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鸡蛋清溶菌酶提取工艺及其应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鸡蛋清为原料,进行溶菌酶提取条件的探索,制定溶菌酶生产工艺,提供一种酶活力测定方法,并对其应用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利用无溶剂超临界二氧化碳喷射成形技术,制备可降解高分子溶菌酶缓释纤维,并对其体外溶菌酶释放性能进行了研究。通过条件试验确定了最适合的成形工艺参数;选择有代表性的聚乳酸(PLA)作为主体缓释材料,溶菌酶作为溶菌酶实验对象,建立了上述溶菌酶制剂体系的体外缓释模型和分析方法;结合缓释材料的降解情况对溶菌酶缓释的机理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3.
溶菌酶作为一种重要的模型蛋白被广泛应用于蛋白质结晶机理和方法的研究.概括了溶菌酶的结构、性质及应用,总结了溶菌酶的常用结晶方法,探讨了近年出现的新的结晶方法,介绍了结晶条件、结晶机理及主要的观测方法,展望了溶菌酶结晶过程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4.
溶菌酶在食品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溶菌酶(Lysozyme),又称胞壁质酶,是一种专门作用于微生物细胞壁的水解酶,因其有溶菌作用,故命名为溶菌酶。溶菌酶是由129个氨基酸构成的单纯碱性球蛋白,化学性质非常稳定。由于细菌细胞壁对溶菌酶的敏感性这种作用,因而在食品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逆向蒸发法制备了稳定的溶菌酶脂质体.在不锈钢表面培养出稳定生物膜后,分别利用溶菌酶和溶菌酶脂质体对其进行剥离.运用Zeta电位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红外光谱(FT-IR)对脂质体和生物膜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制备的脂质体平均粒径为80~100 nm,包封率为82.4%.相同浓度下溶菌酶及其脂质体对混合菌种形成的生物膜剥离效率分别达到62.4%和86.5%.溶菌酶脂质体在24h内对生物膜和水体中微生物去除率分别达到89.6%和99.6%.因此,溶菌酶脂质体能够有效控制不锈钢表面生物膜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6.
研究溶菌酶结合纳米包装对猕猴桃果实贮藏期品质的影响。以未经过处理的猕猴桃果实为对照样品,探讨了溶菌酶结合纳米包装处理对猕猴桃果实采后贮藏期间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腐烂率、失重率、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溶菌酶和纳米包装处理能有效抑制猕猴桃的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腐烂率和失重率的上升,提高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其中,溶菌酶结合纳米包装联合处理对提高猕猴桃的贮藏期品质更显著。由此可见,溶菌酶和纳米包装处理能不同程度地延缓猕猴桃果实的后熟和衰老,并提高了猕猴桃果实的品质和价值,为溶菌酶和纳米包装技术在果蔬采后贮藏保鲜应用中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在光动力疗法中,竹红菌甲素作为敏剂与溶菌酶发生了相互作用.本文对竹红菌甲素同溶菌酶作用的荧光猝灭机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竹红菌甲素与溶菌酶结构中的酪氨酸和色氨酸之间的光诱导电子转移机制,在荧光猝灭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溶菌酶及其应用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叶丹  连宾 《贵州科学》2003,21(3):67-70
溶菌酶又称胞壁质酶。是一种无毒、无害、安全性很高的高盐基水解蛋白酶,且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作为天然防腐剂的溶菌酶能选择性地分解微生物及植物细胞壁。而对没有细胞壁的人体细胞不会产生降解作用。因而被广泛应用于医药、食品等行业。本文从溶菌酶的组成、结构、性质出发,从食品、医药和科研几个方面详细论述了溶菌酶的应用及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9.
对乳中的乳铁蛋白、过氧化物酶系统、溶菌酶和淀粉酶、某些脂类及蛋白酶抑制剂等天然成分在抗菌保护方面的特点及应用价值的近期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0.
壳聚糖与溶菌酶复配体系的杀菌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对倍稀释法测定壳聚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和白色念珠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并用定量法测定壳聚糖与溶菌酶复合体系的杀菌率,与单一成分的壳聚糖或溶菌酶进行对比,最后考察了壳聚糖和溶菌酶复合体系的稳定性,并对其抑菌机理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2g/L壳聚糖虽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有一定的杀菌率,但对白色念珠菌的杀菌率还不到50%,而溶菌酶质量浓度在5~20g/L对受试菌无明显抑菌作用。将2g/L壳聚糖和10g/L溶菌酶复配后,对受试菌的杀菌率优于单独使用壳聚糖或单独使用溶菌酶,尤其是对白色念珠菌的杀菌力明显提高;将复配液样品置于54℃恒温箱内14d,杀菌率略有降低,但仍然保持在90%以上,说明复配体系稳定性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