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管道内瓦斯爆炸引起沉积煤粉尘二次爆炸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系统研究可燃气体、可燃粉尘的爆炸特性,研制了一套由水平燃烧爆炸管道、配气系统、点火系统和爆炸压力测试系统组成的水平管道式气体-粉尘爆炸实验系统.利用该系统进行了瓦斯爆炸引起沉积煤粉尘二次爆炸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二次爆炸的爆炸压力随煤粉尘浓度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规律,最大爆炸压力出现在煤粉尘浓度为200g/m3附近;随着煤粉尘粒径的增大,二次爆炸的爆炸压力则是线性递减的,该研究结果对煤矿安全生产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粉尘爆炸破坏力大,容易产生二次爆炸
  记者:8月的昆山事故把粉尘又一次推向风口浪尖。粉尘为什么会爆炸?小小粉尘为何威力如此巨大?
  佘宏彦:粉尘爆炸指悬浮在空气中可燃粉尘,在爆炸极限范围内,遇到热源(明火或温度),火焰瞬间传播于整个混合粉尘空间,化学反应速度极快,同时释放大量的热,形成很高的温度和很大的压力,系统的能量转化为机械功以及光和热的辐射,具有很强的破坏力。由初始点火源引起一次爆炸,第一次爆炸气浪把沉积在设备或地面上的粉尘吹扬起来,在第一次爆炸的余火引燃下引起第二次爆炸,随着爆炸引起极大的震动,沉积在不同部位的粉尘扬起,形成多个粉尘云,从而产生连环爆炸。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可燃粉尘爆炸发生的条件,探讨了爆炸机理、爆炸参数、影响爆炸的因素及防爆措施,揭示了粉尘爆炸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4.
为了系统地认识火炸药粉尘和工业粉尘爆炸特性的区别,选用TNT和RDX两种火炸药粉尘以及玉米淀粉和煤粉两种工业粉尘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最小点火能量测试装置和20L球粉尘爆炸装置对上述四种粉尘的点火能量、爆炸压力、爆炸指数、爆炸下限浓度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四种粉尘的最小点火能量均随着浓度的增大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现象,与玉米淀粉和煤粉这两种工业粉尘相比,TNT和RDX这两种火炸药粉尘的最小点火能量更小,对电火花刺激更敏感,更容易点火;TNT和RDX爆炸压力和爆炸指数均随着粉尘浓度的增大而不断增大,而玉米淀粉和煤粉的爆炸压力和爆炸指数随着粉尘浓度的增大先增大后减小,TNT和RDX这两种炸药粉尘的爆炸压力和爆炸指数更高,爆炸破坏程度也更大;这四种粉尘的爆炸下限浓度为RDX玉米淀粉煤粉TNT,未表现出相应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中国油页岩粉尘爆炸特性,利用标准测试装置对国内4个主要矿区的油页岩样品进行了粉尘着火敏感度及爆炸猛度实验研究,并和煤粉尘的爆炸特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粉尘层最低着火温度为240~280℃,粉尘云最低着火温度为440~560℃,与烟煤热引燃敏感性近似;油页岩粉尘云最小点火能为0.2~16 J,分布范围较宽,其大小与样品挥发分含量负相关;粉尘爆炸下限为200~225 g/m3,高于烟煤;爆炸猛度在300~2 500 g/m3质量浓度范围内表现先增后减的趋势,最大值为烟煤的2/3.研究结果对了解中国油页岩粉尘爆炸危险性、选择工艺防爆方法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含能材料粉尘爆炸下限浓度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Hartman装置三基药、双铅、双芳213、黑火药、1号硝化棉、2号硝化棉、8号吸收药、B炸药、RDX、TNT、PETN和HMX等12种火炸药了爆炸浓度下限的测量。讨论了粉尘去爆炸下限的几个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7.
粉尘爆炸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全面论述了粉尘爆炸的发展现状,并分别从可燃粉尘爆炸机理、粉尘爆炸特性参数、爆炸模型和防爆措施等四个方面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指出了研究粉尘爆炸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用Hartman装置对三基药、双铅、双芳213、黑火药、1号硝化棉、2号硝化棉、8号吸收药、B炸药、RDX、TNT、PETN和HMX等12种火炸药进行了爆炸浓度下限的测量.讨论了粉尘云爆炸下限的几个影响因素.粉尘粒度减小,粉尘云爆炸下限浓度降低,吹粉压力对下限浓度的影响则存在一个对应的最佳值.  相似文献   

9.
密闭容器中粉尘爆炸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大量实验及文献数据的分析和探讨,总结出密闭容器中粉尘爆炸发展的诸多影响因素,主要包括粉尘浓度、初始压力、氧含量、容器形态以及湍流度等,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10.
基于人机工程原理,从人、机、环境、管理四类因素着手,分析涉及粉尘爆炸场所危害程度的影响因子,得出12个二级影响因子和44个三级影响因素,建立了粉尘爆炸场所风险的层次;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评价的粉尘爆炸风险因子评价模型,并对其权重进行分析,得出企业发生粉尘爆炸的风险的主次因素,着重分析了防爆措施和检测系统因素对评价模型中权重的影响,进一步验证采取正确的防爆措施和技术防范,可降低或减缓粉尘爆炸风险等级,减少粉尘爆炸事故。  相似文献   

11.
粉尘爆炸基本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爆炸的现象给出了粉尘爆炸的定义,阐述了可燃粉尘的爆炸条件、爆炸机理、影响因素及爆炸特点,并根据爆炸的三要素点火源、可燃物和氧组成的“危险三角”原理,给出预防粉尘爆炸的几个措施。  相似文献   

12.
铝粉粉尘云和戊烷云雾燃烧诱导爆炸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在实验室内研究常见的粉尘、气云工业爆炸灾害。方法 建立相应的实验研究系统,分别以铝粉、戊烷为例,对弱点火条件下可燃粉尘、气云燃烧、爆炸和爆轰进行分析。结果在实验室内再现了粉尘、气云燃烧、爆炸、爆轰过程,并测得了该过程中的压力和火焰信号。结论 弱点火条件下粉尘、气云爆炸过程可分为激波诱导段、激波形成段、激波增强段和爆轰段。  相似文献   

13.
指出粉尘的静电积累和放电是粉尘爆炸的主要起因:简述形成粉尘爆炸的条件及防止粉尘爆炸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5种市售粮食的粉尘爆炸,并利用录相对它们的点火过程进行了初步定量分析,得到点火持续时间和点火初期火焰扩展速度;观察到过100目筛的粮食细粉尘悬浮在空中时,在合适的条件下,遇火柴头大小的能源,极易引起快速燃烧,导致粉尘爆炸。  相似文献   

15.
粮食粉尘是一种非导电性可燃粉尘,与空气中的氧起发热反应而燃烧,在一定条件下可引发粉尘爆炸,影响生产,危及财产和人身安全,为避免和减少粉尘爆炸事故,粉尘区的生产管理是最为重要的,而各系统设计的合理性则是避免事故的首要条件,其中电气设备又是引发事故的最直接的条件,电气设计中的自动控制、建筑照明、防雷与接地以及电气设备、线缆等的合理设计,可避免和减少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碳素材料的粉尘爆炸危险性,依据3种标准研究了6种碳素材料的可爆性.根据VDI 2263-1—1990低碳土状石墨、色素炭黑和导电炭黑为可爆粉尘,低碳鳞片石墨、高碳鳞片石墨、高碳土状石墨为不可爆粉尘.根据ASTM E 1226和GB/T 16425—2018,6种试样均为可爆粉尘.进一步测试了各样品的着火敏感特性:依据现有测试标准,6种粉样的粉尘云均未着火,但导电炭黑和色素炭黑的粉尘层在450℃时发生了着火;利用TG-DSC方法发现高碳鳞片石墨、高碳土状石墨和导电炭黑在空气氛围中发生了氧化放热反应,起始温度分别为770,680,500℃.石墨和炭黑的可爆性取决于点火能量,超过10 kJ时均会爆炸;石墨和炭黑粉尘的着火敏感性很低,仍具有一定的着火危险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惰性气体对奥克托今(HMX)粉尘云爆炸特性的影响,采用改进20L球爆炸测试装置,分别对浓度为300 g/m3HMX粉尘云在空气中以及N2、CO2氛围中的最大爆炸压力及最大压力上升速率进行测定。通过定量分析惰性气体N2、CO2对HMX粉尘云爆炸特性的影响规律,探讨其抑爆机理。结果表明:HMX粉尘云在N2和CO2氛围中的最大爆炸压力较空气中分别下降了42.74%、59.86%,最大压力上升速率分别下降了48.06%、59.99%。说明N2和CO2对HMX粉尘云爆炸特性参数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CO2的抑爆效果优于N2。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粉尘爆炸灾害事故的上升趋势,分析了粉尘本身及环境条件对粉尘爆炸的条件、特点、过程、危害的影响,重点归纳、总结了粉尘爆炸的预防和防护技术。  相似文献   

19.
粉尘爆炸是指悬浮于空气中的可燃粉尘触及明火或电火花等火源时发生的爆炸现象,它是由粉尘粒子表面与氧发生反应所引起的,是某种凝固的可燃物与周围存在着氧化剂这一不均匀状态中进行的反应.本文通过对粉尘爆炸的特点以及近年来国内外粉尘爆炸案例的分析,对粉尘爆炸的预防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安全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20.
选取石药集团中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7-氨基头孢烷酸(7-ACA)粉体为研究对象,利用20L球形爆炸测试系统进行粉尘爆炸特性实验研究。首先测定7-ACA粉体样本的粒度分布及湿度;用20L球形爆炸装置实验测得7-ACA粉尘在2kJ的点火能量下的爆炸下限质量浓度为18.5g/m3,且粉尘爆炸下限随点火能量的增大呈现降低趋势;粉尘的最大爆炸压力及最大压力上升速率随着粉尘浓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再下降的规律,在775g/m3附近达到最大值,并随点火能量的增大而增大。研究结果为中润公司及类似企业7-ACA生产车间的安全管理及防爆工程设计提供了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