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杨璐 《科技信息》2010,(8):143-143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其通过主人公的冒险经历体现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的腐朽和蓄奴制度的罪恶。本文从故事结构、故事主题、人物刻画和语言描写等方面探析这部作品独特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2.
李曹  高强 《科技信息》2008,(14):275-278
马克·吐温是作者的笔名,原名为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1835年11月30日出生于密苏里州一个名叫佛罗里达的小村,塞缪尔·朗赫恩·克莱门斯在1910年逝世前已成为美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演讲家和旅行家。他于1884年发表了他最成功的长篇小说,《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它形象生动地反映了美国十九世纪的社会现实。本文详尽地分析和评论了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的写作特点和人物形象。这篇小说的主要线索就是白人男孩哈克帮助黑人逃奴吉姆获得自由的历险经历。作者运用第一人称的口吻使得读者能够更加直接和深刻地领会小说的意义。小说的主人公哈克和吉姆尽管属于不同的社会阶层,但是经过曲折波荡的历险经历,使两个人建立起永恒的友谊打破了黑人与白人的种族束缚。作者的创作语言富于幽默,讽刺和嘲讽。这一写作特点和创作风格使本作品更深刻地揭露了奴隶制的黑暗,反映了当时的人民大众要求废除种族压迫以及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3.
作为马克·吐温的盛名之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历来受到中外论者的偏爱,而其叙事结构和语言特征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本文以克林斯·布鲁克斯的悖论、反讽理论批评视角,探究了该部作品的叙事艺术。审视之后,不难发现,小说中蕴涵的悖论与反讽是营造整个文本的美学旨归。  相似文献   

4.
文章通过分析马克·吐温对他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芬历险记》中哈克视角的选择以及哈克视角与小说人物性格,叙事手法和语言风格的关系,评述了作者对哈克视角的成功运用对小说成为马克·吐温颠峰之作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5.
新批评作为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崛起并盛极一时的批评方法,被广泛的应用在文学鉴赏中,从而对作品进行充分理解。《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作为美国著名作家马克·吐温的一部知名作品,描写了吉姆和哈克的不同的命运,并采用辛辣的反讽和悖论对文章主人公的命运进行描写,从而让广大的读者进行深刻反思。该文则利用新批评手法对该作品进行深入解读,为人们了解黑奴社会提供了参考,同时挖掘出该作品更好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6.
马克·吐温最出色的小说《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结尾是什么及该结尾成功还是失败的问题,历来引起了国内外许多著名评论家广泛而持久的争辩。这些争辩恰好反映了该小说作为伟大小说的一些特质,即开放性和多义性,正是这些特质给读者带来了无限想象和阐释的空间,给作品带来了永恒的魅力,也给作者带来了不朽的名誉。  相似文献   

7.
《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是马克吐温的一部最具代表性的长篇小说。故事叙述了两个逃亡者男孩哈克和黑奴吉姆乘木筏沿密西西比河而下的前后经历和所见所闻,这一切都构成了小说的主旨。小说的口语体散文形式,美国特色的幽默以及普遍共识的完美自由和无知的梦境,都使其成为一部名副其实的作品。在写作风格上,安德森,艾略特,海明威,福克纳等作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马克·吐温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圣经》文化对《鲁滨孙历险记》的影响是非常显著的,但历来相关研究并不多见。本文从原型批评和意象阐释的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作品中来自《圣经》的原型和意象,来进一步探讨《圣经》文化对《鲁滨孙历险记》的深刻影响。其中,原型部分主要包括叙事结构原型、主题原型和人物形象原型,意象部分主要包括荒岛意象、水的意象、劳动的意象等。  相似文献   

9.
马克·吐温的《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在学术界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小说主人公哈克与黑奴吉姆一起大逃亡的经历就是哈克的成长历程。通过逃亡,哈克消除了自己作为一个顽皮的孩童流浪者身上的阴影部分。小说阐述了哈克鲜明的性格特征以及对所处社会道德的认识,与社会合为一体,做出了自己"心"的选择。背弃扭曲的社会道德,选择了对"自由"的追求,从而被社会接纳为群体的新成员。  相似文献   

10.
关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马克·吐温的代表作<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被誉为美国文学的里程碑,它是作者思想与艺术走向成熟的集中体现.小说采用流浪汉小说的结构形式.本文拟从三个方面对流浪汉小说的流浪意义进行重新解读.  相似文献   

11.
孟凡 《科技信息》2013,(8):186-186
In 1876 The Adventures of Tom Sawyer was published to wild national acclaim,cementing Twain's position as a behemoth in American literary circles.Twain began work on Huck Finn,a sequel to Tom Sawyer.This new novel took on a much more serious character,however,as Twain focused increasingly on the institution of Huckleberry Finn,and his criticism to abuses of the society,the author aims to advocate the equality of human and humanitarianism.  相似文献   

12.
马克·吐温,这位在美国文学史上开一代创作先河的小说家,为后人留下了20多篇不朽佳作。其中,令人惊讶的是:在他全部作品中,两部描写少年历险故事的著作——《汤姆·索耶历险记》和《哈克贝里·费恩历险记》,始终处于最突出的位置,并一直被中外学者公推为其代表作。于是我们不得不深思这样一个问题,作为美国文坛杰出代表人物之一的马克·吐温为什么选择了儿童的角色,而又把他们塑造得空前成功?纵观文学界对马克·吐温作品及其人物形象的有关研究成果和论述,似乎都不能够圆满地答复这个问题。  相似文献   

13.
Mark Twai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writers of American in 19 century.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is his best work。It show us a lot social problem through Jim Huck’adventure in Mississippi river.Mark Twain applies humor in the various episodes throughout the book,his literature explored questions of freedom,independence,and identity.  相似文献   

14.
赵红石 《科技信息》2009,(18):132-132,135
In mid and late 19th century, appeared a new literary trend-critical realism. The critical realists described with much vividness and artistic skill the chief traits(characteristics) of the society and criticized the capitalist system from a democratic viewpoint. Mark Twain is one of the greatest representatives of critical realists. All the critical realistic features can be found in his novel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This essay is devoted to analyze the critical realistic elements of The Adventures of Huckleberry Finn.  相似文献   

15.
美国作家马克·吐温习惯于以幽默文体折射当时的社会现实,目的是让人们通过幽默更充分地了解当时的现实世界。他的代表作《苦行记》是19世纪淘金热时期美国西部奇迹般繁荣的写照,它运用轻松的西部黑色幽默,反映了现实社会中值得人们关注和深思的尔虞我诈现象,表现了欺骗这一严肃主题。  相似文献   

16.
美国的幽默大师和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土温,被认为是一个世界文学巨匠。他的幽默对其后辈文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批评家对此亦高度重视并就此提出了不同的阐释。然而,幽默在马克·土温后期的作品里非但消失殆尽反而被辛辣讽刺所取代。马克·土温为何改变了他的写作风格和人生态度?什么原因导致了他的这种巨变?紧紧围绕上述问题,文章从社会影响和个人遭遇两个方面分别分析了引起马克·吐温写作风格和人生态度改变的原因。旨在就他的这些改变提出理性分析,从而使其作品更加通俗易懂。  相似文献   

17.
马克·吐温历来以幽默作家著称。很多人不知道他曾在内战中加入邦联军队,并以自己的战争经历创作了短篇小说《败仗秘史》,表达自己的反战诉求。小说发表后引起评论界的种种猜测与攻击,认为吐温在作品中虚构误杀陌生人的情节是为自己在内战中当逃兵开脱。但通过分析发现,《败仗秘史》自始至终贯穿着作者的反战诉求。作品中轻松幽默的故事情节实际暗讽了战争的愚昧,并为最后枪杀陌生人的情节进行铺垫;枪杀陌生人的情节旨在揭露所有战争的真实本质。纵观吐温的创作,反战是一贯的主题,“人道情怀”是其作品的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