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GIS技术支持下,选取1997,2003,2009,2015年4期陆地卫星Landsat TM遥感影像,通过目视解译的方法提取研究区各时期城市建成区基础数据.利用各模型参数,对研究区1997-2015年城市扩展数量变化、形态变化、空间变化进行动态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数量变化上,城市扩展整体显现出"增长规模大,扩展速度快、强度高"等特征,但扩展速度仍略低于城市人口增长速度.(2)形态演变上,受地形因素、交通、产业外溢等影响,扩展区域布局松散、边缘形态稳定性较差,紧凑度随年份增长逐渐降低,分维数波动剧烈程度从大到小逐渐向"降、升、降"趋势演变.(3)空间变化上,为寻求更多用地资源,城市扩展重心轨迹朝"西北、东北、西北"方向偏移,扩展方向主要集中在NE-NEE方向上的渝北、江北等区域,中心城区扩展模式逐步向"紧凑圈层模式、外部扩展模式、跳跃组团模式"转变.未来该区域城市发展应加强空间一体化管理,保留城市特色多维形态及人文传统,打造出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魅力城市.  相似文献   

2.
孙黎 《科技资讯》2009,(3):148-149
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建设,为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提供了一个新的平台。随着经济圈的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将快速增长,建设活动对水环境的影响也会越来越突出。水量不足,水质变差,饮用水源地保护、城乡居民用水安全等一系列问题,迫切要求对一小时经济圈的水资源和水环境提出有效保护措施,正确处理好区域水资源、水环境与城乡统筹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3.
汾河上游近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汾河上游五县(市)1998-2005年土地利用数据资料,分析了该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研究表明:1)在7年尺度上,林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其余五类用地面积减少.林地面积变化最大、增加最快,园地数量变化最小,水域变化速度最慢.2)7年间,全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略有上升,但土地利用程度较低,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存在区域差异.3)同类用地相比,牧草地、交通用地变化的区域差异在前4年间较明显,其余六类用地变化的区域差异则是在后3年间较明显.4)不同类用地相比较,前4年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性最大,未利用土地变化的区域差异性最小,后3年间区域差异最大的是水域,最小的是交通用地.  相似文献   

4.
协调好各类用地,是一小时经济圈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重要保证.以重庆长寿湖周边地区为例,利用遥感与GIS技术,借助地质、地球化学、遥感等多源信息,按照国内外相关规范,对参评数据定标分级,通过AHP方法,以土地的自然属性为基础,建立了一套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多指标决策模型对研究区耕地利用现状做了适宜性评价.在评价单元上采取了图斑叠置分析法与土地利用现状图斑为单元相结合的方法,以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实用性.通过评价结果与土地利用现状、野外实地调研的对比分析,对研究区的耕地利用情况作了定性和定量分析,并结合该区土地在一小时经济圈的发展方向对其土地规划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以土地的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为基础的土地评价与规划方法可为重庆一小时经济圈土地规划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5.
陈仲球 《广东科技》2008,(12):13-15
厚街会展经济的发展是小城镇办会展的典型成功案例。以“一小时经济圈”作为分析框架,分析了厚街这个“中国会展名镇”取得成功的内在机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对厚街会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陈仲球 《广东科技》2008,(15):97-101
厚街会展经济的发展是小城镇办会展的典型成功案例。本文以“一小时经济圈”作为分析框架,分析了厚街这个“中国会展名镇”取得成功的内在机制,并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以期对厚街会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7.
从“长株潭一小时经济圈”看湖南人的精气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梦云  王一兆 《科技信息》2007,(35):155-156
在实现从农业大省向经济强省的跨越式发展中,湖南人表现出来了极大的勇气和智慧,即敏锐性方面的敢为人先精神,持久性方面的求真务实性格,现实性方面的迎难而上气节,充分体现了湖湘文化底蕴。  相似文献   

8.
重庆市"一小时经济圈"城市体系分形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哲夫法则,根据重庆市2002—2006年国内生产总值、非农业人口、社会商品零售额、第一产业产值、第二产业产值、第三产业产值,结合“一小时经济圈”城市体系的现状特征,联系国内经济发展背景与重庆市实际,提出“一小时经济圈”城市体系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赵卫权  周文龙  张凡  苏维词 《贵州科学》2013,31(5):88-92,97
利用GIS和RS技术,建立区域土地利用/覆被类型空间数据库,定量分析了研究区域1973年以来土地利用/覆被时空变化特征,并对其驱动力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与1993年相比,荒草地急剧减少,只占区域面积的1.02%,建设用面积急剧增加,比1993年增加了113.78%,林地面积增加了18.09%,耕地面积(旱地、水田)减少19.21%,水域面积增加11.79%;2)耕地主要向林地和建设用地转移,荒草地主要向林地和水域转移,林地则主要向建设用地转移;3)主要驱动力是经济发展带来的人们对土地资源的利用方式所致。  相似文献   

10.
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长江上游地区1980、1990和2000年3个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数学建模,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率和相对变化率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程度模型等对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的区域分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西藏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为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覆被最不稳定,但土地利用程度增幅非常小.青海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虽然期间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但土地利用程度有所下降.其余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都为耕地、林地和草地,四川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云南、陕西和贵州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变化的趋势和幅度都基本相似.虽然湖北、甘肃和重庆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幅度不大,但土地利用程度却有明显地提高.  相似文献   

11.
以重庆主城区为研究对象,1961年和1981年的土地利用现状图,1993年,2000年和2004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运用GIS和RS技术、土地利用动态度和人为影响指数等数学模型分析了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过程。研究表明:43年来,作为重庆市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城市化进程加速的趋势已完成了以农业用地景观向城镇建设用地的转变。城镇建设用地面积显著增加,水田和旱地面积呈减少趋势,  相似文献   

12.
基于陆良县2000、2010、2020年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借助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转移矩阵、标准差椭圆对陆良县近20年的土地利用时空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耕地、草地、林地是陆良县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间,草地、耕地、林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增加,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加幅度最大.(2)土地利用综合动态度较小,土地利用变化总体较平缓,建设用地增加较快.(3)耕地、草地、林地相互转移量大,建设用地的扩张主要是通过占用中部坝区的耕地来实现.(4)建设用地总体呈东北—西南的布局特征,重心迁移变化不明显,2000年建设用地的空间聚集性最强.  相似文献   

13.
运用因子分析法对重庆"1小时经济圈"城乡一体化现状进行了综合评价.首先构建了城乡一体化测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统计软件SPSS18.0 确定各指标体系的权重值以及综合评价值,并对重庆"1小时经济圈"城乡一体化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重庆"1小时经济圈"城乡一体化进程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并显示出由中心城区向外围扩散的圈层结构状; 城市化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4.
选择清江流域的南部和北部进行垂直样带调查,将2个调查地段分别等距离划分为高、中和低3个海拔区域,研究林分因子在不同海拔范围内的差异,并比较2个地段林分因子随海拔梯度变化的总体趋势.结果表明:2个地段的林分因子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格局.在南部,林分因子(平均胸径、最大胸径、平均树高、最大树高、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随海拔的增加逐渐下降;在北部,林分因子(平均胸径、最大胸径、平均树高、最大树高、胸高断面积和蓄积量)随海拔梯度的变化呈单峰型变化趋势.尽管相同的林分因子在两个地段呈现不同的变化格局,但两个地段林分因子的变化都可以用二次曲线方程y=ax2+bx+c(a、b、c为常数)进行描述.  相似文献   

15.
16.
宋雪婷  程偲 《甘肃科技》2022,38(1):51-58+90
本研究从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动态度和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分析武威市2009—2018年土地利用变化特征,并应用DPSIR-PLS模型探究武威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响应过程。结果表明:(1)2009—2018年,武威市各类型土地利用面积均发生了较大变化,耕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减少,草地、城乡建设用地面积增加。(2)2010—2014年耕地主要转化为草地,城乡建设用地主要来源于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2014—2017年耕地面积增幅较大且主要来源于草地和林地,城乡建设用地增加主要来源于城市周边和交通沿线的耕地以及未利用地的开发。(3)2009—2018年,武威市各区县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5—2018年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较2009—2015年的变化量增大,土地利用状态总体上处于发展期。(4)结构方程模型中各准则层均有不同的驱动响应程度,更好的土地利用转变能有效实现可持续国土空间开发、土地节约集约转化和社会综合效益提升。  相似文献   

17.
对贡嘎山东坡不同海拔的主要木本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的组成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22种木本植物叶片δ13C值变化范围为-3.236%~-2.521%,平均值(-2.957±0.163)%; 不同海拔间植物叶片δ13C值差异显著,随海拔上升叶片δ13C值呈增加趋势; 同种植物(大叶金顶杜鹃、峨眉冷杉、水青树、箭竹)的δ13C值随海拔的增加也呈相同的变化趋势。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δ13C值之间差异显著,落叶树种显著高于常绿树种。叶片δ13C值与6—9月平均温度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与6—8月降水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温度、降水是影响木本植物叶片δ13C值海拔差异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8.
19.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3S"技术的迅速发展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技术支持.本文简要介绍了"3S"技术,包括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及特点,分析了"3S"技术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中应用的必要性和技术支持方法,并回顾了国内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进展,指出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需要更加广泛和深入.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揭示青藏高原森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在海拔梯度上的变化及其驱动因素,以西藏色季拉山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群落系统发育α多样性Faith’s PD指数与系统发育β多样性PhyloSor指数对西藏典型森林群落的系统发育多样性进行分析,并结合净亲缘指数(net relatedness index)和最近亲缘指数(nearest taxon index),探讨色季拉山不同植被类型的森林群落系统发育结构沿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进一步探究色季拉山沿海拔梯度的森林群落构建机制。从色季拉山海拔梯度的变化趋势来看,乔木群落的系统发育结构在高海拔和低海拔地区呈现聚集状态,在中海拔地区呈现离散结构。在所有空间尺度上,色季拉山系统发育的周转呈现出非随机状态,并且环境距离对系统发育的α及β多样性解释程度要显著高于空间距离。研究结果揭示,环境过滤在西藏色季拉山森林群落构建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中起到主导作用;随着海拔梯度变化,群落系统发育结构存在比较显著的差异性;不同群落间系统发育结构指数对于空间变量和环境变量的响应也是不一样的。本文同时从青藏高原独特的地理单元印证了生态群落构建过程中非随机过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