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戏剧翻译对戏剧的传播有重要的作用。表演是戏剧创作的目的,为实现戏剧的顺利传播,戏剧翻译中应注意可表演性。译者在翻译戏剧文本时,应综合考虑目的语观众的期待,目的语文化的归化作用以及舞台效果等因素,以实现译文的可表演性。  相似文献   

2.
戏剧翻译不论从广度上还是深度上,受到的关注与研究远远落后于其他文学翻译研究,主要原因是戏剧可以被视为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同时它的本质又决定了戏剧是为了舞台表演并且由观众欣赏的表演艺术。将傅雷的"神似"学说引入舞台戏剧翻译,以戏剧的表演性为出发点,探讨了在舞台戏剧翻译过程中,以"神似"学说为指导和评价标准,再现戏剧语言特点的翻译策略与技巧。  相似文献   

3.
戏剧翻译作为翻译研究中一项饱富特色且意义重大的一块领域,长期以来不乏众多翻译研究者的孜孜探索。戏剧翻译是文本的艺术化过程还是艺术的文本化过程一直是众研究者争论不下的焦点问题。本文通过对苏珊·巴斯内特等人戏剧翻译理论的梳理,重点提出“可表演性”和“可接受度”两个戏剧翻译不可回避的探索原则,将戏剧翻译的艺术和文学考量结合起来,以期为此领域的理论研究提供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4.
在戏剧翻译研究中,戏剧翻译的标准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所在。研究者大多各执一端,对戏剧翻译实践的评价往往有失偏颇。以近年兴起的"译者行为批评理论"为戏剧翻译研究新视角,考察洪深翻译的剧作《少奶奶的扇子》(原作为王尔德剧作Lady Windermere’s Fan),并以剧中最重要的戏剧符号"扇子"为例分析洪深统一于"求真—务实"连续统中的翻译行为,可得出"求真为本,务实为上"的戏剧翻译标准,为戏剧翻译实践和批评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5.
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是一个重要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应满足译语文化的需要。把读者的接受性作为翻译的重要标准。该理论为文化信息的处理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视角。本文以该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在影视翻译中文化信息的处理问题。  相似文献   

6.
不同文体的翻译应该有自己的特殊标准。戏剧翻译与其它类型的翻译相比有其特殊难度。苏珊.巴斯奈特一直关注戏剧翻译的问题。本文将主要结合她在《依旧身陷迷宫》和《走出迷宫的道路》中所持有的观点,围绕戏剧的特殊文体本质,探讨戏剧翻译的特殊标准。  相似文献   

7.
郝丹萍 《科技信息》2011,(16):I0147-I0147
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是翻译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她的"文化翻译观"对翻译研究意义重大。她认为语言不是翻译的操作形式,文化信息才是翻译操作的对象和单位。这种翻译观点重视文化的交流和传递而不是字词的死板对应,因此对诗歌翻译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旨在神韵和境界的再现。  相似文献   

8.
本文通过分析动态表演性原则在英若诚先生所译的《芭芭拉少校》中习语、活句、文化转换、称谓等方面的应用来论证这一原则在戏剧翻译中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邹雪娇 《科技信息》2012,(30):213-214
广告翻译是一种以交际为目的的翻译实践活动。通过文化的解码与重组将原文本在另一种文化中进行转换以实现原文与译文的功能对等。广告、商标翻译的这种特性体现了文化翻译观的理论特色。试以巴斯奈特文化翻译观为基础通过对中英经典广告及商标译文的分析论证此种翻译思想对广告、商标翻译实践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张云 《科技信息》2011,(24):139-140
本文回顾了巴斯奈特的文化翻译观与奈达的读者反应论,通过比较研究《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文化因素的传译所遵循的两种不同的翻译原则,旨在说明两种不同的翻译观前者更符合翻译标准,顺应时代发展和世界文化融合的潮流,是对后者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更有生命力。  相似文献   

11.
安德勒.列费维尔和苏珊.巴斯奈特将翻译纳入文化构建的大视野下研究,他们认为在翻译中译者与原作者及译入语读者之间存在共谋。共谋的翻译主体包含译者中心主体和作者及读者两个边缘主体,三者谋而契合,三位一体。且中心主体和边缘主体就客体诸因素谋求翻译的最佳契合点并主导翻译。  相似文献   

12.
汪家羽 《科技信息》2012,(22):187+191-187,191
德国功能主义目的论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反映了翻译理论的全面转向,即由原先占主导地位的语言学以及侧重形式的翻译理论转向更加注重功能和社会文化因素的翻译观。把翻译定义为一种有目的的行为,是对传统"等值"观的一个重大突破和重要补充,并为翻译理论研究开辟了一个新视角。目的论当今在许多领域仍然具有难以替代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在对法律发现的理解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从法的起源角度,二是从法的适用的角度。目前,学界则更多是从司法视角去透视法律发现理论,立法立场的法律发现观鲜有提及。为此,以历史法学为切入点详细剖析立法立场的法律发现观的产生背景、观点及其影响,进而期待对该理论有个"全景式"理解。  相似文献   

14.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诗英译理论。该理论中的"创"字彰显了许的"创译"观。他运用"三化"法,巧用创造性翻译,凸显译者主体性,让读者"乐之",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接受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5.
很多电影片名的翻译都被视作是对"忠实"原则的颠覆。从操纵学派的"三要素"理论来看,在片名翻译中,译者被套上了三重枷锁,片名翻译出现创造性叛逆有一定的必然性。文章论述了诗学观、意识形态和赞助人三要素对片名翻译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国家问题是马克思和葛兰西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其中,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建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国家观;市民社会理论贯穿葛兰西国家观研究始终,故称其国家观为"市民社会"国家观。葛兰西"市民社会"国家观是对马克思的继承和发展,但二者又有所不同,区别在于国家的概念、国家的职能、国家的权力、国家的消亡等方面。葛兰西从市民社会的角度探讨国家问题,为全面认识和发展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提供了重要借鉴和有益参考,但受其理论缺陷的限制,未能从根本上超越马克思的国家观。  相似文献   

17.
在文献收集和田野调查基础上,结合仪式戏剧的理论回顾,通过简要描述纳西族超度什罗仪式的过程,对该仪式中所蕴含的戏剧因素进行解读,即表演性与虚拟性、神圣性与象征性、群体性与参与性、程序性与情感性。从仪式戏剧的角度认识传统纳西族超度什罗仪式的文化内涵,对研究纳西族文化以及纳西文化传承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当前近代文学研究中的“早秋精神”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对向第十五届中国近代文学学会提交的代表性论文进行了分析,指出当前的近代文学研究已经进入到了反思和重视自我定位的阶段,也即具有了"早秋精神"。在此基础上,对反思和自我定位中所涉及的"立场"、"近代性"、"五四标准"、"现代性研究的缺失"、"本位观"、"阐释系统"等提出了浅见,并以小说观念研究为例探讨了近代文学理论研究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庄子与荀子的"天人观"既有一定的相通性,又有各自十分迥异的特色。庄子与荀子的"天人观"都突出了"天"的客观性,不同的是庄子最终走向"天人合一",而荀子走向"天人之分"。比较庄子与荀子的"天人观",可以看出庄子道家立场和荀子儒家立场的不同,"天人观"的差异反映出庄子与荀子思维方式的根本差异。  相似文献   

20.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国古诗英译理论。该理论充分彰显了许的"求美"观。许在古诗英译中追求意美、音美和形美,这是为了能让读者"乐之",能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目的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