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砂井被广泛应用于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塑料排水板现已代替砂井,成为排水固结法中最为常见的竖向排水体。通过对塑料排水板结构的介绍,对其工作原理进行说明,讨论采用塑料排水板作为地基处理方式时需考虑的等效砂井直径。同时,对目前常用的传统塑料排水板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塑料排水板的淤堵问题及传统塑料排水板不利于工后沉降控制问题,基于此提出一定的解决方案,建议采用高性能防淤堵滤布及可降解材料芯板可在一定程度上减缓消除以上问题。  相似文献   

2.
天然气管道螺栓螺母保护帽设计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勇刚  李波 《科技信息》2010,(16):I0387-I0387
在选材方面对塑料和橡胶的性能分别做了对比,根据对比结果确定了选用以丁晴橡胶为主体的橡胶材料制作天然气管道螺栓螺母保护帽,并分析了它的选色和形状及使用效果。此外,分析了其使用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
塑料是一种高分子合成材料,从60年代实现大规模生产以来,塑料已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农业、国防以及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1991年,全世界塑料产量达9925.6万吨,我国为220.0万吨.塑料的大量使用,尤其是农用薄膜及食品包装袋、饮料瓶和医用注射器等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在为人类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却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据报道,连续两年使用农膜,就会使每亩地的农膜残留量增加6.9公斤,若连续五年使用,则每亩地的残留量增加 23公斤.这些残留农膜严重破坏了土壤结构,影响着作物的正常生长.有鉴于此,许多国家从70年代开始.研制可降解塑料.并逐步予以推广.一些发达国家更是通过法规限制非降解塑料的使用.我国自80年代初开始研制可降解塑料,现已取得很大的进展.一、生物降解塑料  相似文献   

4.
新型建材塑料的特性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塑料的特性,论述了塑料管、塑料门窗、塑料地板、塑料墙纸、塑料住房、塑料屋顶、工程塑料等方面的应用前景,并给建筑行业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随着塑料在我国工农业及日常生活中的普遍应用,废残塑料对环境和农田的污染及所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严重,据浙江农业大学1990年11月对城郊菜地的专门调查,在耕层土壤中每亩含有10cm~2以上的塑料膜残片4.5万片,重量超过55kg。这些塑料残片在菜地中切断了土壤水分上行的毛细组织、破坏了土壤的团粒结构与水分平衡、阻囿了植物根系的发展,严重影响作物正常生长。至于废弃包装、用具等塑料残骸对环境的污染、民间自行焚烧垃圾时塑料化害有害气体对大气的污染就更为有目共睹。因此,分解塑料特别是生物降解塑料的研制和应用已迫在眉捷。本文可供各地开展此项工作时参考。  相似文献   

6.
塑料作为一种新材料刚问世时,人们很少能听到对它的非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与这种新材料伴随而来的是塑料废旧物品不易腐烂,也难以燃烧。而在燃烧时,又会产生有毒气体,污染环境。再加上目前能源紧缺,生产塑料又需耗用大量石油及其化工产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废弃塑料造成的白色污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小于5 mm的塑料微粒(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广泛分布,其表面附着生物,既包括对海洋生物甚至人体有害的潜在致病菌,又存在能够减少其污染的塑料分解菌.微塑料因其难降解的特性,可以在水环境中持久存在,其表面附着的微生物也能够长期稳定地生存.此外,微塑料可能通过食物链传递给更高营养级的生物,会被误食而影响到鱼类生长.本文综述了微塑料在海洋环境中的分布,微塑料表面含有或附着的有害物质对生物体的可能影响.探讨了微塑料表面附着的致病微生物及塑料分解微生物的生态效应,以及微塑料通过食物链向高营养级传递的可能性.对微塑料分布和表面附着生物可能引起的生态风险进行了分析.还指出了在塑料垃圾和微塑料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方面需要有更多的研究,以全面认识海洋微塑料及其附着物的生态效应,为海洋塑料污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生物可降解塑料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蕾 《科技信息》2012,(8):405-405
目前,塑料已成为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必不可少的合成材料。随着塑料产量的不断增长,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研究废旧塑料回收利用技术的同时,可降解塑料作为最可能解决塑料废弃物问题的途径而成为了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在最近几年中,有关可降解塑料的新成果不断涌现,使这方面的研究获得了快速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覃慧敏 《广东科技》2009,(22):46-48
本文从塑料齿轮模具的设计、塑料齿轮模具的加工、塑料齿轮成型条件的管理及塑料齿轮的测量技术四个方面,浅述了制造高精度塑料齿轮模具的要点.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回收处理废塑料的意义,介绍了可降解塑料及其降解机理、优缺点和推广应用情况,论述了可降解塑料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建筑冷热水塑料管的发展现状及建筑给水塑料管产品特点,提出了对建筑冷热水塑料管使用的基本要求,通过对建筑冷热水塑料管的比较,明确了冷热水塑料管的连接方式,指出了我国建筑冷热水塑料管的工程应用特点,展现了冷热水塑料管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2.
阐述钢制头盔冷挤压成型的塑性变形和钢制椭圆薄板冷挤压塑性成型过程的塑性流线,并由此建立滑移线分布,用滑移线计算钢制头盔的挤压力。最后给出应用算例。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不同种类岩石在点载荷作用下塑性特征,通过室内实验测定了花岗岩、细砂岩、黄砂岩、玄武岩、粉砂岩、红砖在点载荷作用下位移-载荷曲线,得到了6种类岩石力学特性和塑性特征。粉砂岩、红砖和玄武岩的强度接近;黄砂岩、花岗岩和细砂岩强度呈现线性增大,且与刚度变化趋势相一致。随着强度的增加,变形呈现先急剧增长后缓慢下落的特点。根据曲线规律对岩石进行分类和分级,黄砂岩、粉砂岩、玄武岩和红砖均属于脆塑性岩石;玄武岩为塑性岩石,细砂岩为脆性岩石。通过塑性系数对岩石进行分类,细砂岩为脆性岩石,级别为1级,塑性系数为1;玄武岩为塑性岩石,级别为6级,塑性系数为6~∞;花岗岩塑性黄砂岩塑性粉砂岩塑性红砖塑性。岩石越致密越均质,弹脆性越好;孔隙越多越离散,塑性变形越明显。  相似文献   

14.
通过塑性混凝土配合比与性能的试验研究得到的结果表明,采用最优砂率配制的塑性混凝土其变形性能好(大应变)并呈塑性破坏、弹性模量对砂率变化的敏感度小、用水量较小l塑性混凝土抗压强度与弹性模量随膨润土用量的增加而减小,引气剂的掺人有利于改善塑性混凝土的性能.选择合适的塑性混凝土配合比,将其用于土石坝防渗墙工程,无论是施工性能还是墙体性能均符合工程设计要求.  相似文献   

15.
混凝土弹塑性硬化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混凝土弹塑性硬化规则的描述指出目前诸多研究方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以经典塑性理论为基础,在应力空间上,将混凝土塑性硬化模型划分为弹全塑性断裂模型和弹塑性硬化断裂模型两种类型,分别在相应的基本假定条件下,给出了混凝土弹塑性硬化模型的一般表达式,从而进一步探索了弹塑性耦合问题。  相似文献   

16.
郑文莉 《科学技术与工程》2012,12(18):4541-4544
影响连续梁塑性变形及塑性承载力大小的因素很多,如截面形式、跨度、加载荷载方式、跨长比等,这些影响在确定塑性承载力时是不能忽视的。对比了在不同加载方式及跨长比时,连续梁的极限承载力和变形能力。结果显示,等跨单边加载与双跨加载时两者极限荷载相等,但单跨加载,达极限荷载时挠度大于两跨加载。连续梁跨度相差较大时,其极限承载力降低,对承载不利。且达极限承载力时,塑性变形能力也加大。  相似文献   

17.
将材料本构关系简化成拉压屈服极限不同的理想弹塑性模型,推导了矩形横截面梁在完全弹性状态、单侧塑性状态及双侧塑性状态下依赖于压拉屈服极限比的几何中轴的曲率方程.并将其应用于悬臂梁的变形及各阶段极限荷载的分析,最后利用所得的解研究了材料压拉强度差效应对矩形截面梁塑性极限弯矩的影响.结果表明,考虑材料压拉强度差效应时梁的塑性极限弯矩将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8.
瞬态与粘性效应下的材料成形能量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用率变形的塑性本构方程,计入材料的弹性变形历史,研究瞬态与粘性效应下材料成形的能量法.将理想刚塑性材料成形理论发展到率敏感的弹/粘塑性材料成形理论.  相似文献   

19.
采用Surfer软件分析的方法,研究棉花膜下滴灌和膜下软管二种灌溉方式下磷在土壤中的分布特点以及棉花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在土壤中下渗(0~30cm),膜下滴灌磷的浓度与膜下软管磷的浓度分别为25~30 mg/kg和22~26 mg/kg;膜下滴灌条件下磷在土壤中侧渗范围为0~10cm,磷的浓度为9~25mg/kg;膜下软管条件下磷在土壤中侧渗范围为0~20cm,磷的浓度为12~26mg/kg;棉花膜下滴灌平均单产(籽棉)比棉花膜下软管灌平均单产(籽棉)多127.5kg/666.7m2。膜下滴灌磷在土壤中分布集中,浓度相对较高,分布均匀,利于棉花根系的吸收,提高了磷的利用率;而膜下软管灌磷在土壤中分布分散,浓度较低,均匀性差,磷利用率较低。因此,棉花膜下滴灌磷的效果比棉花膜下软管磷的效果好,同时膜下滴灌磷通过随水施入土壤中可以满足棉花整个生育期需要。  相似文献   

20.
基于Drucker公设,利用塑性体应变增量、等效塑性应变增量等塑性指标,假定金属材料的塑性体应变增量为零,设材料屈服时的dε^p与应力状态无关,通过严密的数学导出双剪准则,并在数学上解释双剪准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