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学界存在这样的争论:究竟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主义还是人本主义?之所以产生这样的争论是缺乏对马克思原著的深入理解以及解读思路的偏差。首先,人们习惯用西方哲学的某种固有的理论框架对马克思的著作进行解读;其次,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人本主义层面的解读还存在着一些误解。人们所认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对立也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科学认知层面与价值判断层面的对立,而科学认知维度与价值判断维度的对立与统一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视界之中得到合理的解释。马克思的思想已经超越了传统的人本主义与科学主义的对立模式。  相似文献   

2.
人的需要推动着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人的需要理论在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中具有以下地位:人的需要是历史主体的内在属性;人的需要是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人的需要是阶级矛盾产生的原因;人的需要是推动人类自由解放的因素。  相似文献   

3.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社会主义实践的产物和中国共产党人集体智慧的结晶。它以历史唯物主义为理论基础 ,创造性地发展了生产力论、社会意识能动性原理和人民主体论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与时俱进。  相似文献   

4.
在解读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基础上,认为其中深刻阐释了人的生成性本质,从而创立了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5.
国家问题是马克思和葛兰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市民社会理论贯穿葛兰西国家观研究始终,故称其国家观为"市民社会"国家观。葛兰西"市民社会"国家观是对马克思的继承和发展,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区别在于国家的概念、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权力、国家的消亡等方面。葛兰西从市民社会的角度探讨国家问题,为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有益参考,但受其理论缺陷的限制,未能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的国家观。  相似文献   

6.
“三个代表”相统一的思想,用充满现代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先进生产力代替物质生产力、表征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理论;理清了社会主义与人的关系,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全面发展的理论;从新的历史视角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价值观:“三个代表”的对象互为因果的关系充实了唯物史观的内容。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自觉的能动性”理论蕴含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表现为:发挥自觉能动性的主体是社会的历史的人;正确发挥自觉能动性的前提就是尊重社会历史的规律;充分发挥自觉能动性的过程就是贯彻群众史观的过程;发挥自觉能动性的最高目标指向是全人类的解放.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实体图书馆的功能和作用的论证,分析和批判了“图书馆消亡论”的观点,并对未来图书馆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9.
乡约作为地方社会组织,始于北宋,盛于明清,其活动皆与乡村的礼俗敦化及社会治安有关,但其性质与功效却随时地人情而异。乡约不仅为历代有志经世儒者所向往,也为近代学者所重视。  相似文献   

10.
李强  刘凌云 《创新科技》2007,(12):18-19
<正>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必然产物,它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萌芽,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它是衡量社会发展状况的重要标志。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考察科学技术的发展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三个阶段。它们自产生之日起,就对社会生产发生影响,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劳动过程,成为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1.
从现代解释学之本并无原初的封闭的整体意义、其意义是由解释以各自的世界经验在对本的解释中不断发生的观点看,在“回到马克思”的口号下,马克思哲学被界定为历史唯物主义,它偏重于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的社会关系的历史分析,注重的是社会历史条件对人的实践的制约性;在“重读马克思”的口号下,马克思的哲学被界定为实践唯物主义,它偏重于马克思哲学实践概念的批判超越的本质分析,注重的是实践批判的现代和后现代意义。二相比,后较之前,似具有更多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12.
福斯特从生态学视角对资本主义制度提出了尖锐的批判,虽然福斯特找到了生态危机的社会根源,但其理论在如何摆脱生态危机问题上存在明显的缺陷。  相似文献   

13.
考茨基在《唯物主义历史观》一书中,集中探讨了马克思在1859年《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经典表述。这一探讨既包括对社会基本矛盾的重要修订,也包括对社会发展规律问题的探讨和修正,既体现了考茨基晚年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理论功能拓展的努力,同时也表现了他修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理论缺陷,需要在理论上认真加以关注。  相似文献   

14.
15.
16.
焦明甲 《长春大学学报》2002,12(6):51-52,62
运用比较方法对弗莱的作为文学解读理论的“原型批评”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批判研究,一方面指出这一批评理论在西方文学解读理论发展史上的继往开来作用,另一方面也指出这一理论的不足与缺陷。  相似文献   

17.
尽管乌托邦一词通常是在与科学社会主义截然对立的意义上使用,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思想之间存在着的密切关联则是确定的,这种关联性也建构了它们两者之间的二重性关系。马克思主义与乌托邦都有批判现实的一面,但马克思主义不止于批判,它更是变革与实践的哲学。近代乌托邦的历史进步观对马克思的唯物史观产生了深刻影响,但马克思又以具体的、辩证的唯物主义历史进步观克服了它的抽象性。  相似文献   

18.
晚清的社会精英和官僚们在当时极尽所能地为一种基于物化和科学理性的政治制度铺平意识形态及制度建设的前提,“公理”的概念正是这一宏大计划的一部分。而从独特的佛/道视角出发的章太炎则是当时少数几位能够对这一概念进行透彻的哲学批评的知识分子之一。章太炎对“公理”的批评是与他构想一种“齐”的世界的尝试相关的。我们可以将章太炎的“齐”视之为是一种对一个被在20世纪初的中国变得日益风行的抽象原则和势力所统治的世界的抵抗。在表述这个世界时,章太炎援引了传统思想,并试图将语言本身推到其极限,以表达一种能够逃逸出种种概念范畴的理想形式。  相似文献   

19.
古典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和当代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关于行动与结构的论述不仅具有代表性,而且反映了古典社会学与当代社会学对社会建设状况的反思。韦伯论述呈现出单向作用论。在社会建设方面,韦伯警示应该重归社会。吉登斯的双向互动论摒弃二元对立,重塑二重性,认为当代社会是反思性现代社会。在社会建设方面,吉登斯主张不仅要实现去传统化,并且要在反思性监控机制影响下开展社会建设,做到协调发展、统筹兼顾。  相似文献   

20.
"三个代表"是江泽民同志对党的性质、宗旨、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是面向新世纪党的建设纲领.从其内涵和实质来说,与邓小平同志提出的生产力标准是一脉相承的,把生产力标准从实践抽象到理论的高度,是党建工作与生产力标准的高度统一.生产力标准的系统性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忠实代表;生产力标准的多样性要求党员干部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素质和科技素质,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忠实代表;生产力标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要求党员干部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素质,成为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