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麦田里的守望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悦聪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1,22(4):49-52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50年代美国作家塞林格的一本小说,反映了战后美国青少年的精神世界,解剖了他们的复杂的心理现象。本文从时代特征、艺术特色尤其是语言特色的角度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 相似文献
2.
顿悟是成长小说的一个典型特征,指在危机时刻人的突然灵机闪现.成长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在几天的游历中经历了人生的几次顿悟使其达到对人生的理解和超脱,美好梦想的破灭和爱的再生能力最终使霍尔顿回归社会,走向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3.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杰·戴·塞林格的一部长篇小说。自作品问世以来,便不断再版,已成为公认的当代美国文学经典。批评家已从多种角度对其进行分析。本文从存在主义的角度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探讨作品所显现的存在主义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对神话理论演化的历史以及本质进行阐述分析,并通过对《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深入剖析,揭示出其在象征意象、叙事结构、人物形象上与伊甸园神话的密切联系,探索出《麦田里的守望者》中潜存的神话原型。 相似文献
5.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局外人的形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世平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1)
读过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杰·戴·塞林格(J·D·Salinger,1919-)的长篇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以下简称《守望者》)的人都不难察觉到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尔德与周围世界方柏园凿,他与家庭、学校和社会离心离德,而且不愿在现实社会环境中随波逐流,因此他决心存而避之,自行其道,成为一个游离社会的局外人.在关于局外人的定义问题上,多年米许各作家和评论家众说纷统各执一词.S·E·亨顿在她的《局外人》中将局外人描写为一群无视社会法律,危害社会生活,置身于社会边缘,与社会异道而驰的青少年.在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 相似文献
6.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象征手法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彩琴 《大连民族学院学报》2005,7(2):82-85
《麦田里的守望》是美国战后初期风靡全球的小说,其象征手法的运用对烘托主题、刻画人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就小说中出现的部分场景象征、事物象征作了尝试性分析。 相似文献
7.
运用叙事学理论,从文本整体出发,分析了《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形象的特征:徘徊于成人与儿童之间,成熟与幼稚交织,各个方面都无法确定自身,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巨大分离。这一形象集中体现了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种种矛盾。通过对这一形象塑造过程的文本分析,推导出隐含作者的意图:展现青春期成长过程中的矛盾、迷茫和彷徨,让更多正在青春沼泽地跋涉的迷茫者意识到这种状况是成长的必然。因此,总体而言,它是一部客观展现青少年艰难成长历程的成长小说。 相似文献
8.
“虚假”一词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中出现差不多五十次,也是该小说主人公霍尔顿最常用的词语之一。事实上,还是一个中学生的主人公霍尔顿无论在校内、校外还是在他接触的成人世界里,他总处在一种“虚假”的环境之中。尽管霍尔顿是一个充满爱,渴望爱的青少年,但他的心理世界已变得矛盾、苦闷、彷徨、孤独、绝望甚至还想到自杀,这种心理的扭曲与他生活的那个虚假世界是有密切关系的。 相似文献
9.
<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小说家塞林格的代表作,这部小说自诞生之日就毁誉参半,对同一部作品的认识如此泾渭分明,主要是由于审美差距的存在.这里通过叙事学角度对主人公霍尔顿形泉进行分析,发现不可靠叙述者的选取和双重叙事手法--叙述自我与经验自我的交替运用是审美差距产生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麦田里的守望者>中的主人公霍尔顿在故事的叙述中提到三十多次他的寂寞事实上霍尔顿是一个充满爱心并渴望爱的青少年,但他却生活在一个缺失爱和温暖,并且处处被背叛的世界.正是这样的环境导致了他的寂寞、学业上的失败甚至精神上的崩溃. 相似文献
11.
龙森祥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7,28(6):95-100
《麦田里的守望者》在语言的运用上除了从青少年视觉的第一人称直接叙述外,叙述者也即小说的主人公霍尔顿大量使用了松散结构及粗俗言语,通过违背常规语言试图表达他对他眼中的虚假世界的抗争。 相似文献
12.
李晓珊 《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2007,(22)
塞林格的《麦田里的守望者》在美国社会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不同的评论家从不同的角度对此书作出不同的评价,有的持否定态度,也有的颂扬此书。从超验主义的角度来解读该小说,从而拓宽阅读的视野。 相似文献
13.
王喆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8)
禅宗教诲世人要奋发独立自救,放下法执我执,皆因世间万物虚则实、实亦虚。《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考尔菲德很好体现了这种悖论——非守望则守望,他想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去指引和保护那些比他年幼者,但他没有去实践。当我们这个世界已变成一个机械的、科学的、二元论的世界时,我们内在的精神日见迷茫。在此境遇中,《麦田里的守望者》所体现出的禅宗思想,无疑是一种找回失落精神家园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4.
韩国勇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2,(4):94-96
美国作家J.D.塞林格的代表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是20世纪描写叛逆青少年的杰作。霍尔顿的故事经久不衰,在世界范围内有着巨大的影响。不同的人对此书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年轻人喜欢这本书,他们模仿霍尔顿的衣着、举止、言行等各方面。但很多成年人不喜欢,他们认为这本书废话连篇,一点好的影响都没有。本文以精神分析理论为依据从多个视角剖析其间的诸多原因,及该作品对当代青少年精神世界成长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麦田里的守望者》引起争论的本质不在其语言,而是其表现的主题背后隐藏的实质,即一个16岁少年对主流文化的核心表现形式“美国梦”的彻底否定与反叛。尽管以前的评论者们“对小说的技巧及主题均感到不安”,然而激烈的争论多集中在它的语言。小说主题的革命性可以追溯至富兰克林——美国梦的创始者和爱德华兹以及稍后的梭罗。 相似文献
16.
塞林格以及他笔下的霍尔顿之所以在西方引起巨大的社会效应,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一种潮流的产生点是根源于人们身边的社会环境,这种环境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思维,强迫人们产生与之相适应的创造性冲动,这种冲动形成之后,却又开始改造人们身边的环境,改造人们被局限的认知视野.在当时的美国社会,霍尔顿的叛逆精神就是这种深刻的社会背景下的产物,同时又深刻地影响了当时的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17.
寻找自我这个话题一直是个永恒的话题,为人们广泛关注,随着时代变迁.作为生活在现代社会群体中的个人容易迷失自我,更有越要去探索真实的自我.尤其是青少年处于身体和心理发展的转折期,青少年彷徨在童年和成年人之间,对自我更加缺乏明确的了解和定义.这个时期如果缺乏成人正确的引导和关注,他们将会经历对找自我的危机.美国作家塞林格的著作<麦田的守望者>就真实描绘了青少年霍尔德寻找自我的痛苦历程. 相似文献
18.
从生态批评视角对杰罗姆·大卫·塞林格的小说《麦田里的守望者》进行解读,通过分析主人公霍尔顿的困惑与觉醒、反抗与追寻以及死亡与重生,揭示了二战后美国人民所面临的自然生态危机、社会生态危机和精神生态危机,通过分析霍尔顿的纯真守望,告诉世人要怀揣反抗虚伪、守望纯真和追寻自然之心,要用爱与理解来解决生态异化的问题,最终实现生态和谐。 相似文献
19.
1.人类要生存,离不开食物。稻子和小麦,是我国最重要的两种粮食作物。其中,在小麦遗传育种界,庄巧生这个名字鼎鼎有名,和我国众多冬小麦优良品种紧紧联系在一起。2.1916年8月5日,庄巧生出生于福建闽侯县的一个小山村。父亲在海外当教师谋生,后来为教养孩子,回国并携家迁居福州市。庄巧生在校勤奋学习,曾因成绩优异被免去好几年学费。 相似文献
20.
霍尔顿的少年人生是一个深刻的隐喻,关于转折点或者门槛的隐喻。"阈限"是霍尔顿人生成长的一个转型期。阈限有长度——时间的维度,宽度——空间的维度,高度——现实的维度。阈限的多维性决定置身于阈限中的人物命运。在纽约的两天两夜,是霍尔顿人生成长必须要跨越的阈限,霍尔顿以霍尔顿的方式,跨越了青春门槛,实现了命运逆转,但他在最后时刻的放弃,显示出塞林格对于资产阶级本性的深刻认识与批判。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