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魏鼎文 《科学通报》1977,22(7):291-291
由间接观测和直接的宇宙火箭的探测已经证实,太阳时刻不停地向四周空间喷射出等离子体粒子流,形成太阳风;它在空间有一定的密度分布与速度分布,在地球轨道附近太阳风速度达到每秒500公里的量级,密度大约为10个/厘米~3左右。这个现象,迄今在理论上仍然没有得到圆满的解释。现在比较公认的理论要算Parker的理论,但是他的理论存在根本性的问题。根据太阳风的观测事实,我们应该考虑:这些带电粒子(主要是质子和电子)受着什么力的作用因而能克服巨大的太阳引力而飞向星际空间?把这些粒子加速到每秒几百公里的巨大速度的物理机制是什么?供给粒子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等等,一句话太阳风是怎样形成的?  相似文献   

2.
由于太阳风与地球磁层相互作用以及地磁偶极倾角的存在,地球磁层极尖区的位置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不仅与太阳风参数的扰动变化有关,而且与地磁偶极轴运动状态有关.关于极尖区位置对地磁偶极倾角的依赖程度问题,已有不同的作者根据不同  相似文献   

3.
根据苏塞克斯大学的研究人员的意见,混沌理论可以解释地磁场中极光和其它振动的突然出现。他们已经知道陷入地磁场中的单个质子和电子在几分钟内就可转换成混沌运动。这一时间尺度与卫星对地球附近带电粒子的观测是一致的。极光的能源是电离的粒子,主要是质子和电子,它们形成太阳风,从太阳吹过行星。地磁场使太阳风的风向发生偏斜,从而使地球被封闭在磁层之中。在顺风的一面,太阳风吹离磁层使之形成长长的磁尾。  相似文献   

4.
章公亮 《科学通报》1986,31(11):842-842
在地球轨道附近,日球参数的变化有两种性质不同的太阳周变化。第一类是冕洞周变化,它主要决定着太阳风粒子的质量、动能及热能的输出。在日冕结构寿命最长的年分,太阳风的流密度和动能与内能密度都达到最大值,太阳通过太阳风向日球大量输送质量、动能和热能。第二类是黑子周变化。它主要决定着太阳风的内在特征,尤其是磁场对太阳风的控制作用。在黑子活动极大年,太阳风的磁能与动能密度比、磁压与热压比都增大至极大值,与黑子数成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地球上有天气,太空中也有天气吗? 答案是当然有了!太空天气是指在太阳系内地球周围的太空环境发生的变化.太空天气包括太阳、太阳风、近地空间以及高层大气中的任何条件和事件.太阳会发生太阳风、太阳耀斑、太阳射电爆发、太阳辐射风暴、太阳高能粒子喷发、日冕物质抛射和太阳黑子爆发等,引起太空天气的变化.银河系中拥有3000 多亿颗...  相似文献   

6.
章公亮 《科学通报》1997,42(4):393-395
根据太阳风的理论,日冕等离子体膨胀形成超声速流。当存在太阳磁场时,太阳风是超磁声速,也就是超Alfven波速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行星际空间观测到的太阳风速度是满足上述条件的。但是Gosling等报道过在1979年11月23日观测到亚Alfven波速流。Schwenn也在内日球偶尔观测到亚Alfven波速流。这是目前太阳风理论无法解释的重要现象。以上作者并未研究更多的例子,从而也未给出出现亚Alfven波速流的条件。  相似文献   

7.
探测太阳风     
明亮的闪闪发光的彗尾是太阳风存在的看得见的证明。当冰冷的彗星比较接近太阳时,在彗尾表面的一些物质汽化并在后面留下了由气体、尘埃和冰块组成的雾状尾迹。太阳风把这些物质从彗发(彗星周围的气态物质)带入太空,在那儿阳光显露了彗星的等离子体彗尾。太阳风与地球上的风同样能被人们理解:原子的粒子束以其特有的高速前进。但是在这种介质中的气体密度是相当小的:每一立方米的体积中大约只存在一千万颗  相似文献   

8.
王家骥 《自然杂志》2006,28(1):18-21
太阳带着太阳系天体在银河系的星际空间中穿行,一团团的星际介质不断地吹过我们整个太阳系,它们与太阳风相互作用,对包括地球在内的太阳系天体所处的环境产生影响,而太阳风起着“保护”太阳系内层行星免受我们在银河系中所处环境某些变化影响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极光女神     
极光是怎样产生的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极光是一种光现象,以明亮多彩的光带形式出现在大气中.极光的形成是地球高层大气粒子和太阳风碰撞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科学之友》2008,(7):100-100
欧洲航天局最近发射的人造卫星在太空中记录下了地球的声音,这种声音并不动听,如哨音或哭声般刺耳。科学家们在研究人造卫星记录的1万多次“地球之声”后说,“地球之声”实际是太阳喷射出的离子流“太阳风”与地球磁场在大气层中相撞时产生的电波,  相似文献   

11.
王水 《科学通报》1995,40(6):530-530
随着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的发展,分形理论已成为研究自然界复杂现象的一个有力工具.分形在空间尺度上存在的标度不变性,同样可以在时间尺度上存在.一些作者已应用此法研究了太阳黑子数和地球变化磁场等太阳和空间参量的分维和混沌特征.对于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广阔区域,太阳风速度是描述行星际空间动力学的重要参数.本文的目的就是试图利用由行星际闪烁(IPS)观测得到的太阳风速度资料,探讨行星际空间系统的分维和混沌性质.  相似文献   

12.
借助人造地球卫星和地面观测站,人们解开了北极光会动之谜。发生在地球和月球间距地球大约1/3处的磁重联是动态北极光的成因。太阳向外发射的高速带电粒子,即太阳风,与地球大气原子冲撞后可产生极光。不过,这种极光极其微弱,一般不能为肉眼所见。人们在北极地区夜空中所看到五彩斑斓、变幻莫测的极光属动态极光。  相似文献   

13.
余家驹 《世界科学》2010,(12):36-36
<正>再也不用去考虑风力发电或传统的太阳能发电了,只需通过卫星把太阳风收集起来,然后利用光束将其送达地球,足以1000亿倍地满足全球能源需求。然而,用于传送电能的聚焦光束可能是一个棘手的难题。Dyson-Harrop卫星概念目前,正在酝酿中的一种称之为Dyson-Harrop卫星的概念,其设计方案是一个以面向太阳的硕长金属环为先导的,使其产生一个圆柱形磁场——该磁场捕获的电子数足以形成约半数的太阳风。  相似文献   

14.
陈洪鹗 《科学通报》1963,8(11):70-7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963年学术年会于今年9月16—21日在北京举行。会上首先听取了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武衡副主任的报告和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工作委员会翁文波副主任委员的会务报告。并由赵九章、翁文波、曾融生等分别作了“关于太阳风、外空磁场、低能带电粒子探测之进展”、“地球科学中有关原子核性质的  相似文献   

15.
《世界科学》2011,(5):F0004-F0004
据美国国家地理网站报道,今年4月初出现的强太阳风,使大量的带电粒子到达地球大气层,并在加拿大境内和美国北部地区形成璀璨的北极光。以下是4月2日在这些地区拍摄到的部分照片,显示了极光的壮观和美丽。  相似文献   

16.
<正>宇宙中存在一种强有力的隐形力量——磁场,它在塑造宇宙的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能够悄无声息地将天体维系在一起;它每时每刻都影响着我们,是地球生命的重要保障。神秘力量:磁场我们已经知道,磁场在地球上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地球磁场最大的贡献是形成一道屏障,保护臭氧层免受宇宙中高能粒子的破坏,让我们的地球不会暴露在有害的紫外线之下。除此之外,地球磁场还把宇宙射线集中到地球的南北两个磁极。高速太阳风会以每秒数百千米的速度飞向地球,不断冲击着地球外围环境,当高能粒子流  相似文献   

17.
天上的火     
四月六日先进的人造探险宇宙飞船定位在离地球150万公里的位置,以检测太阳风的巨浪——来自于太阳的离子和电子发射流。四十分钟后.星际冲击波猛烈地冲入地球的磁场.引发了近十年来最大的地磁暴。高能粒子迅疾地沿着磁力线朝着地球的磁极飞去,当它们撞击高层大气中的氮分子和氧分子时产生灿烂的绿色和红色极光。通常这样的场景只有在高纬度地区才  相似文献   

18.
休闲时光     
新的探测数据表明太阳内部活动的紊乱对地球有影响由欧洲宇航局去年12月发射的太阳光球探测器发回的数据表明,太阳的内部活动比以往科学界所想像的要复杂和混乱得多,并将对地球产生一些有害的影响。这架载有11台天文望远镜和测量仪器的探测器,发现太阳经常性地发生着震颤、磁暴和日面下巨大的等离子溶流运动。由此产生的"太阳风"的突然爆发会席卷整个太阳系,使地球的外大气层发生磁暴,导致地球上电子通讯被干扰、电力中断和产生极光现象。科学家们说,这架探测器传回的数据将有助于人类预测和对付这些干扰。新的发现还有可能推翻以往科学界有关太阳黑子的理论。英国皇家天文学会会长乔丹博士认为,欧洲太阳光球探测器发回的新数据表  相似文献   

19.
最厚处达63万千米 学术界对地球大气层的定义一向有着诸多争议,关于其厚度历来说法不一.一般认为,地球大气层的厚度只有100千米左右,并且在地面以上50千米处,大气层就很稀薄了.但是科学家在一项研究中发现,地球大气层最厚的地方竟然达到63万千米,这意味着月球其实一直在地球的大气层中运行.这项研究所获得的地冕数据来自太阳和太阳风层探测器(SOHO).  相似文献   

20.
《科学之友》2014,(5):54-55
<正>地球辐射带是由地磁场捕获的大量带电粒子组成的区域,电子来源主要为太阳风粒子通过扩散进入磁层以及由磁层内的低能粒子加速而成,也称为范艾伦辐射带。20世纪初,挪威空间物理学家F.C.M.斯托默从理论上证明,在地球周围存在一个带电粒子捕获区。1958年,美国的范爱伦利用美国"探险者1号"卫星上的盖革计数器,第一次直接探测到地球周围存在通量很强的高能带电粒子,从而证实辐射带的存在。地球辐射带位于地球磁层内,但只存在小于60°的纬度地区上空。辐射带呈环状分布,环的横截面轮廓呈月牙形,大体与地磁场磁力线重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