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用氯仿-甲醇法提取条纹斑竹鲨肌肉的粗脂肪,经甲酯化处理,用气相色谱法对其脂肪酸的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闽南近海条纹斑竹鲨肌肉的含脂量为1.27%~5.22%,平均值为2.72%(鲜质量),属于低脂肪含量的鱼类.在该种鱼的肌肉中共检测到24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含量为(23.96±3.68)%,单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16.04±2.27)%,多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为(54.36±4.13)%,肌肉中脂肪酸以C16、C18、C22三系列脂肪酸为主,其中C22:6(DHA)含量最高,达到19.09%.研究结果表明,条纹斑竹鲨肌肉脂肪内含有高比例的不饱和脂肪酸,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其肌肉有低脂肪、高蛋白,富含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特点,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 相似文献
2.
闽南近海条纹斑竹鲨肌肉中水分、灰分及热值的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测定了条纹斑竹鲨(Chilocs yllium nplagiosum)肌肉中的水分、灰分及能值,水分含量:78.86%;灰分含量:4.12%,能值:21.01kJ.g^-1,水分、灰分及能值虽然与体长、体重无明显关系,但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这与鱼体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也受到环境因子(温度等)变化的影响,此外,条纹斑竹鲨肌肉的水分、灰分与能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随着水升高,灰分略有下降,而热值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3.
条纹斑竹鲨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HA结合秋水仙素活体注射,取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脾脏经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染色体进行Giemsa染色,完成条纹斑竹鲨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条纹斑竹鲨的染色体组由20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2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5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14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构成,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02=28t 10st 24sm 40m,染色体臂数NF=166,其中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带有明显的次缢痕.与其他软骨鱼类相似,条纹斑竹鲨同样具有数目众多的染色体二倍体数,但以中部着丝粒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为主.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4—2016年福建厦门湾海域(118°E~118.4°E,24.4°N~24.6°N)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对采集到的384尾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 Bennett,1830)测量其全长、体重等生长参数,利用ELEFAN技术和Pauly经验公式对厦门湾条纹斑竹鲨的全长-体重关系、Von Bertalanfy生长方程和死亡参数等生物学特征进行计算。结果表明:2014—2016年厦门湾水域条纹斑竹鲨,平均全长为318 mm,优势全长组为250~300 mm(占比为28.0%);平均体重179 g,其中占比最高(17.4%)的体重组为40~60 g;条纹斑竹鲨全长-体重之间的关系式为W=5×10~(-6)L~(2.9435),Von Bertalanfy生长方程的参数分别为L_∞=94.5 cm,K=0.45,t_0=-0.2349 a~(-1),生长拐点的年龄为2.1643龄;总死亡系数(Z)为1.53,自然死亡系数(M)为0.6869,捕捞死亡系数(F)为0.8431,渔业资源正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相似文献
5.
条纹斑竹鲨对温度和盐度的耐受实验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实验观察了不同温度、盐度对条纹斑竹鲨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温度骤变试验中,自然水温为25℃时,温度骤变至5,10,15,20,25,30,35℃的96h存活率分别为0、100%、100%、100%、100%、100%、0,其能忍受温度范围为10-30℃左右;2)在温度渐变试验中,自然水温为25℃时,温度以1℃/h和2℃/h的速度升高的致死温度分别为40℃和39℃;而以1℃/h和2℃/h速度降低的休克温度分别在3℃和5℃左右;3)对温度渐变的耐受能力范围稍大于对温度骤变的耐受范围,分别为3-40℃和5-35℃;4)在盐度骤变试验中,当试验水温为25-25.5℃时,盐度为0,5,10,15,20,25,30,35,40,45和50条件下,其96h存活率分别为0,0,0,25%,100%,100%,100%,100%,50%、0和0,其能忍受盐度范围为20-35左右;5)在盐度渐变试验中,以3/d,6/d和9/d的速度逐渐降低盐度的致死盐度分别为3,6和3. 相似文献
6.
闽南近海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肝脏含脂率的变化与性成熟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以闽南近海条纹斑竹鲨为研究对象,研究肝体指数和肝脏含油率的周年变化及其与年龄的关系,结果表明条纹斑竹鲨的肝体指数(LSI)的变化主要是由肝脏含油率的波动引起的,而肝脏含油率的变化与生殖活动有关;1龄鱼个体LSI和肝脏含油率变化不大,而2龄鱼以后的个体之间差异显着,我们推断,有些2龄鱼的肝脏开始储存大量脂肪为初次性成熟储存能量,条纹斑竹鲨的初次性成熟年龄应为3龄.而且成熟个体的肝体指数与肝脏含油率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3月至6月存在一个高峰;而未成熟个体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推测条纹斑竹鲨的生殖季节在3月至6月之间. 相似文献
7.
条纹斑竹鲨耗氧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条纹斑竹鲨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不同水温、不同规格条件下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条纹斑竹鲨的耗氧率昼夜变化并不明显,但具有明显的高峰和低谷,低谷值出现在02∶00和09∶00,其平均值为0.110 mg/(g.h),明显低于日平均耗氧率0.213 mg/(g.h);耗氧率高峰期出现在15∶00和21∶00,其平均值为0.462 mg/(g.h),明显高于日平均耗氧率;2)平均体重为99.29 g的条纹斑竹鲨,耗氧量(Yc)和耗氧率(Ycr)随着温度(T)的升高,均呈上升态势,并与水温呈幂函数关系,其关系式分别为:Yc=0.542T1.076,Ycr=2.576T1.335;3)在水温为22.5~24℃条件下,条纹斑竹鲨的耗氧量(Yc)随体重(W)的增大而增大,耗氧率(Ycr)则相反,随体重增加而减小,但与体重均呈幂函数关系,其关系式分别为:Yc=3.148W0.416,Ycr=3.192W-0.587;4)在水温为22.5~24℃时,平均体重在50.00~466.50 g的条纹斑竹鲨,其窒息点范围为0.176~0.608 mg/L,而其窒息点与水温的关系并未显示出规律性. 相似文献
8.
中国南部海域不同地理群体条纹斑竹鲨的形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4种多元分析方法对海南琼海、广东雷州、广西北海、福建平潭以及台湾屏东等5个不同地理群体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的19项特征变量进行了群体间差异分析和判别分析.分析结果显示,5个群体间有16项特征变量差异极显著(p<0.01);主成分分析得到的6个主成分对不同群体间总变异方差的贡献率分别为31.644%,14.417%,13.078%,11.499%,8.673%,6.818%,累计贡献率为86.130%;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均显示,福建平潭群体和台湾屏东群体形态最为相似,此外,广东雷州、海南琼海和广西北海3个群体间形态也较相似,但与福建平潭、台湾屏东两群体差异较大.以逐步判别法建立了条纹斑竹鲨5个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分别为:80.0%~100%(P1),85.3%~100%(P2),综合判别率达到93.4%. 相似文献
9.
中国南部沿海条纹斑竹鲨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中国南部沿海闽东(MD)、闽南(MN)、粤西(YX)3个条纹斑竹鲨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34个随机引物在这3个群体中共检测出316个位点,各群体检测出的位点数分别为308、308、303,其中多态位点数分别为49、52、42,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15.90%、16.88%、13.86%.3个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99 8、0.105 5、0.093 6;表明条纹斑竹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遗传距离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条纹斑竹鲨的基因交流模式属于沿海岸线的距离隔离模式,遗传差异大小与地理距离远近相关.进行分子方差分析(AMOVA)得到遗传变异固定指数(FST=0.044 04,p<0.05),显示大部分变异(95.60%)发生在群体内部,群体间变异较小(4.40%). 相似文献
10.
在光暗周期14L/10D、恒温28℃、相对湿度75%的人工气候箱中,研究了樟巢螟成虫的交配行为和雌蛾的产卵行为.结果显示:樟巢螟成虫在光周期不发生交配行为,进入暗周期后少数雌雄蛾开始发生交配行为.从暗周期5h开始雌雄蛾交配率明显上升,并且在暗周期6.5~7 h达到交配高峰期;不同日龄成虫的交配率不同,以2~3日龄的成虫交配率较高,高峰期交配率达到43%;樟巢螟雌雄蛾的交配行为依时间顺序可以分为预交配期和成功交配期2个过程.雌雄蛾间的交配主要发生在暗周期5~9h.雌蛾产卵全程都在暗周期内,交配后第1天有少许雌蛾开始产卵,第2天产卵雌蛾开始大量增加,第3天时达产卵高峰,而第4天产卵量急剧下降,其中在第2天和第3天达到产卵总数的84%;室内条件下卵块为2~3层的层堆,每卵块平均47.6粒.雌雄蛾的交配率及雌虫产卵量和虫龄有着显著的曲线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采用室内饲养观察的实验方法对大眼隐翅虫Stenus(s.str.)sp.的交配行为进行观察研究。结果发现:大眼隐翅虫Stenus(s.str.)sp.完成一次交配行为经过相遇、抱对、锁结、离开等几个过程.本文描述了大眼隐翅虫Stenus(s.str.)sp.交配行为的过程,记录抱对和锁结发生的时间.在2008年10月到2009年1月的饲养过程中大眼隐翅虫Stenus(s.str.)sp.在11月2日到11月8日一周时间内发生交配行为,第三天交配对数最多,且交配大多发生在上午9:00—11:00;记录抱对和锁结所经历的时间统计描述出,抱对2min左右,锁结时间长达0.5h. 相似文献
12.
闽南近海常见鲨鳐类肝脏的脂质组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运用薄层层析和硅酸柱层析法,分析了闽南近海17种常见鲨鳐类肝脏的脂质组成特点,结果表明,这些鲨鳐类的肝脂组成非常相似,以甘油三酯为主要成分,在尖头斜齿鲨中约占肝脏总脂的90%.此外,还包括少量的烃类、胆甾醇酯、游离脂肪酸、甾醇和磷脂等. 相似文献
13.
从1978年到1998年广西沿海的海兽进行调查,采集,研究,共鉴定出2目5科12种,其中一种为中国的首次记录,3种为南海的新记录,文中对各种的主要外形特征及其分布进行了详细的描述。 相似文献
14.
15.
以翡翠股贻贝(Pernaviridis(linnaeus))鳃组织为实验材料,调查了福建闽南沿海4个不同养殖区(杏林马銮湾、火烧屿、同安湾和东山东沈)的微核率.结果表明,这4个海区的翡翠股贻贝鳃细胞微核率依次为:同安湾>东山东沈>杏林马銮湾>火烧屿.其中,微核率最高的同安湾为2.2×10-3,最低的火烧屿为1.23×10-3.其结果与前人在法国沿岸和威尼斯流域调查的结果1.8×10-3~5.3×10-3相比,微核率较低.说明目前这4个海区水体中所含遗传毒性污染物的量并不太高,但其潜在的危害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6.
福建沿海几种鲱、鳀科鱼类生长与死亡参数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福建沿岸海域的鳓鱼、黄鲫、斑鰶(2000~2005年)和裘氏小沙丁、长颌棱鳀、黄吻棱鳀,赤鼻棱鳀、花鰶(1990~1991年)的种群结构参数(包括叉长,体质量和年龄组成与结构)进行测定.研究各种群的生长参数(Loo、moo、k、to、tr)和死亡参数(Z、M、F及E),并讨论种群动态和最佳捕捞规格与最小可捕标准,为更好保护渔业资源和提高渔业资源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沿岸主要鲱、鳀鱼类种群结构出现不同程度小型化,低龄化,开发比率提高的变化,鳓鱼,黄吻棱鲲和长颌棱鲲已经过度捕捞,黄鲫、斑鰶、裘氏小沙丁、赤鼻棱鳀、花鰶接近充分开发.必须加强资源保护,制定TAC及最小可捕标准制度.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