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周德和 《科学通报》1984,29(4):244-244
自阿片受体在动物和人的脑组织中的存在被证实以后,分离纯化阿片受体的研究十分引人注意。由于阿片受体含量极微,又难以从膜上溶脱,因而进展受阻。目前虽然获得用适当的去垢剂助溶的水溶性阿片受体,然产率较低,容易失活。本文报道用我们合成的氚标记的强效镇痛剂[~3H]羟甲芬太尼,即N-[1-(β-羟基-β-苯乙基)-3-甲基-4-哌啶基]-N-丙酰苯胺(简  相似文献   

2.
叶菜英 《科学通报》1988,33(5):400-400
自从1973年确证脑组织中存在阿片受点,1975年发现内源性阿片肽类物质以来,阿片受点研究在神经科学的前沿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许多学者致力于受体蛋白质的分离和纯化。Cho等(1986)曾报道从大鼠脑突触膜用0.5% Tritonx-100溶脱,经6-琥珀酰吗啡(SM)-琼脂糖凝胶4B亲和层析,凝胶过滤,麦胚凝集素(WGA)-琼脂糖凝胶  相似文献   

3.
张清刚 《科学通报》1987,32(21):1660-1660
我们曾经用马来酰亚胺自旋标记物研究了刀豆球蛋白A(Concanavalin A,简称Con A)对小鼠腹水肝癌细胞膜糖蛋白构象变化的影响,发现Con A与膜受体交联,可以迅速诱导膜糖蛋白构象变化或物理重排。我们还研究了Con A对膜类脂流动性的影响以及膜受体蛋白与相邻类脂(界面脂)之间的相互关系。这些结果对阐明Con A外源信息如何导入癌  相似文献   

4.
张清刚 《科学通报》1984,29(8):492-492
近年来,人们发现某些转化细胞株膜表面的糖蛋白能同植物凝集素反应,而在同样条件下正常细胞株则不发生凝聚。当膜糖蛋白受体与植物凝集素交链以后,转化细胞株的恶性增殖便暂时受到中止。已有文献报道凝集反应与细胞膜的流动性有关。然而,在凝集作用过程中膜糖蛋白分子构象的动态变化如何则尚未见有报道。因此,进一步探讨膜糖蛋白受体与植物凝集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将有助于了解癌变的分子机理。本工作使用顺丁烯二酰亚胺氮  相似文献   

5.
李志毅 《科学通报》1986,31(12):949-949
多型阿片受体在人和动物脑内的存在被证实以来,不同型的受体与它们的生理功能的关系以及它们真正的生物化学基础等问题都是神经生物学家重要的研究课题,法国Cros实验室首先报道人胎盘膜单一地含k(kappa)结合位点,其后,Ahmed又作了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6.
副黏病毒HN与F糖蛋白的结合作用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晓佳  张国中  赵继勋  汪明 《科学通报》2005,50(20):2231-2234
副黏病毒囊膜表面糖蛋白有两种, 即与宿主受体结合的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以及介导膜融合的融合糖蛋白(F). HN与受体的结合可激活F, 使其发生构象变化, 从而介导病毒囊膜与宿主细胞膜的膜融合, 但HN与F蛋白相互结合的区域还不清楚. 用基因工程方法获得禽副流感病毒-2(APIV-2)HN蛋白球状头部区域(globular head region, HNH)以及F蛋白两段七肽重复区域(heptad repeat, HR)HR1与HR2三个纯化蛋白. 蛋白质体外结合实验及质谱与圆二色谱的结果表明, HNH不仅可与HR2结合, 还可与HR1结合, 并且结合后的蛋白构象与各组成多肽的构象不同. 结果表明, HNH可能是HN蛋白与F蛋白的结合作用域. 在此基础上讨论了HN激活F并引致膜融合的分子机制, 可为阻止病毒膜融合寻找新策略.  相似文献   

7.
周光钊 《科学通报》1981,26(14):890-890
自从发现脑内存在阿片受体以及与受体作用的内源性吗啡样物质以来,为针麻原理的深人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第三脑室及导水管周围灰质微量注射吗啡能明显引起镇痛,此作用可以被阿片受体阻断剂naloxone部分阻断,业已证明吗啡镇痛与阿片受体有关。近年来随着针麻原理的进一步揭示,发现针刺促使脑内某些核团释放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并通过阿片受  相似文献   

8.
莫汉庆 《科学通报》1982,27(13):817-817
现在已经知道,脂肪细胞质膜上的胰岛素受体是一个糖蛋白。另外,一些生物活性分子,象激素、凝集素、毒素等也都可以通过和脂肪细胞质膜上糖蛋白和糖脂组分的相互作用,来影响脂肪细胞的代谢,然而这些作用的确切的分子机制迄今还不清楚,对脂肪细胞质膜的蛋白质组分和糖蛋白组分的情况,知道得也极少。  相似文献   

9.
马青平 《科学通报》1992,37(2):170-170
许多资料表明,中缝背核是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大量存在的部位,同时也是阿片受体比较密集的区域,由此处发出的5-HT能纤维上行到达间脑和端脑的若干核团。中缝背核在脑内镇痛系统中占有重要地位:电刺激中缝背核能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内注入微量吗啡引起的镇痛很可能是通过激活中缝背核的5-HT能神经元而发挥作用的。由于5-HT能神经元和阿片受体的形态定位关系尚不清楚,吗啡激活5-HT能神经元的形态机制一直没有阐明。本工作应用免疫细胞化学与阿片受体放射自显影双重显示技术,对中缝5-HT能神经元与阿片受体的形态定位关系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王智贤 《科学通报》1994,39(15):1432-1432
1967年,Martin首先提出脑内存在多种阿片受体的设想,以后,药理和受体结合试验证实了这一假设.到目前为止,已确认的阿片受体亚型有μ,δ,κ三种.大量的生化和药理资料表明,不同的受体亚型有不同的生理功能,这些发现为研究安全、高效的麻醉性镇痛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葛邦錀 《科学通报》1988,33(24):1902-1902
各种标记配体与阿片受体的结合受到多种离子及核甙酸的调节。其中以Na~+,Mg~(2+)和GTP研究较多。Snyder等人曾建议用钠商值区别激动剂、混合型激动-拮抗剂和拮抗剂,核甙酸中的GTP也能显著地影响激动剂和某些拮抗剂与阿片受体的结合。肝素钠为一天然多糖高分子混合物,具有很强的生理活性,人们利用肝素与雌激素受体的相互作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谢国玺 《科学通报》1982,27(15):959-959
在脑和脊髓内,内源性阿片样物质(OLS)的含量很高。1975年Mayer等报告阿片受体阻断剂纳络酮可阻断针刺镇痛,说明OLS参与针刺镇痛机理,但不能区分OLS中哪一个具体组分起作用。本工作利用免疫学方法的高度特异敏感性,首次将抗β-内  相似文献   

13.
谢国玺 《科学通报》1982,27(20):1273-1273
1975年,Hughes等从猪脑中提取出甲硫-脑啡肽(H-酪-甘-甘-苯丙-甲硫-OH)和亮-脑啡肽(H-酪-甘-甘-苯丙-亮-OH)。随后又有β-内啡肽和强啡肽等数种内源性阿片样物质(OLS)相继被分离提纯。这些发现极大地促进了关于疼痛的生理和药理的研究。Mayer及其同工报告静脉内注射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可以翻转针刺的镇痛作用,提示针刺镇痛  相似文献   

14.
目前受体蛋白质分子的化学修饰已成为研究受点结构与功能的重要方法之一。二硫苏糖醇(DTT)是常用的化学修饰剂,它既是巯基保护剂又是二硫键还原剂。Larsen等(1981)用DTT(10mmol/1)保护阿片受点不被巯基反应剂N-乙基顺丁烯二酰亚胺(NEM)所抑制。作者发现当DTT(BDH化学药品有限公司)浓度大于1mmol/1时,本身可抑制大鼠脑匀浆P_2膜的阿片受点的结合活性。 1.DTT对激动剂[~3H]依托啡与阿片受点  相似文献   

15.
宣雨霆 《科学通报》1985,30(4):304-304
伏核是边缘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神经结构,受中脑中缝核群[5-羟色胺(5-HT)能神经元胞体集中地]上行神经纤维的支配,核内存在着大量脑啡肽和阿片受体。我们曾经报道,家兔伏核内微量注射5-HT受体拮抗剂肉桂硫胺或阿片受体拮抗剂纳洛酮可部分阻断针刺或静脉注射吗啡所引起的镇痛作用,说明伏核内的5-HT和内源性吗啡样物质(内啡紊)都参与针刺镇痛或吗啡镇痛。但5-HT和内啡素是平行地起作用,抑或先后(串联地)起作用,是一  相似文献   

16.
康保娥 《科学通报》1983,28(14):888-888
许多资料证明中枢5-羟色胺(5-HT)在针刺镇痛和吗啡镇痛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其作用部位和机理尚未充分阐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是内源性镇痛系统中的一个关键部位。本工作将5-HT受体拮抗剂肉桂硫胺微量注人家兔PAG部位,观察其对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的影响,借以探讨PAG内具有5-HT受体和阿片受体的神经结构在镇痛中的作用以及这两种神经结构之间的相互联系。  相似文献   

17.
乐云 《科学通报》1988,33(12):945-945
最近对胰岛素作用机理的研究指出,胰岛素与它的靶细胞受体结合后,激活细胞膜上的蛋白水解酶,或磷脂酶C而导致膜上某种糖蛋白或磷脂水解,产生多肽样或磷脂样的化学介体。它们能在无细胞系统中模拟胰岛素的各种作用,如,调节胰岛素敏感的酶的活性,以及在完整细胞中模拟胰岛素的一些生物功能,包括调节cAMP水平、腺苷酸环化酶活性、抗  相似文献   

18.
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到杏仁核与镇痛有关的神经通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于龙川 《科学通报》1989,34(1):68-68
杏仁核是边缘系统的一个重要核团,其内有较密集的阿片受体分布。在家兔和大鼠的杏仁核内注射吗啡产生明显的镇痛作用,而在家兔的杏仁核内注射阿片受体阻断剂纳洛酮则可对抗电针镇痛和吗啡镇痛。有资料表明,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和其腹侧的中缝  相似文献   

19.
研究表明,人T细胞免疫球蛋白黏蛋白(human T-cell immunoglobulin and mucin domain,h TIM)受体分子能够促进包括埃博拉病毒在内的很多囊膜病毒的入侵.h TIM介导的病毒入侵过程高度依赖于位于受体分子胞外区远膜端的免疫球蛋白V区(immunoglobulin variable(Ig V)-like)结构域与病毒囊膜中磷脂酰丝氨酸(phosphotidylserine,PS)的特异性相互作用.人类TIM家族共有3个成员:h TIM-1,h TIM-3和h TIM-4.虽然相应的小鼠TIM分子的结构已经解析,但h TIM分子的Ig V结构特征及其识别PS的分子基础仍然未知.同时,有研究表明,引起西非大规模埃博拉疫情爆发的2014-扎依尔-埃博拉病毒可能较其先前流行株具有更强的致病能力.但目前尚未有2014-扎依尔-埃博拉病毒利用h TIM分子入侵细胞及其与1976-扎依尔-埃博拉病毒的入侵能力比较的研究报道.本研究证明了整合有1976-和2014-扎依尔-埃博拉病毒囊膜糖蛋白(glycoprotein,GP)的假病毒均可以利用h TIM-1和h TIM-4入侵细胞,并且表现出相近的入侵效率.进一步证明了h TIM分子不与埃博拉病毒GP蛋白直接相互作用,而是通过结合病毒囊膜中的PS分子而促进病毒感染.随后解析了3种h TIM分子Ig V结构域的高分辨率晶体结构以及h TIM-4与磷酸丝氨酸的复合物晶体结构.令人意外的是,3种h TIM分子的PS结合槽呈现出各自不同的局部结构特征且在目前已解析结构的小鼠同源分子中均未被观察到.这些结构特征很可能提示h TIM分子具有不同于小鼠同源分子、且彼此间亦各不相同的PS识别模式.上述结构和功能数据丰富了我们对h TIM结合PS的分子基础的认识,从而将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埃博拉和相关囊膜病毒利用h TIM受体入侵细胞的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0.
范少光 《科学通报》1986,31(21):1680-1680
我们已报告电刺激造成大鼠应激状态可以明显抑制巨噬细胞释放H_2O_2的能力,双侧肾上腺摘除或皮下注射阿片受体长效拮抗剂纳曲酮(Naltrexone)可明显对抗这种抑制作用。为进一步研究哪些体液因素可能参与这种抑制作用,我们选用与肾上腺及内源性阿片样物质有关的激素和药物共8种,均配制成10~(-12)、10~(-10)、10~(-8)和10~(-6)mol/l 4种不同浓度,观察它们对巨噬细胞的直接作用。大鼠在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