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光动力学疗法即应用特定波长的光激活光敏感剂治疗人类疾病的一种方法,目前主要应用于肿瘤和新生血管相关疾病的治疗。在眼病治疗中,光动力学疗法主要用于治疗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导致的脉络膜新生血管,也用于治疗眼内黑色素瘤和视网膜母细胞瘤等症。本将就光动力学疗法的机理及其在眼病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光动力学疗法(PDT)是一种依赖于氧气的新兴治疗手段,但是由于肿瘤部位血管供氧不足,乏氧微环境极大抑制了光动力学疗法的治疗效果.因此,如何缓解肿瘤乏氧是发展PDT的关键问题和焦点所在.全氟化碳是一类可以有效携载氧气的化合物,是目前常用的血液替代品之一.我们通过全氟化物纳米颗粒携载氧气和光热药物吲哚菁绿(ICG),并包被...  相似文献   

3.
光动力抗菌疗法是基于光动力疗法原理的一种抗感染治疗的新方法,对于细菌、真菌和病毒引起的感染,特别是对于耐药菌感染均显示很好的疗效.光动力抗菌疗法不会因为单一用药、光敏剂的浓度、曝光时间不足等因素产生耐药问题.多重耐药细菌多发生在伤口、肺部等部位,因而无论从耐药性、杀菌性以及效果和方便等考虑,光动力抗菌疗法均有很大的优势.本文重点介绍了近年来光动力抗菌疗法治疗多重耐药细菌性感染的研究进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光动力抗菌疗法将应用于临床,成为治疗难治性细菌感染性疾病的新疗法.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是最常见的糖尿病眼底并发症,目前,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激光光凝治疗、糖皮质激素治疗、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及手术治疗。抗VEGF药物通过抑制VEGF的表达,达到抑制眼中新生血管形成的作用,降低血管的通透性、减少血管渗漏是现有延缓PDR进展研究的热点。该文主要就抗VEGF药物在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性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肺癌的研究进展.方法:收集该类药物的国内外近期资料加以综合归纳.结果:血管生成抑制剂治疗肺癌方法可行,前景诱人.结论:随着血管生成抑制剂的不断开发和研究,对于肺癌这一血管增生明显的肿瘤,深入研究抗血管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光热疗法(PTT)在癌症治疗领域是一种非常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综述了近红外(NIR)光活化金纳米棒(Au NRs)在光热协同治疗肿瘤方面的最新进展.介绍了其在近红外一区(NIR-I)和近红外二区(NIR-Ⅱ)的光热潜力,及其在NIR-Ⅱ的窗口协同化学疗法(CT)、光动力学疗法(PDT)、化学动力学疗法(CDT)在对癌症的多模式治疗中的应用.此外,还讨论了该领域存在的挑战,为开发新型的NIR-Ⅱ光热剂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7.
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作为一种新技术已被用于多种癌症的临床治疗,其中分子氧在肿瘤治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肿瘤缺氧微环境与肿瘤的发生、转移及肿瘤患者预后效果等密切相关,光动力疗法的治疗效果严重受限于肿瘤的缺氧微环境。本文从肿瘤缺氧微环境、缺氧诱导因子、糖酵解途径与光动力疗法的关系等方面就缺氧环境对肿瘤光动力疗法治疗效果的影响进行综合评述,旨在加强和促进对肿瘤缺氧微环境与光动力疗法治疗肿瘤的进一步研究,同时对缺氧环境下肿瘤的光动力疗法治疗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光动力疗法是一种集微创、高选择性和低全身毒性等优点于一身的新兴疗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实体瘤的临床治疗。然而,光动力治疗的触发条件以及光敏剂本身的特点限制了其治疗效果。利用纳米技术与光动力疗法相结合,可以突破光动力疗法的限制,大大提升其治疗效果并减小副作用。本文针对光动力治疗中治疗效果的主要影响因素以及基于纳米材料的解决方案,对纳米材料在光动力治疗中的应用与发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未来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徐朝阳  刘安  金威尔 《海峡科学》2007,(3):14-14,62
目的评价瞳孔温热疗法(transpupillary thermotherapy,TT)治疗高度近视患者的老年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degeneration,MD)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810nm半导体激光治疗仪对13例14只眼高度近视患者的AMD进行TTT治疗.光斑2.0mm,能量150-225 mW;光斑3.0mm,能量200-325 mW,照射时间60S.治疗后随访时间3-18个月,平均10.4个月,通过视力、全视网膜镜检查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A)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5只眼视力提高,占35.7%,只眼视力稳定,占57.1%,只眼视力下降,占7.1%.FFA检查显示TTT治疗后1个月6只眼渗漏停止,占42.9%;2只眼渗漏好转,占14.3%,只眼渗漏持续,占42.9%;对渗漏持续的6只眼经多次TTT治疗后,渗漏完全停止.再次行TTT治疗者6只眼,占42.9%.治疗随访期间无明显治疗副作用.结论TTT治疗能使大部分高度近视患者的AMD患眼视力稳定或提高,封闭CNV,使用安全,但激光治疗参数尚需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光动力疗法是最小侵入、很有前途、并为人们所接受的新的肿瘤治疗方法,它对许多非肿瘤疾病也有疗效.选择性地积聚在肿瘤细胞中的光敏剂,在适当波长光的作用下激发到单线激发态,再通过系统间窜越变成激发三线态,三线态光敏剂将能量转移给周围氧产生单态氧或与底物作用产生自由基等活性物质来杀死肿瘤细胞.本文综合介绍光动力疗法的作用机理,详细讨论影响光动力治疗的主要因素,并对光动力疗法的研究、应用和发展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1.
美国波士顿大学附属医院赫伯因博士最近发明了一种治疗动脉阻塞的新方法,叫做“激光血管成形术。”这种方法是把一根很细的光纤维插入病人被阻塞的冠状动脉血管内,然后用激光把阻塞物熔化。当激光被引到一根光纤维上的时候,会产生一种密集的热能,这种热能就会集中成一道窄而直的光束。这种装置叫“热激光探针”。这根光纤维的末端有一个金属帽,使它以环形的方式把热能散发出来。由于激光产生出来的波长是单一的强烈光线,在医学上已用来作切除组织之类用途。这种方法可以用来医治心脏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医治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目前有两种常见的方法。一种是心脏血管手  相似文献   

12.
光动力疗法(PDT)在20世纪80年代初就已经被称为“有前景的新型癌症治疗模式”.PDT的激活是靠光传递到光敏剂上.大部分光敏剂在紫外-蓝光范围有强的吸收,因此,PDT通常需要紫外-蓝光范围的光.然而,该范围的光在生物组织中的穿透能力非常差,并且很难应用在有机活体内.为解决这一问题并改善PDT对深部肿瘤的治疗,研究设计了一种新的PDT系统,在该系统中,光从纳米颗粒上发出来激活光敏剂而产生单态氧。当纳米颗粒-光敏剂复合体靶向肿瘤时,纳米颗粒的长余辉将激活光动力疗法的光敏剂。更重要的是,由于光源依附在光敏剂上,一起传送到肿瘤细胞,因而可以用来治疗像乳腺癌这样的深度肿瘤.这一模式被称为纳米颗粒自发光光动力疗法(NSLPDT).这种方法还可以与放射疗法(Radlotherapy)结合以降低放射线的剂量,从而大大地减少辐射的副作用,提高癌症治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为探索治疗心衰更好的方法及药物.方法:分为治疗组服传统中药生脉散加味配合西药常规疗法,对照组采用常规疗法加服卡托普利及利尿剂,15 d后比较治疗效果.结果: 中西结合组疗效优于单纯西药组. 结论:认为传统中药生脉散加味配合西药常规治疗慢性心衰比单一应用抗心衰药卡托普利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4.
光动力疗法(PDT)又称光敏疗法、光化学疗法,是现代肿瘤微创或无创治疗的最新技术,1996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临床,1997年FDA将其列入肿瘤治疗的五类基本方法(手术、放疗、化疗、光动力、生化免疫)之一。此方法对癌细胞有高度选择性和强大杀伤力,对正常机体无毒副作用,不抑制血细胞、免疫系统。近年来针对PDT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的研究正日益成为治疗肿瘤(如皮肤癌、肺癌等)疾病的热点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和评价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图像特征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78例(112眼)AMD的患者行FFA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该病发病年龄为(62.0±8.4)岁;FFA图像显示112眼中,萎缩型85眼,占75.89%;造影早期玻璃膜疣呈透见荧光,晚期背景荧光减退;渗出型27眼,占24.11%,渗出型中有典型黄斑脉络膜新生血管(CNV)10眼,隐匿型CNV3眼,瘢痕期4眼。结论:对AMD患者早期应用FFA检查有助于发现CNV,并显示其范围和部位,为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光动力学疗法(PDT)是一种正在发展中的激光医学技术,它在治疗人体的局部病变,特别是肿瘤方面,有着较为理想的效果.影响光动力治疗效果的最直接因素就是光子能量在肿瘤体中的分布情况.研究了一般肿瘤组织中光子能量的分布,并给出了定量计算和提高光动力疗效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蒽醌类化合物是天然植物药中具有重要生物活性和药效功能的物质,可用作降血糖、降胆固醇、通便利尿、抗氧化、抗过氧化、促智、抗衰老等,尤其是蒽醌类化合物还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一类天然光敏剂,使其在光动力疗法研究领域中受到广泛的关注.已见报道具有光敏治疗肿瘤活性的蒽醌类化合物主要有金丝桃素、痂囊腔菌素和竹红菌素等,此类药物通常以DNA为作用靶点,在光照射条件下光敏损伤DNA  相似文献   

18.
光动力疗法(PDT)是光敏剂通过光激活产生的单线态氧(~1O_2)来杀死癌细胞。光动力疗法的3个关键因素主要有:光、光敏剂与组织氧。在PDT治疗过程中,氧气消耗和实体瘤中固有的缺氧微环境可能进一步导致供氧不足,阻碍光动力疗效,而光热疗法(PTT)不受乏氧环境的影响,且具有无创性、低毒性等优点。将全氟化碳(PFCs)和光敏剂(Pba)接枝到透明质酸(HA)链中,然后负载聚多巴胺纳米粒子(PDANPs),设计出了一种新型的靶向自供氧光动力与光热协同治疗体系。由于PDANPs优良的光热转换性能、PFC较高的氧亲和力和HA的肿瘤靶向性,使得该协同疗法的抗肿瘤作用显著提高,细胞毒性实验以及细胞摄取实验证明了其增强的光热与光动力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血卟啉光敏疗法治疗恶性肿瘤中与治疗效果有关的几个因素——光功率、光剂量、温度——进行了细胞和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血卟啉光敏反应的程度和对癌细胞的杀伤效果取决于辐照的光剂量而不是光功率,这与光敏反应的机理相符。但在实际治疗中,若采用较大的光辐照功率,会引起肿瘤内的温升,当超过41.5℃的阈值温度后,高温与光敏反应有杀伤癌细胞的协同作用。根据动物实验的结果,在应用血卟啉光敏疗法治疗恶性肿瘤中,采用200~300mW/cm~2光功率密度的光辐照,最能利用高温的协同作用,达到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鉴定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 CNV)模型的一种客观可靠的方法.方法 在间接检眼镜下用氩激光光凝有色家兔视网膜,分别于光凝后7、14、21、28天时行视网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OCT)和荧光血管造影(FFA),并做组织学检查.结果 光凝后7、14天时,OCT检查见光凝斑视网膜变薄,脉络膜反射被遮蔽,FFA未见荧光渗漏,光镜检查见视网膜神经层变薄.光凝21天后,OCT检查见光凝斑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反射光带增厚,光凝后21和28天时,FFA检查分别有55%和35%的光斑有点状荧光渗漏,光镜检查有脉络膜新生血管形成.结论 OCT检查与FFA及组织学检查结果相符合,OCT及FFA检查可作为鉴定是否有CNV形成的客观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