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无蹼壁虎皮肤及皮肤感受器的形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和半薄切片技术对无蹼壁虎的皮肤及皮肤感受器的表面结构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一般皮肤鳞片表面密集具倒钩的锥状突起,感受器位于鳞片表面的凹窝中,可分周围区和中心具感觉毛的中央区。在蜕皮周期中,表皮的显微结构变化与一般有鳞爬行类相似,但是,在感觉器的表皮中无β-角质层,蜕皮时也不形成预定β-角质层,而且,紧贴感受器的表皮下有特殊的圆形真皮结构。推测感受器可能具有感受机械刺激和感受辐射热的双重  相似文献   

2.
荒漠沙蜥皮肤感受器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应用扫描电镜和半薄切片技术对荒漠沙蜥(Phrynocephalusprzewalskii)皮肤感受器的表面结构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皮肤感受器是位于鳞片凹窝中的帽状突起结构,中央具柱状感觉毛,其皮肤结构与一般皮肤有明显区别.皮肤感受器区域的表皮中无β-角质层,蜕皮期也不形成预定β-角质层,但是,感觉毛的中央由4个左右的β-角质层细胞形成.皮肤感受器区域的表皮中间层由1~2层高柱状和矮柱状细胞构成,基底层由单层矮柱状细胞构成,同时,中间层和基底层细胞的细胞质中都充满色素颗粒.此外,冰冻切片,用苏凡Ⅲ染色,显示中层属富含类脂的结构,可能对皮肤渗透屏障的建立起重要作用.在紧贴皮肤感受器表皮的下方,还观察到突向表皮的麦氏触觉小体样真皮结构.推测荒漠沙蜥的皮肤感受器具有感受机械刺激和感受辐射热的双重功能.  相似文献   

3.
用扫描电镜和半薄切片技术对变色树蜥(Calotes versicolor)的皮肤及皮肤感受器的表面结构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皮肤感受器是位于鳞片凹窝中的帽状突起,其有有粗长的感受毛,皮肤感受器皮肤与一般皮肤结构有明显区别,其表皮中β-角质层极薄,发生层由1层高柱状细胞构成,表皮下有特殊的真皮小体结构,一般表皮的角皮层和β-角质层形成网窝状结构,且β-角质层明显增厚,这与其具有防止机械摩擦损伤皮肤的功能相一致。  相似文献   

4.
荒漠沙晰皮肤感受器的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扫描电镜和半薄切片技术对荒漠沙晰皮肤感受器的表面结构和显微结构进行了观察,皮肤感受器是位于鳞片凹窝中的帽状突起结构,中央具柱状感觉毛,其皮肤结构与一般皮肤有明显区别。  相似文献   

5.
本文观察了16例不同时间的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胚胎背部皮肤及鳞甲的形态和组织发生过程,孵化第20天,来自胚胎中胚层生皮节的间充质细胞开始向有皮下迁移,表皮仅具周皮层与生发层两层细胞,第28天背部鳞片开始明显,左右鳞片之间出现很浅的鳞间沟,前后鳞片交界处的原始表皮,真皮层开始向外突出形成鳞甲原基,第34天鳞甲原基突出伸长,第40天背鳞的纵嵴明显,第34-50天中,鳞甲后级基  相似文献   

6.
光镜观察,鳄蜥皮肤由深层到表面,依次是生发层、中间层、α角质层、β角质层和角皮层。扫描电镜3500倍观察,皮肤鳞片角皮层具有小刺和小窝的细微结构,小刺长82.4μm,基部直径为9.12μm;2000倍观察另一小刺长14.6μm,基部直径为2.7μm,小窝直径为16μm,小刺和窝在角皮层上是零星分布。  相似文献   

7.
为了深入了解花背蟾蜍(Bufo raddei Strauch)皮肤显微结构及其相关功能,利用石蜡切片及酶联免疫吸附反应技术,观察了花背蟾蜍背腹侧皮肤及其皮肤腺的显微结构特点,分别测定了背、腹侧皮肤中SOD、CAT、MDA、TLR4和βD-1含量。结果:花背蟾蜍皮肤结构与其他两栖类皮肤结构基本相同,其角质层腹侧较背侧厚,表皮和真皮背侧较腹侧厚;颗粒腺主要存在于背侧,而黏液腺主要存在于腹侧。SOD和TLR4含量腹侧皮肤高于背侧皮肤;CAT含量背侧皮肤较腹侧高;MDA和βD-1含量在背腹皮肤中相近。结论:花背蟾蜍皮肤结构和相关蛋白水平能够较好的适应其生境,并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和天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8.
本文用光镜观察了湾鳄在胚胎不同时期的皮肤发生.发现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1)胚胎42.3天出现压力感受器;(2)胚胎46.8天出现背腺及鳞间沟;(3)胚胎56.8天出现纵嵴;(4)胚胎65天表皮已发育成熟,由内向外可分为:生发层、中间层、α角质层和β角质层;(5)胚胎73天(孵出)背腺成熟为无分枝的泡状腺,鳞间沟高度卷曲与折叠.最后对湾鳄皮肤发生与其他动物的异同点及背腺在系统演化中的意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在扫描电镜下观察了若恶鸟异带绦虫成虫体表结构,描述了具感觉毛感受器和无感受毛感受器及微毛的微形态,从头节到孕节微毛渐渐稀疏并扩大,苦恶鸟异带绦虫成虫头节表面的具感觉毛感受器和无感觉毛感受器与日本血吸虫幼虫的感受器相似。  相似文献   

10.
南方鲇皮肤,唇瓣和须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应用扫描电镜和组织学方法研究南方鲇皮肤、唇瓣和须的结构.结果表明,体表不同部位皮肤的厚薄不一,但基本结构相似.唇瓣的前、后口腔面在覆盖物、表面凹陷、味蕾分布、腺细胞组成上有差异.须侧扁,由表皮、真皮、软骨、血管和神经组成.皮肤、唇瓣和须的分泌细胞主要有杯状细胞、棒状细胞、颗粒细胞和浆液细胞,以棒状细胞尤为丰富.味蕾和分泌细胞的大小、形态、分布频率、存在部位不同.皮肤上还具丰富的侧线孔、小窝器官、Merkels感觉器官等.探讨了皮肤、唇瓣和须的结构与功能关系  相似文献   

11.
Skin toxicology     
Hay A 《Nature》1979,279(5712):375-376
  相似文献   

12.
提出一种新的H—CgCr肤色模型进行肤色检测,该模型充分利用色调和色度信息区分肤色像素和非肤色像素.并利用形态学操作去除检测出皮肤区域中毛刺、空洞等噪声.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复杂光照条件下能有效检测出肤色区域.  相似文献   

13.
应用分光光度法测定溶液透光率的原理,但又不同于常规的测定方法,而是净化妆品模拟上妆在比色皿的透光面上,再用一定波长的紫外线测定各种化妆品的透光率,然后根据不同化妆品的透光率大小,从而得出各种化妆品的防晒效果,取得了比较满意的实验结果,这对厂家依据消费者的不同需求,生产各种品牌的防晒化妆品,以及质检部门对防晒系列化妆品进行分类,加强规范化管理有借鉴和背景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常人皮肤深Ⅱ度烫伤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正常人皮肤裸鼠移植模型,建立一种深Ⅱ度烫伤动物模型.首先将正常人全厚皮肤移植于裸鼠背部,待皮片完全成活后,用高压蒸气消毒锅及自制蒸气烫伤装置,以压力0.12 MPa、直径1.5 cm 在裸鼠背部植皮区作用8 s,分别于伤后24 h、2、4、6周取标本行组织学观察,观察毛囊、汗腺等皮肤附件的损伤程度、创面愈合时间及被毛生长等情况.结果表明,正常人全厚皮肤于移植后2周完全成活,具有正常的组织结构;高压蒸气作用8 s,可造成所移植皮肤组织的深Ⅱ度烫伤,创面于伤后3周愈合,6周后有少量被毛生长.该模型可成功复制正常人皮肤深Ⅱ度烫伤创面,为研究创面愈合过程中皮肤附件的病理变化提供了实验工具.  相似文献   

15.
1 材料和方法本实验采用健康的中国本兔15只(雌雄兼有).脊柱两侧剃毛后,暴露皮肤.辐照强度I_(SATA)(空间平均,时间平均值强度)取四种不同剂量:10,20,25和30W/cm~2.幅照时间2min实验采用1MHz的聚焦换能器,由高频讯号发生器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接到换能器上产生超声波.每次实验前先用声功率计校准一次声功率.然后计算出超声强度.幅照后喂养  相似文献   

16.
皮肤纹理检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提出一种将基于粒子群模糊聚类算法的边缘检测方法和Gabor小波变换相结合来进行皮肤纹理检测的方法.用边缘检测的方法将明显具有很多边缘的肤色区域剔除,对于没有明显纹理的皮肤区域用Gabor小波变换进行皮肤的纹理检测.仿真结果表明,所研究的方法正检率获得提高,误检率有所下降,是一种有效的皮肤纹理检测技术.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主要的两种色彩空间比较,选取YCbCr颜色空间,确立一种在YCbCr空间下的基于高斯模型的肤色分割方法.在YCbcr色彩空间中建立肤色分布的高斯模型,得到肤色概率似然图像,在最佳动态域值下完成肤色区域的分割,最后应用欧拉数确定出人脸区域.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地分割人脸区域.  相似文献   

18.
我来自爸爸的皮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这半个月流感问题又有了新消息.7月13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官员Marie Paul Kieny称,一群疫苗专家近来在开会后论定,新型流感大流行已无法阻止,所有国家都需要流感疫苗,疫苗应在9月间就能问世,所有国家都必须有能力自我保护(7月14日路透社).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