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荀子以生之所以然者为性,认为性不需学习,不需努力,生而具有,人所本有的生理欲求即为性。人性如果不能以仁义法度来加以引导规范,而任其发展,必定导致争夺淫乱偏邪等等之恶,所以荀子以人性为恶。荀子虽反复申说人之性恶,人生而有好利、疾恶、耳目之欲、声色之好,但这些似乎还不是真正的恶,只有"纵性情"、"顺是"、"顺情性"才会导致恶,因此荀子的性恶论可以说是人性趋恶论。人性恶,因而需要化性起伪,推崇师法礼义,以使人们成就善德,人人皆为君子,从而天下大治。  相似文献   

2.
人性问题是儒家核心命题之一,荀子不同于孟子以性善起论而言性恶,由此引发千百年来关于性善性恶的争论。荀子所言之性,包含着情性、欲性,且情、性、欲三者是不分的,而就情感与欲望本身而言也不是恶的。荀子言性恶,其实是从礼义与人伦共处的角度讲的。但是,既然言性恶,善又何以可能?所以荀子通过知性,也就是心之知,虚一而静的大清明之心的知道、可道,也就是知礼义可礼义之心,解释了善何以可能的问题。当然不论情性、欲性、知性等,此皆“天之就也”之性,皆乃天予之、生来具备的。而荀子论性还需注意的是其积伪(为)而成的生成性,此是人在不断积伪(为)的过程中所实现的日生日成之性,而其生成之性的终极之处便是仁知且不蔽的圣人之境。而荀子积伪以成性的人性生成论,也为当今人性与个体性相结合的现代人性论转化提供了思路。  相似文献   

3.
先秦时期,在强调“言志”说的同时,也开始涉及到性情的问题,如庄子说:“性情不离,安用礼乐!”(《庄子·马蹄》荀子说:“性之好、恶、喜、怒、哀、乐谓之情”。在荀子看来,性情是一种自然本能,所谓“生之所以然者谓之性”。“情者,性之质也”。(《荀子·正名》他还多次论述到,美的要求是出自人的性情的一种本能欲望:“若夫目好色,耳好听,口好味,心好利,骨体肤理好愉佚,是皆生于人之情性者也,感而自然,不待事而后生之者也”。(《性恶》  相似文献   

4.
论人性(上)     
关于人性善恶问题,我们先哲谈论的很多,有的主张性善,有的主张性恶,前者是孟子,后者是荀子,告子则主张性无善无恶,王允又认为性有善有恶,究竟谁是谁非,我认为有重新讨论的必要。孟子说:「人恶有不善,水恶有不下,今天,搏而跃之,使过颡,激行之,可使在山。」态度坚定而断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一定规模的语料的考察分析,可以发现“‘这么’+动词”格式和“‘这么一’+动词”格式既有相同点,更有不同点。“‘这么’+动词”中出现的动词种类多,有心理动词、行为动词、能愿动词,及物动词后面可以带宾语,“‘这么’+动词”可以单独出现,此格式除了表示已然动作、未然动作,还可以表示正在持续的动作。“‘这么一’+动词”中出现的动词少,仅为行为动词和心理动词“害怕、想”,动词后面不能带宾语,“‘这么一’+动词”不能独立单说,不能表示持续动作,由于“一”的存在,此动作都是已然的。  相似文献   

6.
王恒 《科技馆》2004,(2):10-14
科技馆到底展出了什么,这似乎是一个不应该提出的问题,科技馆不展出展品还能展出什么呢?其实问题并不那么简单,丹尼洛夫就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应使展览能反映‘概念’,而不仅仅是‘物’。”这里的‘物’主要是指展品。科技馆的建立爆发了一场展品的革命,  相似文献   

7.
潘洁敏 《韶关学院学报》2007,28(11):135-138
从日本人的“ラち”、“そと”意识角度出发,通过对川端康成、志贺直哉的几部小说进行分析统计,探讨日语在描写过去的事件中,插入“内时态‘る’形”的条件和原因。分析发现当作者为了使作品更生动,或是作者与作品中人物产生“同感”时,或是表达作者的主观思想、评论时,往往发生时态的转换。  相似文献   

8.
关于《庄子·天地》篇中“象罔”概念,自古以来训者甚众。有从中国传统“象”思维的角度出发将其理解为“似有形而无其形质”的一种“虚象”;也有从“无”的角度将其作“无心”“无形迹”之解的。结合前人“象”与“无”的双重阐释视角,将“象罔”概念作“无心”与“几微”之象加以理解,即以“无心”之状态得“无心之象”而后才能得“道”,同时这一“无心”之象其本身也是一种“几微”之象,是在获得庄子所言“玄珠”之前的一种萌兆。  相似文献   

9.
荀子的人性论不能很好地说明礼义法度的来源问题。荀子在《解蔽》篇中系统阐述了“心”与“道”的关系,他认为,心达到一种特殊的状态---“虚壹而静”之后就可以对道有发现和把握的能力。虽然“心”与“道”关系确立的前提是“心”的“大清明”状态,但是,这不代表人人都可以见道,只有圣人对道才有所理解。但是,这至少可以在理论上为礼仪法度的来源提供说明。同时,荀子承认“心”对于道有学习和接受能力。由此开始,圣人施教,后天之“伪”就建立起来了。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考察了计数鱼类的汉语量词和日语助数词。汉语中计数鱼类的量词主要有“条”和“尾”等。“条”是人们运用了隐喻的认知语义扩展方式,而“尾”则是转喻。日语中计数鱼类的量词有‘本’‘匹’‘头’‘枚’‘尾’和‘杯’等。其中,‘颈’‘尾’是转喻的认知语义扩展,‘匹’‘本’‘枚’‘杯’是则隐喻的认知方式。  相似文献   

11.
英汉语比较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我国英汉语比较研究进行了综合性论述,其中包括研究的性质、范围与方法,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及研究的宗旨与目的。文章坚持使用的术语是“比较”而不是“对比”,旨在倡导研究方法上从“重异”转移到“异同并重”或“重同”,因为这是人类思维本质的共同点所规定的。从近百年的英汉语比较研究的历史中,文章归纳出十个研究目的;一、促进对外汉语教学;二、促进现代汉语研究;三、深化英语教学改革;四、深化汉语教学改革;五、为翻译学建设打基础;六、革新英汉、汉英词典编纂工作;七、革新现代汉语词典编纂工作;八、深化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九、促进英汉语类型学研究;十、进一步认识语言与思维及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儒家的“仁”并不是一种具体的德目 ,而是一切德目的总称。“立己立人立物”、“正己正人正物”、“成己成人成物” ,可归纳为“修己安人”的命题 ,而且实现“修己安人”的最终方法是“仁”。“修己”是指修养自己和安定自己生命的意思。只有从“修己”“安己”到“安人”和“安百姓” ,才能建立起君子外王的根本。以上观点 ,可以为 2 1世纪如何以仁教确立人的主体性 ,确保人的尊严性 ,进而保存自然万物之尊严性、实现人类的共生和谐、人类与自然的共存与和谐等问题提供思想借鉴  相似文献   

13.
"整体性"作为黑格尔、马克思和卢卡奇思想的方法论特色呈现一种辩证过程:黑格尔从绝对精神出发,以之统摄万象,含纳百川,其意旨在"精神";马克思主义使思辨哲学从"天国"走到"人间",通过精神和市民社会的勾连而形成唯物史观的"整体性",其特质在"交往";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中通过黑格尔激活马克思——从而复活了辩证法的能动"主体性",其意蕴在"行动"。从黑格尔、马克思到卢卡奇的"整体性"方法论,呈现出由"精神"而"交往"直到"行动"的辩证路向。  相似文献   

14.
梁实秋被不少学者称为是"新文学运动中第一个专门从事文学批评,也是第一个潜心研究文学批评、把文学批评作为专门学问、专门事业的人".梁实秋文学批评的核心概念是"人性论",强调文学要忠于"人性"、基于"人性"、止于"人性",但对人性观念也有未解释清楚之憾.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社会等级观念,“官本位”思想,“重德轻刑”治国方略,重义轻利的“义务本位”观,“性本善”人性哲学等等不符合现代法治的理念。这些思想文化与现代法治所倡导的平等、自由、人权、权力制约的精神有着巨大差异,是法治国家建设中应加以检视并逐步摒弃的东西。  相似文献   

16.
对孔德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和宗教观的探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德是在其实证主义和社会有机体理论的体系下阐述他的方法论、伦理道德观和宗教观的。他的方法论是实证的、整体的、有机的和科学的方法。他认为应该应用这些方法进行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他的伦理道德观是从人性出发,强调爱他人、爱社会的情感和仁爱的爱他主义行为,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他的宗教观是他晚年思想的重大的转变,他一反早年反宗教的实证主义,认为人人应该信奉“上帝之爱”并发扬“爱他主义”的仁爱,这样就能实现社会的和谐和秩序,为此,人人应该加入他的“人类教”。  相似文献   

17.
马基雅维里是西方政治哲学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政治哲学思想推动了近代政治哲学从"人性善"理论到"人性缺陷"理论、从政治依附于道德到政治和道德的统一理论以及从以"义务"为中心到以"权利"为中心的三个理论转向,在人类政治哲学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人类社会渊远流长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努力地弃恶扬善的历史。古今中外的优秀文学作品莫不在执着地呼唤人性之善,鞭挞人性之恶,为人类精神的健康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葛水平发自内心地崇尚人性的美善,她的小说里充满了对于人性恶的诘问与批判,对于人性善的呵护与张扬,别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相似文献   

19.
常娟 《韶关学院学报》2005,26(11):25-29
庄子的“自然”是与“道”融合的,它是外部自然界及其规律与主体相契合的结果,具有自然而然的发生、发展、变化的特点;康德的“自然”则是相对于物自体而存在的“现象界的全部”,它包括外在物理学意义上的自然和内在心理学意义上的自然,是主体对象化的产物,体现了主体的先验综合能力。两相比较,庄子的“自然”居于本体层面,强调人与自然的浑融天成,康德的“自然”则带有鲜明的主体烙印,认为人是自然的立法者,自然属于认识论的范畴。这种差异与中西方思维方式以及两人所处的不同社会、时代和学术背景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20.
鲁迅思想和文学的逻辑起点是“立人”,但他以什么“立人”呢?考察鲁迅生平和著作所显现的思想脉络可以看出,他“立人”的理论支点是人的自由存在。鲁迅是以自由存在作为尺度去批判封建思想,解构封建体系的;同时,也以此质疑西方近代文明,审视民主与科学的有限性。自由存在的本原性使鲁迅思想更切近人的本质解放,因而他才成为现代中国最深刻的思想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