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区域经济差异历来是区域经济学科重要的研究方向,中外学者从不同方面,采用不同方法,进行了各有特色的研究,但是结合国家发展规划,具体针对四大板块的研究却并不多见.笔者以四大板块为研究对象,采用变异系数,对四大区域内部以及区域间的发展差异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得出:全国人均GDP水平差异主要源于地区间差异,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地区间差异呈上升趋势,但2001年以后明显趋缓,且于2003年出现反转迹象,这表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政策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也预示着我国区域差异正处于倒U型曲线的顶端,已经开始步入一个持续缩小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
《创新科技》2018,(10):36-39
本文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18项社会经济发展指标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普遍好于内陆地区,中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以据此提出了沿海地区带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完善区域经济协调战略,达到缩短我国区域经济差异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山西区域经济差异变动及分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测算了山西区域经济差异,并利用具有可分解性质的The il数和加权变异系数对山西区域经济差异构成进行了空间分解和产业分解,得出了相关结论,并提出一些促进山西和谐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区域差异是当前我国关注的一个热点问题。江西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区域差异也明显突出,探讨江西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对江西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引用山东省近年来的统计资料,通过对标准差、变异系数、离差、比率等参数的计算,分析了山东省区域差异的总体特征和空间特征,探讨了形成现状特征的内在机制,提出了协调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6.
依据变异系数和泰尔指数测度方法,分析了2000-2009年间广东区域金融增长的差异,并对总体差异进行了分解。结果表明,广东金融增长差异主要来源于区域间金融增长差异,区域内金融增长差异只构成金融增长总体差异中的小部分。  相似文献   

7.
基于量图分析法的河北区域经济差异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基于量图分析法,选取人均GDP、三产比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等指标,将河北省11个地级市分为先进、中等、落后3种类型,以分析省内的区域经济差异.之后找到影响区域差异主要因素——区位、经济基础、行政及资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缩小经济差异、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山东省区域差异及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综合运用吉尼系数、变易系数、加权变易系数全面分析了区域差异现状及变动特征,探讨了形成现状特征的内在机制,提出了协调区域经济差异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9.
综合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与ESDA分析方法,选取四川省21个省辖市(州)的经济指标作为测度因子,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差异的时间演变特征和空间自相关性进行综合分析,认为四川省区域经济发展呈现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显现缩小态势的时间演变特征;各市(州)的全局空间分布格局呈现差异与集聚并存的二元结构特征;LISA分析显示成都平原经济圈基本形成四川经济发展的增长极,而川东北地区则显示出极化现象,在增长极的扩散作用下这种极化态势将得到抑制。  相似文献   

10.
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与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河南省近年来的统计数据,通过对标准差、变异系数、离差、比率、相对发展速度等参数的计算,分析了河南省内各地区间的区域经济差异的总体特征和空间特征.进一步从自然地理环境和区位、产业结构、投资政策以及各地区人口素质和人口数量的差异四个方面分析了河南省区域经济差异形成和演变的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河南省区域协调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1.
河南省县域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河南省126个县域为研究单元,在建立经济差异衡量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借助SPSS13.0,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各县域的综合得分,然后运用分层聚类法进行区域类型划分,分析了县域经济差异的空间格局,并提出一些县域协调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以标准差、变异系数、Theil指数为主要测度方法对2007—2014年河南省旅游经济区域差异进行剖析;结果表明: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区域显露出明显的差异性,呈现出绝对差异逐年倍增、相对差异放缓但伴随着较小的波动性等特性;2007—2014年地带间差异T_(br)独特的波动性成就了市际差异T_p略微扁平化的驼峰状姿态,而居高不下的地带内差异T_(wr)则成为河南省国内旅游经济差异偏高的首因;2007—2014年河南省G值和Z值的均值分别为5%、8%,除了22%的贵族城市和11%的新秀城市之外,河南省过半的城市属于平民城市。  相似文献   

13.
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河南省2000,2005,2010—2013年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及2013年家庭消费支出情况进行分析,将全省各市县按照居民生活水平划分为较高、中等、较低三类区域,为进一步研究河南省居民收入和消费区域间差异提供依据.结果显示,河南省各市县城镇居民的收入和支出普遍高于本地的农村;省会郑州市无论是城镇居民还是农村居民,收入及消费水平均是最高;省会周边的农村和自然环境较好的农村,如巩义市、济源市、鹤壁市等,居民生活水平较高;工业、旅游业发达的地区,如洛阳市、济源市、三门峡市等,城镇居民的收入及消费水平也较高.  相似文献   

14.
韩珂 《河南科学》2015,(2):310-314
依据城市循环经济的内涵和特点,构建了城市循环经济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利用主成分分析和数据包络分析的原理,提出了基于PCA-DEA的城市循环经济效率复合评价模型.利用该模型对2010年河南省17个城市的循环经济发展效率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洛阳、安阳、新乡、焦作等4个城市的循环经济是DEA无效,并给出了这些城市改进的比例.  相似文献   

15.
首先构建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评价模型,在该模型的基础上,在河南省范围内,选取18个城市,结合2008年的相关数据,借助计量软件SPSS13.0,确定24个指标,对河南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进行分析和横向评价,进而得出:2008年河南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强弱不同及存在一定的差距.最后,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的实际情况,对提升河南区域旅游经济竞争力提出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PSIR模型的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考PSIR模型,构建了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2013年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河南省18个省辖市的低碳经济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绝大多数城市处于高碳发展阶段,只有郑州和洛阳处于中高碳发展阶段,没有处于低碳、中低碳、中碳发展阶段的城市;河南省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呈现出明显的川字形特征,以郑州和洛阳为界,界线西北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界线东南的城市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不同市域之间的低碳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7.
钱发军 《河南科学》2011,29(8):993-998
基于河南作为全国重要的农业大省、经济大省、新兴工业大省及资源消费大省的现状,阐明了在循环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的产业集聚与耦合度低、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不高、技术支撑能力弱等主要问题,提出了突出工农复合型循环经济的发展思路、目标和任务.  相似文献   

18.
根据河南省各地区的资源环境、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等特点,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河南省区域综合发展分为:以区域中心城市为主的优化发展区、以资源型城市为主的重点开发区、以工业和旅游业为主导的综合发展区以及以粮食生产为主的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区,并对不同区域未来的发展道路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建议.本研究的分区结果符合客观实际,为河南省各市、县今后区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一定的决策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9.
安徽省区域经济差异及空间结构分异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代婉莹  宗跃光 《河南科学》2010,28(2):226-230
以地级市为区域单元,运用定量方法综合评价,划分出安徽省区域经济发展中差异明显的4个经济类型区,并对其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类型区的形成原因,分析安徽省区域经济空间结构分异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安徽省区域空间结构的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