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研究了纳米晶Fe85.2Cu1Al1Zr3.3Nb3.5B3Si3合金淬火态和退火态的微组织和磁性能.研究表明,样品经673~873K退火0.5h后,体心立方结构的纳米晶态α—Fe(Si)析出,晶粒尺寸呈线性增长,最终趋于15nm左右.合金的微组织是典型的纳米晶相,残余非晶相和粒问相的混合,其中各种相的体积分数变化都会影响其磁性能.在813K等温退火0.5h后,纳米晶相体积分数为40%,饱和磁感应强度为1.56T,矫顽力为1.787A.m^-1.  相似文献   

2.
聚β丙烯晶型在拉伸时的晶型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的拉伸温度下对β晶型全同聚丙烯的晶相转变进行了研究,用X 射线衍射扫描和平板照相法观测到在拉伸样品过程中,没有产生β晶型的择优取向,而是发生β晶型向α晶型的转变,进一步产生新生的α晶型的取向.这与一般结晶高聚物在拉伸时首先产生原晶型的取向不同.拉伸温度越高,拉伸比越大,这种β晶型向α晶型的转变也越容易发生和进行的越完全,而且α晶型在c 轴的取向度越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X射线衍射仪等手段,研究了时效温度、退火温度及退火时间对Ti-20Zr-6.5Al-3.5V合金的相结构转变和相对含量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合金在不同热处理制度下的相变机理。结果表明:合金在700℃以下时效主要发生α″+β(亚稳)→α+β,同时在450℃有等温ω相析出,在700℃时效FCC结构相完全分解或转变;合金的相结构以及相对含量随着退火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在退火过程中析出的FCC结构相抑制残余β相向α相转变;同时在850℃退火,保温时间越长β相的含量越高。  相似文献   

4.
采用单辊快淬法制备Fe75Nb8B15Zr2非晶合金,对该非晶合金进行不同温度的等温退火,研究其晶化过程及结构变化.利用示差热分析仪(DTA)确定样品的退火温度,利用X射线衍射(XRD)测试其相结构.结果表明:Fe75Nb8B15Zr2合金在快淬速率为38m/s时呈完全非晶状态,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α-Fe相逐渐析出,并伴随有硼化物(Fe3B和Fe2B)析出.Fe75Nb8B15Zr2非晶合金的晶化过程:非晶→非晶+α-Fe→α-Fe+Fe3B→α-Fe+Fe3B+Fe2B.  相似文献   

5.
铸态RFeC样品快淬后处于一种亚稳态,自由能比铸态高,从而在较低温度下退火就能完成固相反应,对于等温退火过程,本文从其J-M-A方程出发,论述了淬态退四方相时间要短,并从理论上详细分析了快淬样品退火时三个特征温度随淬速的变化规律 。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22 mm厚SP700钛合金板轧制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SP700钛合金板的显微组织由不连续的晶界α相和晶内针状组织组成;经过热轧和冷轧后,显微组织不均匀,由等轴组织和变形组织组成,等轴组织由等轴α相和等轴β相组成,变形组织由条状α相和变形β相组成;冷轧并退火后,显微组织十分均匀,由等轴组织组成。室温拉伸试验结果表明:SP700钛合金板冷轧后,抗拉强度达1 100 MPa以上,纵横向强度差为64 MPa,伸长率为5.0%~6.5%,塑性差为0.17%。退火后,强度降低,塑性显著提高;纵横向强度差为69 MPa,塑性差为6.84%。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Ti-Code12合金(Ti-0.3Mo-0.8Ni)焊后退火对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焊后退火将引起残存β相的共析分解,共析分解产物Ti2Ni相具有面心立方结构.合金的耐蚀性来源于α基体上Ti2Ni相的存在,Ti2Ni相既可在晶间沉淀,也能在晶内沉淀.本研究对Ti-Code12合金耐蚀性机理提出了直接证据.  相似文献   

8.
采用旋铸急冷工艺在大气环境中制各出了(Ni0.75Fe0.25)73Nb5Si10B12非晶合金带材.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样品为完全非晶.采用DiamondTG/DTA差热分析仪测量了非晶薄带的热稳定性及其相关参数Tg、Tx、Tm等.在720、750、800K分别对试样进行等温退火处理,在通商纯氢气保护下保温60min利用X射线衍射分析了非晶合金等温晶化时相转变及组织转变.在720K退火,组织仅发生少量晶化,先析出γ-(Fe,Ni)固溶体相;750K时发生部分晶化,组织为γ-(Fe,Ni)固溶体、(Fe,Ni)23nB6、Ni31Si12和Nb2Ni0.16;800K时合金完全晶化,组织与750K时相同.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460—640℃等温退火0.5h后纳米晶(Fe0.5Co0.5)73.5Nb2V1Si13.5B9Cu1合金高温软磁性能.实验结果表明,460℃退火可获得较低的矫顽力.随着退火温度的升高,软磁相α-FeCo(Si)晶粒尺寸逐渐长大及硬磁相Fe2B的析出,导致矫顽力逐渐增大.实验发现,460℃退火后虽可获得较高的初始磁导率胁,但在高于200℃时,胁随温度的升高明显衰减;适当提高退火温度可延缓胁在高温下的衰减.例如580℃退火后,胁在600℃以下衰减很少.实验结果对寻求新型高温纳米晶软磁合金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以氧化钙和磷酸为起始原料合成骨灰瓷原料.采用XRD和SEM方法表征了合成料的晶相与显微结构,探讨了不同Ca/P的比值对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料存在α-Ca3(PO4)2、β-Ca3(PO4)2、Ca10(PO4)6(OH)2和CaO四个晶相.Ca/P比值从1.0→1.6,β-Ca3(PO4)2含量增加,α-Ca3(PO4)2含量降低;Ca/P比值从1.6→2.0,β-Ca3(PO4)2含量降低,而α-Ca3(PO4)2含量增加;Ca/P=1.6时,β-Ca3(P4)2含量最高,因此选择其为最佳的配方.对应的晶相含量(质量分数)分别为:β-Ca3(PO4)2为76.0%,α-Ca3(PO4)2为6.6%,Ca10(PO4)6(OH)2为9.2%,CaO为7.7%.  相似文献   

11.
通过铸锭冶金法制备5083铝合金、加0.7%Zn(质量分数)5083铝合金、β(Al3Mg2)相和τ(Mg32(Al,Zn)49)相,对添加Zn和未添加Zn的5083合金进行冷轧180℃,2h退火处理后,利用剥落腐蚀测试、极化曲线测定和透射电镜研究少量Zn对冷轧退火后5083铝合金组织和腐蚀性能的影响,并通过电化学测试研究β相、τ相与α(Al)的电化学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退火后不含Zn的合金中杆状的β相在晶界连续分布,合金的剥落腐蚀等级为EA,腐蚀电位为-0.651V.而加入0.7%Zn的合金在相同状态下,τ相部分取代了β相,且其主要呈球状,在晶界、晶内不连续分布,合金的剥落腐蚀等级为PB,腐蚀电位为-0.54 V.加少量Zn明显提高5083合金的耐蚀性.测得β相的腐蚀电位(-1.085V)比α(Al)的腐蚀电位(-0.812 V)低,而τ相的腐蚀电位(-0.813V)与α(Al)的腐蚀电位基本相同,τ相的形成缩小第二相与铝基体的电位差,优化合金的耐腐蚀性能.  相似文献   

12.
复相α/β-Sialon的合成及其烧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αSialon原料中加入Si,Al,Al2O3,在流动N2气氛中烧结,生成复相α/-βSialon材料.运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分别对不同烧结温度试样的晶型、微观形貌进行了表征.主要探讨了不同的烧结温度对试样的耐压强度和体积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 500℃材料烧结时,能制备出致密、耐压强度高的复相α/-βSialon材料.  相似文献   

13.
采用TEM和EDS等技术分析经高效铝熔体处理和均匀化退火后的Al-Mn-Mg合金中夹杂物和第二相形态与组成,并通过动态热模拟试验研究夹杂物和第二相对该铝材热变形过程中动态再结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经高效熔体处理后,该合金中Al2O3夹杂物较细小,经均匀化退火后,铸态条件下骨骼状β-Al6(Mn,Fe)相变成短棒状和球状α-Al(Mn,Fe)Si相,并在晶内析出弥散α-Al(Mn,Fe)Si相;在随后的热变形过程中,细小夹杂物和第二相阻碍位错运动,形成位错缠结,可以积蓄足够能量,促进动态再结晶进行,形成以夹杂物和第二相为核心的低位错密度晶粒.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轧制工艺和退火温度对TC4ELI钛合金厚板显微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工艺1轧制后的板材显微组织为双态组织;采用工艺2轧制后板材的显微组织为网篮组织。将网篮组织板材在不同温度下退火后发现:退火温度低于900℃时,板材显微组织没有明显变化,仍为网篮组织;退火温度为940℃时,板材显微组织中出现了再结晶现象,一部分条状α相变成等轴状α相,网篮组织向等轴组织过渡。合适的退火温度为780~900℃。  相似文献   

15.
采用熔体快淬及晶化退火工艺制备了Nd2Fe14B/α-Fe纳米晶双相材料,对该材料在0.5-18GHz频段的复介电常数、复磁导率进行了测试,其磁谱表现为驰豫型特征。由于磁损耗和介电损耗的共同作用,纳米复相Nd2Fe14B/α-Fe吸波材料在9—17GHz具有良好的吸波性能,其匹配厚度为1.6-2.5mm。  相似文献   

16.
用熔融热压法和溶液浇铸法制备聚偏二氟乙烯初始膜,在25 ~110 ℃下进行不同形变量的拉伸.结果表明,拉伸促使初始膜中的球晶α相向片晶β相转变.降低拉伸温度,增大拉伸比,可增大相变量.高温高拉伸比还可促使非晶相向β相转变,增大β相含量,从而提高压电性能.拉伸及退火均使薄膜电击穿强度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7.
高含铁量铝硅合金中铁相的凝固行为与形貌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较高含铁量的铝硅合金中,铁相在不同合金成分,冷却速度以及不同含锰量下的凝固行为和微观组织形貌,对α铁相基于β铁相形核长大的现象进行了分析。并对铁相的形核理论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结果表明,在含铁1.4%(质量分数)的铝硅合金中,加0.7%的锰能使铁以α相的形式凝固,但冷速较高时,不能完全避免针状铁相的出现;锰的加入量增加到1.4%(Fe/Mn=1:1)时,较高冷速下,仍有针状铁相出现,且使初生铁相更加粗大,在同样的铁锰含量下,亚共晶铝硅合金中的初生铁相明显比共晶合金要少,且α铁相在α铝树枝晶中会形成一种细密的树枝晶结构,可以作为基体的强化相,而形核不是影响铁相形成不同晶体结构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8.
采用变温X射线衍射和DSC-XRD同时测定的方法,研究尼龙48在升温和降温过程中发生的Brill转变现象.根据DSC-XRD同时测定的结果,提出了尼龙48的Brill转变的分子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尼龙48与尼龙66一样,加热时,由室温下的三斜晶型(α)转变为高温下的假六方晶型(β);冷却时,β晶型转变成α晶型.尼龙48的Brill转变温度(tBrill)是210 ℃.当t<tBrill时,一种三斜晶型(α1)变成另一种三斜晶型(α2);在t=tBrill时,由于氢键面间层的滑移,瞬间转变成β晶型.  相似文献   

19.
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不同轧制变形量的TiNbTaZr合金进行观察分析,结果表明:该合金轧制前为单相β相,轧制后出现应力诱发马氏体α"相,变形主要以位错-滑移为主,有少量马氏体α"相形成,马氏体α"相为正交晶系,单胞参数a=0.3152 nm,b=0.4854 nm,c=0.4642 nm;β相与马氏体α"相的位向关系为(011)β//(010)α″,(011)β//(002)α″,(100)β//(100)α″,[100]β//[100]α″。硬度检测表明:TiNbTaZr合金的硬度值随变形量的增大而增加,变形过程中形成的高密度位错是硬度值增大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研究了Ti-16%Al-30%Nb合金中立方β相基体在750℃压缩变形及退火过程中组织和织构变化的某些特征,结果表明,变形过程中面平行于压缩面的取向是稳定取向,面平行于压缩面的取向是不稳定取向。变形过程中各晶粒取向变化不大。退火后织构也无大变化变形织物主要源自变形前的初始织构,还讨论了β相变形中稳定取向产生的原因以及在变形和退火过程中发生回复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