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复殖目吸虫除了裂体科以外,其尾蚴均须经二个中间宿主才能完成感染期——囊蚴的发育。有的吸虫第二中间宿主即为第一中间宿主,尾蚴(如 Echinostoma revolutum)从螺体逸出至水中后再侵入原来或另一螺体结囊,或尾蚴(如 Echinoparyphium recuvatum)离开裂蚴后再在自身螺体结囊。有的吸虫除第一中间宿主为螺狮外,其第二中间宿主可为另一种贝类,或甲壳类、桡足类、昆虫、鱼类等,而第二中间宿主不同于第一中间宿主者,则又在其第一中间宿主发现囊蚴属罕见。本文是在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asmus japonicusTanabe,1926)的第一中间宿主纹沼螺(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体内发现日本棘隙吸虫囊蚴的报告,现记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苏州东山青鱼循环系统中寄生的东山血居吸虫新种及其生活史。中间宿主为狭萝卜螺(Radixlagotis),幼虫期包括毛蚴、胞蚴和尾蚴。用成熟尾蚴人工感染青、草、鲢、鳙和团头鲂等五种鱼苗,只在青、草鱼苗中获得成虫。此外,本文对其生活史各发育阶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1986~1987年在龙海县调查了华支睾吸(Clonorchis sinensis)的各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汶沼螺 (Parafossarulus striatulus)的感染率为 0.6%,6月份是汶沼螺的感染高峰。6种淡水鱼类和虾类感染华支睾吸虫囊蚴,其中麦穗鱼(Pseudorabora parva)感染率为44%,沼虾(Macrobrachium superbum)感染率为1.3%。猫的感染率为33%~53%。用从阳性汶沼螺逸出的华支睾吸虫尾蚴人工感染米虾(Caridina nilotica gracilapes)的实验结果表明,后蚴在米虾鳃部及附近肌肉内成囊,发育 26~33 d成熟。用此成熟囊蚴感染一阴性小猫获得成虫。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生活史培养收集的各期虫体,利用扫描电镜首次观察描述了巨片吸虫的虫卵,毛蚴、胞蚴、雷蚴、尾蚴、囊蚴、后蚴及成虫的体表细微结构。发现了虫卵卵壳的双层结构,成熟囊蚴腹面的盘状物和成虫阴茎的构造。并且对各期虫体的神经末梢进行较系统的描述总结。同时与肝片吸虫的虫体进行比较,找出两种吸虫体表细微结构的异同。  相似文献   

5.
报道了短咽类吸虫Brachylaimasp.在中间宿主陆地蜗牛中的幼虫期:胞蚴、尾蚴和后蚴的形态及其在螺体中的自然感染情况的调查.发现尾蚴的尾部后排泄管的形态及开口位置不同于已报告种类;其在同型巴蜗牛Bradybaenasimilaris中的感染一年有一个高峰,主要在秋季,感染率达到3.02%,春季感染率最低;一年的平均感染率为0.4266%.  相似文献   

6.
引言鼠棘口吸虫[Echinostoma murinum(Tubangui 1931)]隶于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Looss,1902)寄生于鼠体,最先系由 Tubangui 氏于1931年所叙述,具有头棘45本,阴茎囊延伸至腹吸盘下半部的特点·定名为 Euparyphium murinum。其生活史亦由 Tubangui 氏于1932年在菲律滨研究报告,渠叙述鼠棘口吸虫的幼虫各期形态与卷棘口吸虫(Echinostomarevolutum)的幼虫各期形态甚相似,除尾蚴的头棘数目不同外,无其他特点可资区别,均只有一代裂蚴时期,其第一中间宿主同系一种椎实螺[Lymnaea peregra(Müller)]。1950年吴青藜氏在广州岭南  相似文献   

7.
福建省家鸭光口科吸虫及其病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报告寄生于我省家鸭的光口科Psilostomidae吸虫4属11种,其中2种为国内新记录;发现淡水虾类充当福建光孔吸虫新的第二中间宿主,首次报道杯叶科Cyatho-cotylidae的囊蚴寄生于福建光孔吸虫裂蚴体内;种不同科的吸虫蚴虫寄生于蚴虫属罕见寄生现象;对单睾球孔吸虫和福建光孔吸虫的流行病学、病害和防治作了叙述;试验表明硫双二氯酚是治疗本病的高效、低毒的药物。  相似文献   

8.
牛羊胰脏吸虫病的病原生物学及流行学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1.本文报导了本省沿海地区屠宰场、乳牛场及农场或生产队等处的淘汰牛、乳牛和耕牛的阔盘吸虫病感染情况。屠宰埸中淘汰牛阔盘吸虫的感染率为62.22%—72.22%;乳牛场乳牛的感染率为66.67%—70.88%;农场及生产队中耕牛的感染率为14.2%—18.6%。 2.经过野外调查及实验室内生活史研究证实阔纹蜗牛Bradybaena similaris Ferussec及中华蜗牛Cathaica ravida sieboldtiana Pfeiffer是本省牛羊胰脏三种阔盘吸虫(腔阔盘吸虫Eurytrema coelomaticum,胰阔盘吸虫Eurytrema pancreaticum及枝睪阔盘吸虫Eurytrema cladorchis)的第一中间宿主。阔纹蜗牛和中华蜗牛的天然感染率在屠宰埸牛舍附近分别是1.27%—3.46%和0.59%;在乳牛场分别为5.06%和7.41%;在生产队及农场耕牛放养埸分别为0.54%—0.89%和0.08—0.11%。在福州南台岛的阔纹蜗牛中曾发现天然感染的矛形双腔吸虫(Dicrocoelium lanceatum)的子胞蚴和尾蚴等幼虫期。 3.东北双辽草原中经调查得知丽光属蜗牛(Ganeselld)是当地绵羊的胰阔盘吸虫及矛形双腔吸虫的第一中间宿主。丽光蜗牛感染此两种吸虫幼虫期的感染率分别为2.65和7.19%。 4.本文详细比较了上述三种阔盘吸虫成虫的主要特征及其变异情况。也详细地比较了胰阔盘吸虫和腔阔盘吸虫在第一中间宿  相似文献   

9.
在厦门沿海的珠带拟蟹守螺(Cerithidea cingulata)体内发现了自然感染的鹭无领平睾吸虫(Pittacium egrettus)的幼虫.成熟尾蚴在脊尾白虾(Palaemon carincauda)体表结囊.本文描述了鹭无领平睾吸虫末代雷蚴、成熟尾蚴和囊蚴的形态结构特点.鹭无领平睾吸虫尾蚴无头领或头棘、腹吸盘明显大于口吸盘、食道长度为口吸盘到腹吸盘间距的1/3~1/2、排泄管回折处靠近口吸盘后缘、排泄管前后支汇合于腹吸盘的两侧、生殖腺原基位于腹吸盘到体部末端的1/2水平之后、在脊尾白虾体表结囊、囊壁2层、外壁的外廓呈蝴蝶形、内囊呈椭圆形.这些特征与嗜眼属(Philophthalmus)、泄殖腔属(Cloacitrema)、平睾属(Parorchis)、棘冠属(Echinostephilla)的尾蚴有明显的区别.  相似文献   

10.
引言肝片吸虫 Fasciola hepatica Linnaeus 的历史记载甚早。远在1379年法国牧童 Jehan de Brie就知羊多食毛棘植物毛莨(Ranunculus flamulla)而感染肝片吸虫病。Leeuwenhock(1704)报告羊食附有微生物(即囊蚴)之草叶而得肝片吸虫病。后来 Swammerdam(1752),Müller(1773)都曾先后发现肝片吸虫的尾蚴(Cercaria)。Bojanus(1818)首先报告其裂蚴(Radia)。Siebold(1835)发现其毛蚴(Mericidium)。最后,Thomas(1881-83),Leuckart(1881-82)  相似文献   

11.
红鲫与金鱼对洞庭湖外睾吸虫感染的对比实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洞庭湖外睾吸虫的宿主动物模型。方法将红鲫与金鱼分别投放於含有洞庭湖外睾吸虫尾蚴钉螺的去氯自来水中自然感染,分阶段解剖观察。结果红鲫与金鱼对洞庭湖外睾吸虫尾蚴的感染率均为100%,并且尾蚴发育成成熟囊蚴。实验过程中,金鱼死亡3尾,而红鲫无一尾死亡。结论红鲫与金鱼均可作为洞庭湖外睾吸虫的宿主动物模型。红鲫作为洞庭湖外睾吸虫宿主动物模型更理想。  相似文献   

12.
1.本文对寄生在家鸭、家鸡肠管中一新种吸虫的形态构造和生活史各期,均作了考查和描述。该吸虫与近似种有显著差异,为此立一新种,定名福建光孔吸虫(Psilotrema fukienensis sp.nov.)。 2.首次报导国内由于这类吸虫侵袭雏禽而产生严重的溃疡性肠炎,且已造成流行。对生活史的考查发现尾蚴除在水生植物等物体上结囊外,还能在水的表面形成囊蚴。经证明它具有强的感染力,因此疫区水源为本病传布的另一途径。对本吸虫宿主引起的病害也作了记述。 3.本文对光口科、棘口科和片形科吸虫的亲缘关系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3.
三平正肺吸虫的生活史及其流行学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三平正肺吸虫生活史的虫卵发育过程,毛蚴的形态结构,第1中间宿主淡水螺的人工感染实验,以及三平正肺吸虫流行区淡水螺和第2中间宿主淡水蟹的剖检结果,证明放逸短沟蜷不是三平正肺吸虫的第1中间宿主。此外,发现平和华溪蟹和台湾南海溪蟹是其第2中间宿主。三平正肺吸虫(Paragonimus cenocopiosis Chen)是陈心陶(1962)在广州郊区的锯齿华溪蟹(Sinopotamon denticulatus)的围心腔内发现其囊蚴(图9),经人工感染狗3个月后取得成虫而描述的。本虫囊蚴的排泄囊不越过腹吸盘(图5)和后尾蚴的火焰细胞数目72个为其显著特征。本种成虫的卵巢分支细而多(有2级和3级分支)。左右睾丸呈星状,每睾有5-6个分叶,体棘簇生等为其主要鉴别特征。目前已知本虫在福建、江西、浙江等地各有报道(林宇光等1980、1983;林金祥等,1979;李友松等,1985)。本虫的生活史尚未全面阐明。作者等于2001年对本虫开展生活史和其流行学的考察。  相似文献   

14.
渤海湾虾蟹类的复殖吸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初步了天津渤海湾几种虾蟹寄生复殖吸虫的状况。其中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体内已发现有2种吸虫囊呦,经体外培养,获得一种策茎科成虫-后睾异类茎吸虫(Allomicrophalloides opisthorrchis)和另一种隐孔科侧孔吸虫(Paragono sp.)的童虫。此项研究发现了后睾异类茎吸虫的中间宿主,囊蚴的形态和新的囊蚴分布区,进一步描述了侧孔吸虫的  相似文献   

15.
无尾两栖类宿主与多盘科吸虫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调查研究了云南14种无尾两栖类体内寄生多盘吸虫的自然感染情况。滇中、滇东地区滇蛙和昭觉林蛙、滇南杜氏泛树蛙为多盘吸虫宿主。分析影响多盘吸虫宿主分布的原因可能有:地质构造、无尾两栖类宿主对多盘吸虫的免疫力和多盘吸虫侵入宿主产生的致病力对抗的不同。两栖类宿主和多盘吸虫的协同进化,导致同一种无尾两栖类宿主体内寄生的多盘吸虫有交叉感染情况存在。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日本棘隙吸虫Echinochasmus japonicus生活史各期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补充了未被报告的蚴虫期,使生活史得以完整;调查并感染实验证实在我国纹沼螺是该吸虫第一中间宿主,18种螺、鱼和蝌蚪充当第二中间宿主(其中6种为新的中间宿主);首次报告本省纹绍螺及家禽自然感染情况;同时找出该吸虫病传播的新途径,为防治本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道苏州东山青鱼循环系统中寄生的东山血居吸虫新种及其生活史,中间寄主为狭窄萝卜螺,幼虫期包括毛坳、胞坳和尾蚴。用成熟尾坳人工感染青、草、鲢、鳙和团头鲂等五种鱼苗,只在青、草鱼苗中获得成虫。此外,本文对其生活史各发育阶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舌状绦虫病(Ligulosis)是以鱼类为第二中间宿主的腹腔寄生虫病.裂头蚴寄生于鱼类腹腔内,从宿主的组织器官中渗透吸收其生长发育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并释出其代谢产物.鱼类一经感染则消瘦、衰竭而死。本研究的病原体是舌状绦虫科(Ligulidae)双线绦虫属(Digramma sp.)的种类.其裂头蚴寄生鲫鱼腹腔内引起肝、肾等脏器严重病变.  相似文献   

19.
作者对温州海区常见30多种经济鱼类作为中间宿主感染寄生虫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5.2%的被检鱼类寄生单殖吸虫,而63.6%的被检鱼类有线虫寄生,文中着重对不同体长组长蛇鲻体内寄生线虫的状况进行研究,随着宿主体长的增长,其感染强度和平均密度有逐渐增加的趋势,宿主体内寄生率及密度占绝对优势的Anisakis simplex幼虫和Contracaecumsp,幼虫在宿主体内的频率分布,表明多数宿主不感染或只感染少量的线虫幼虫,少数宿主感染线虫幼虫数量较大,线虫幼虫在宿主种群的分布格局类型均为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20.
牛、羊胰脏枝睾阔盘吸虫的生活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我省北部山区浦城县九牧公社所发现的牛、羊及野生反刍动物獐,麂枝睪阔盘吸虫病纯一的流行区,当地耕牛本吸虫病的感染率高达83—100%,平均93.6%。病牛普遍瘦弱无力,经常死亡。首次报导了:枝睪阔盘吸虫的全部生活史及其各发育期的形态特征;同型阔纹蜗牛自然感染枝睪阔盘吸虫幼虫期,经人工感染试验发现针蟀是本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并介绍了人工感染的针蟀喂饲则断奶的山羊羔的试验。对本病的传播媒介针蟀种类进行观察,认为是和小针蟀(Nemobius caibae)同种。此外,叙述寄生在耕牛胰脏表面小胰管中一种圆睾阔盘吸虫新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