烃源岩层位多、热演化历程复杂的叠合盆地.其油气藏类型复杂.油气勘探的难度增大。  相似文献   

19.
There were different opinions about the origin of petroleum property variations in the Lunnan Low Uplift of the Tarim Basin. In this paper, a software PVTsim was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compositions of the petroleum fluid inclusions in different sets of reservoir rocks from this are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are three phases of petroleum inclusions in the Ordovician carbonate reservoirs and two types of petroleum inclusions in the Carboniferous and Tri-assic sandstone reservoirs. The three phases of the petroleum inclusions from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 rocks have similar compositions with the type 1 petroleum inclusion from the carboniferous and Triassic reservoir rocks, but the type 2 petroleum inclusion from the carboniferous and Triassic reservoirs is characterized by higher content of C1 and higher GOR values. With the combination of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it was inferred that the current petroleum pools in the Lunnan Low Uplift were formed mainly by two phases of petroleum charges, one is normal oils and another light oils, and both occurred during the late Tertiary. The light oils came from eastern-south direction, and migrated and charged into the reservoirs upward and toward northern west directions. On the basis of this, it was believed that the multiphases of the petroleum charges and some composition dissipation caused by the preserved condition changes would be the main reason of the petroleum property variations in the petroleum pools in this area.  相似文献   

20.
四川盆地川西气田雷四3亚段潮坪相碳酸盐岩储层经历了复杂的沉积、成岩及多期岩溶作用改造,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储层流动单元划分研究比较薄弱。通过岩心、岩屑、薄片和测井资料,总结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模式,分析岩相与储集空间类型、物性之间的关系,并筛选出岩相敏感测井曲线;优选储层品质参数RQI和岩相敏感测井曲线GR、RD等参数利用聚类分析将川西气田雷四3亚段潮坪相碳酸盐岩储层划分为3类流动单元,储层岩性特征和物性特征的结合,形成了综合考虑岩相、孔渗特征、储集空间类型等参数的流动单元划分标准及采用多参数聚类、判别分析快速划分流动单元的方法。该方法既考虑了储层形成的原生沉积作用,又兼顾了该类储层多期岩溶作用改造后的物性变化,岩相、物性和储集空间类型的综合能有效避免流动单元划分的多解性。将流动单元宏观上渗流特征用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对比验证,认为该方法对川西气田雷四3亚段潮坪相碳酸盐岩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为储层品质评价、提高储层评价的精度和开发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