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病毒致癌学说终于在20世纪60年代得以验证,并在21世纪初加以确立,从而加速了人类征服癌症的步伐.200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艾滋病毒(HIV)的发现人--法国学者吕克·蒙塔尼埃与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和人类乳头状瘤病毒(HPV)的发现者--德国学者哈拉尔德·楚尔·豪森.这些病毒引发肿瘤的详细研究成果,为揭示恶性肿瘤的发生机制及治疗与预防开辟了科学途径.  相似文献   

2.
恶性肿瘤(癌症)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肿瘤的快速增殖高度依赖于肿瘤血管的形成及血液供应,因此堵塞肿瘤血管饿死肿瘤细胞成为继放化疗、手术及免疫治疗之后的又一有效治疗策略.凝血酶(thrombin)可以高效地激活血小板并将纤维蛋白原转化为纤维蛋白,进而诱导血栓形成.而游离的凝血酶在血液中的半衰期很短,并且会引起非特异性的血栓形成,造成健康组织的损伤,大大地限制了该分子在肿瘤栓塞治疗中的应用.寻求可以将凝血酶精准递送到肿瘤组织局部的新方法,实现特异性肿瘤血管栓塞成为亟待解决的难题. DNA纳米折纸技术的快速发展使这一问题得以解决.本团队近期构建了智能响应性纳米机器人,将凝血酶精准高效地递送到肿瘤局部,诱导血栓形成,实现高效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的目的.本文将对该领域近年来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本实验室的研究成果进行简单概述,并对该技术领域的发展方向和前景提出一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3.
胰岛素受体属多肽类的细胞膜受体之一,为了确定胰岛素如何在细胞内转变为细胞的代谢活动,人们对该受体的纯化及其结构特点研究做出了巨大的努力.在研究时发现:v-erb-B 肿瘤基因与人类上皮生长因子(EGF)受体是相同的,而胰岛素受体与肿瘤基因的产物尽管不同,但在氨基酸排列顺序上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在了解胰岛素受体结构时,往往借助于肿瘤基因和EGF 来进行研究.目前通过DNA的氨基酸顺序已间接测定了胰岛素受体的氨基酸顺序.胰岛素受体是  相似文献   

4.
近20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结果表明,食物中某些物质在人类的肿瘤发生上起着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膳食状况的改变,肿瘤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也发生着明显的变化.有人统计约70-90%与环境因素有关的肿瘤,其中50%的肿瘤死亡率与膳食有关.现已证实,某些营养素和食物中的一些成份与人体不同部位肿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虽然通过膳食方式引起肿瘤的  相似文献   

5.
(211)~At在癌治疗中作为“弹头”药物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癌是目前危害人类健康最严重的一类疾病,被认为是对医学的可怕挑战.它的特点不仅表现为细胞自主性增生失控而导致肿瘤进行性生长,还表现为从原发部位向身体其它部位直接蔓延和转移(metastasis).肿瘤增生性组织和正常功能性器官往往成为一体,而在结构、生化和功能特性方面也基本上大同小异,这就使得肿瘤的探测和治疗非常困难,迄今还没有特异性很强的治疗药物.当前在癌治疗中,手术和放疗常常单独使用或结合使用,以改善症  相似文献   

6.
任靖  窦环  沈苏南  侯亚义  王婷婷 《科学通报》2019,64(8):中插10,869-878
磁场生物效应是当前生物医学工程学界的研究热点.磁场对人类自身的影响与健康效应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涉及对中枢神经系统、血液和免疫系统、血管与内分泌系统等效应的研究,其中引人注目的是低频磁场在肿瘤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期研究发现,低频磁场能够明显抑制肝癌、肺癌和黑色素瘤细胞的增殖和调控免疫细胞来发挥抑瘤作用.本研究将进一步探究低频磁场(0.4 T, 7.5 Hz)对结肠癌细胞的生长和髓系来源的抑制性细胞(MDSCs)的影响.本研究建立了小鼠结肠癌移植瘤模型,通过流式细胞术、免疫组化、实时定量PCR、蛋白质印记等技术研究了低频磁场对结肠癌和MDSCs的影响.结果发现,低频磁场明显抑制CT26结肠癌移植瘤模型的肿瘤生长,降低了肿瘤组织中的Ki-67阳性细胞数.低频磁场降低了肿瘤组织中MDSCs的细胞比例并减弱了MDSCs的抑制功能.体外实验发现低频磁场通过抑制了Gp91~(phox)和P47~(phox)的表达降低了MDSCs的活性氧(ROS)产生,抑制了MDSCs的功能,进而发挥对结肠癌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7.
当前治疗人类侵袭性肿瘤大都运用细胞毒药物的联合化学治疗,也就是合并使用数种具有协同作用的药物以达到杀伤全部肿瘤细胞的目的。最近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召开的美国肿瘤研究协会年会上,不少学者认为,鉴于同样的理由“联合化学预防”(“combination chemoprevention”)对于发展非细胞毒性药物来防止肿瘤发生也是很重要的,这也就是说,可于癌前阶段使用药物来停止或者逆转其恶性的发展。近来关于肿瘤促进作用的认识与控制方面的进展是十分令人鼓舞的。威斯康新大学的A.K.Ver-  相似文献   

8.
基因组研究引发的伦理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继梁 《科学》2002,54(3):30-31
人类基因组(human genome)是人类遗传物质的总和,人的全部基因(约3~4万个)就载于总长32亿个碱基对的DNA分子上.人类基因组计划(HGP)旨在测定人类基因组全序列,并在此基础上解释和阐明人类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人的生理过程和完整的疾病基因谱已经成为分子水平研究的目标.作为分子医学(molecular medicine)基础的人类基因组研究,必将极大地提高疾病诊断、治疗和预防的水准,服务于提高生存质量和造福民众的崇高理想.  相似文献   

9.
病毒能在动物中引起肿瘤,这是确定无疑的.这些病毒不仅可以分离培养,而且接种易感动物可诱发肿瘤,还可以从中再分离出同样的病毒. 既然病毒能在两栖类、啮齿类、禽类、哺乳类直到灵长类动物中诱发肿瘤,那为什么就不会参与人类某些肿瘤的形成呢!  相似文献   

10.
对肿瘤登记和大数据的发展、大数据对肿瘤登记的作用和影响进行了系统回顾,大数据和肿瘤登记近年发展快速,大数据的发展促进了肿瘤登记的发展,而肿瘤登记发展又推动了大数据的进步.在大数据的影响下,肿瘤登记将向以下几个方向发展:(ⅰ)肿瘤登记自动化;(ⅱ)及时收集、整合和更新不同来源的肿瘤数据,提高肿瘤资料的质量、可用性和易用性,推动肿瘤资料的开放和共享,扩展肿瘤资料的应用;(ⅲ)各级医疗卫生信息中心的出现将彻底改变肿瘤登记模式;(ⅳ)采用大数据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各级肿瘤数据中心;(ⅴ)医院肿瘤登记逐步开展,人群肿瘤登记覆盖率大幅提高,部分省将全民开展肿瘤登记.肿瘤登记自动化的理念和技术,迎合了大数据和肿瘤登记发展的趋势,并可借鉴应用到其他疾病的监测和研究.  相似文献   

11.
2010年9月6日,一项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在线发表的研究称,某些小分子RNA能选择性杀死体外培养的人类肿瘤细胞而不会伤害正常细胞的方法将超越各种传统的肿瘤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来源于新城疫病毒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emagglutinin-neuramidinase, HN)蛋白不仅能够介导受体识别, 还具有水解这些受体中N-乙酰神经氨酸(N-acetylneuraminic acid, NAcneu, 唾液酸)成分的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活性. 研究表明, HN蛋白可针对包括人类在内的哺乳动物产生抗肿瘤作用和免疫刺激作用. 为探索HN基因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构建了表达HN的重组禽痘病毒(vFV-HN), 并通过体内外实验比较了其与野生型禽痘病毒(FPV)的抗肿瘤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 虽然B16肿瘤细胞对FPV感染所致细胞毒作用具有一定耐受性, 但vFV-HN具有显著的抑瘤作用. 并且, 与FPV相比, vFV-HN免疫可显著延长荷瘤动物模型的生存期. 另外, vFV-HN免疫可刺激产生B16肿瘤细胞特异性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反应和促进CD4+和CD8+ T淋巴细胞的增殖. 研究还发现, vFV-HN免疫可刺激小鼠分泌IL-2和IFN-g等Th1类细胞因子, 说明vFV-HN的抑瘤作用与Th1类免疫反应相关. 实验结果提示, vFV-HN免疫具有潜在的肿瘤基因治疗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人类活动的孢粉指示体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李宜垠  周力平  崔海亭 《科学通报》2008,53(9):991-1002
过去人类活动的特征及其环境效应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问题. 孢粉记录作为揭示过去人类活动对景观影响的代用指标, 有几个重要的特征: (1) 某些特有乔木花粉的减少; (2) 先锋树种花粉的繁盛; (3) 栽培作物和杂草花粉相伴生; (4) 花粉浓度和分异度的显著变化; (5) 喜氮植物和牧场杂草花粉的出现. 伴人植物(杂草和栽培作物)花粉是理想的人类活动指示体, 尤其是杂草花粉, 它反映了人类活动历史. 不同方式的人类活动产生不同的孢粉组合. 在森林区和草原区, 指示人类活动的花粉谱模式是不同的. 应用孢粉变化特征来研究人类活动时, 特别要强调高精度的时空分辨率. 因为高精度的空间分辨率不仅有助于反映植被景观的复杂性, 更重要的是能够清楚地揭示出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作用, 防止片面性; 高精度的时间分辨率能够精确地记录短时间尺度的植被变化, 避免遗漏人类活动事件. 重视孢粉学与其他多种指标的结合, 能更加准确地揭示景观的发展变化过程. 炭屑作为人类活动对植被扰动的代用指标, 其峰值的出现常伴随着乔木花粉的大量减少和伴人植物花粉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4.
前言肿瘤,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我国最近在包括八亿五千万人口的广大地区中调查了自1973年到1975年三年中全部恶性肿瘤死亡者病例,调查情况表明,恶性肿瘤死亡人数占死亡原因的第三位,估计每年约有一百万人发生恶性肿瘤,死亡率高达70%,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一些国家死因统计的结果表明;在某些国家和地区,死于肿瘤的人数仅次于冠心病和脑血管病,居第二位;而在另一些国家和地区,肿瘤是引起死亡的第一位原因.由于肿瘤对人类健康的严重危害,早日认识肿瘤,进而征服肿瘤已成为当  相似文献   

15.
正恶性肿瘤是导致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2015年我国约有429万癌症新发病例,另有280万人因癌症去世,相当于每天有约7700人死于癌症.受经济快速增长、生活方式的改变、自然环境的破坏、环境污染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因素的影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呈现大幅度增加的趋势.肿瘤发生是体细胞基因突变的结果,正常机体每天都有许多细胞可能发生突变,但并不一定会导致肿瘤.根据"肿瘤免疫编辑"(Cancer Immunoediting)学说,免疫系统与肿瘤的相互关系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即"清除"(elimination)、  相似文献   

16.
Phil.  DE 蓝艳 《世界科学》1991,13(7):27-28
土壤是二氧化碳(CO_2)、甲烷(CH_4)和一氧化二氮(N_2O) 三种温室气体的来源地之一.尽管土壤在人类出现以前就释放出这些气体,但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的活动,如森林的砍伐和垦殖加速了这些气体的释放速度.如果我们要了解温室效应并搞清对于温室效应该做些什么,我们就得知道更多关于人类活动对土壤与大气间这些气体的影响情况.  相似文献   

17.
过去,许多文章和资料中都将砷与癌或毒药相联系,国际癌症中心特别工作组也将砷和某些砷化物列为对人类具有致癌性的物质.但许多文件同样亦承认,砷的致癌实验与流行病学调查的结论是不一致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砷并非总是致癌的,在正常情况下,砷对肿瘤具有良性作用,不仅不会致癌,而且还是高等动物所必需的微量营养素,本文就这两方面介绍近年来的研究概况.砷与癌(一)砷抗癌的实验和流行病学证据弗罗斯特(Frost)报道,在从1786年以来应用  相似文献   

18.
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疾病.肿瘤生物标志物是反映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监测肿瘤对治疗反应的一类物质.肿瘤生物标志物的超灵敏检测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和临床治疗.近年来,肿瘤生物标志物的检测方法研究迅猛发展,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本文对最新发展的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进行了全面综述,着重介绍了比色法、质谱法、荧光分析法、化学发光、表面增强拉曼散射、电化学分析法和单分子检测,并对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方法的发展方向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19.
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 TME)是一种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由肿瘤细胞与浸润的免疫细胞、基质细胞、血管、细胞外基质和分泌因子等共同构成的特殊生理环境,表现出乏氧、弱酸性、高内源性过氧化氢(H2O2)浓度、高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含量,以及部分酶过度表达等特征.目前,基于TME响应聚合物胶束(polymeric micelles, PMs)体系为药物的精准递送提供了新思路,在纳米医学领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TME响应PMs,在正常生理环境(如血液)中保持结构稳定,而到达肿瘤组织后,可通过质子化、界面电性翻转、化学键水解等物理化学变化来响应TME的生理特性,提高对肿瘤组织的靶向能力,实现在肿瘤组织中的有效富集.本文回顾了近年来TME响应PMs的研究进展,重点介绍了TME响应PMs的设计思路、响应机制和靶向策略.在对各响应策略进行归纳整理之后,总结比较了各响应策略的优势及其不足.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TME响应PMs在肿瘤精准诊疗中更多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两位美国科学家艾尔弗雷德·基尔曼(Alfred.G.Gilman)和马丁·罗德贝尔(Martin·Rodbell)在70年代发现了G蛋白在细胞内有传导信号的作用,阐明了信息如何在细胞中传递的机制,被授予1994年度诺贝尔医学生理学奖。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在评价此项发现时指出:“此项发现对拓展人类认识领域,发展遗传学和生物学有极其重要意义。G蛋白量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疾病,它对诊断霍乱、糖尿病和肿瘤有重要的临床意义”。G蛋白的发现是细胞信号传导研究的重大突破。目前,细胞信号传导已成为生物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