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2年2月,《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辑部收到喜讯,接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2011年编委会信函通知,《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再次入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揽》2011年版(即第六版)之电子技术、通信技术类的核心期刊,这是本刊自2008年来连续两次进入全国核心期刊行列。该书  相似文献   

2.
中国电子学会将于2011年11月4—6日在杭州召开第十八届信息论学术年会。会议征文内容:信息论(国内外信息论研究动态及新概念、新理论;信源编码理论与技术;信道编码理论与技术;量子信息论和量子信号处理;其他有关信息理论与技术);网络编码(网络编码理论和算法;多用户信息论;网络编码应用;安全网络编码;其他与网络编码相关的图论、纠错理论等内容);多媒体技术与应用(多媒体信息处理;多媒体信息系统;语音与图像处理及编码;图  相似文献   

3.
2008年12月20日是本刊《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原《重庆邮电学院学报》)创刊20周年的大喜日子。20年来,在各界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国内外院士、教授、专家、科技工作者的无私帮助下,在历届编委和出版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学报从一本默默无闻的内部期刊发展成为在电子、通信、自动控制、计算机理论及技术领域有较大影响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在中国文献领域占有重要的学术地位,为推动我国邮电通信事业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为加强各高校通信类院系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促进通信领域内的学术交流,由中国通信学会和《通信学报》编辑部主办的“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拟于2009年9月在广西大学召开。同时,为了促进中国网络编码研究的迅速发展.在2011年中国举行的NetCod国际会议上展示中国的实力.今年的“全国第二届网络编码学术研讨会学术研讨会”将与“2009年中国高校通信类院系学术研讨会”合并举行。  相似文献   

5.
李洪达 《科技信息》2011,(8):I0241-I0242
传统的通信网络节点只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存储和转发,扮演着转发器的角色,但是根据网络信息流中的最大流最小割理论,没有理由仅让网络节点的功能局限于存储和转发。网络节点可以对多条输入链路上收到的数据信息进行一定的线性或非线性处理,然后再发送出去,在接收节点,通过相应的译码运算恢复出信源所发的信息。网络编码正是基于这种思想产生的。文中首先讲述了网络编码的基本原理,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目前网络编码在通信网络中的主要应用。在对网络编码有了初步认识的基础上,对于网络编码体现出的优缺点做了总结,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6.
2008年7月1日,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编委会在校办会议室召开了由《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名为《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首届编委会会议。校长、编委会主任陈流汀教授,编委成员和全体编辑人员等20余人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副校长、学报主编李银国教授主持。  相似文献   

7.
2012年3月29日下午,在重庆邮电大学逸夫楼203会议室召开了学报(自然科学版)第2届编委会成立大会暨第1次工作会议,会议由学报第2届编委会主任、重庆邮电大学校长李银国教授主  相似文献   

8.
网络编码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编码是近年来网络通信领域研究的重要热点,其在提高网络数据吞吐量及数据传输可靠性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受到网络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文中从网络编码的研究进展及网络编码的分类方面论述网络编码的概念、理论和方法,结合对网络编码研究进展的分析,详细分析了网络编码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以及解决网络编码问题可能采取的方法,以此取得对网络编码研究的一些有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ISSN1673-825X;CN50-1181/N;CODEN码:CYDXA4)1988年创刊,双月刊,是国内外公开发行的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的专业性学术期刊。它继承了原《重庆邮电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ISSN1004-5694:CN50-1050/TN)。主要刊登通信与信息系统、信号与信息处理、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  相似文献   

10.
信号不同步是物理层网络编码研究中的热点,为了提高系统的信道容量和鲁棒性,针对异步通信条件下误码率高的难题,提出一种物理层网络编码与卷积信道编码相融合的无线通信方案.首先将置信传播算法引入到中继节点编码中,然后将信道译码和物理层网络编码联合起来,减少异步通信带来的不利影响,最后采用仿真实验测试其有效性和优越性.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其它编码方案,物理层网络编码与卷积信道编码方案不仅降低了数据传输的误码率,提高了系统通信的可靠性和信息传输速率,而且增强了系统对相位偏移和符号偏移的鲁棒性,具有更高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网络编码(NC)理论已经日渐成熟,从最开始的实现网络最大流到近来的各种应用,网络编码作为新兴技术被广泛研究.对基于密码学、信息论、博弈论的网络编码理论进行了分类讨论,随后对安全网络编码技术及其应用作了概括性的描述,提出了开放性的问题,对安全网络编码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对基于网络编码的无线传感器网络防窃听技术,该文采用线性网络编码技术,建立了多条不相交多路径,通过源节点和中间节点对原始数据包和接收到的数据包进行编码,窃听节点只有在接收到处于不同链路上的足够数据包数才能够成功解码获得有价值的数据。通过理论分析研究了节点通信能力和网络覆盖率的关系。结果表明:窃听者通常只有大幅增加单个节点通信半径,或者采用多节点协同窃听方式,才能提高成功窃听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将物理层网络编码运用于协作通信,可有效地提高系统的频谱利用率和增加网络容量,高阶数字调制方式是提高通信系统传输速率的有效方式之一.结合协作网络编码与数字调制技术,分析了协作网络编码中不同数字调制方式对系统误码率和吞吐量等性能指标的影响,并进一步给出了一种基于此方案的系统功率分配策略.计算机模拟分析表明,协作网络编码可使...  相似文献   

14.
以数据为中心的网络交互模式和拓扑结构动态变化的移动互联网使传统的匿名通信面临新的挑战,网络编码的提出为改变这一现状提供了新的思路.在研究传统匿名通信方法的基础上,首先对基于网络编码匿名通信的原理和特点进行了总结,其次对匿名路由协议的设计、全局编码向量的隐藏等层面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最后给出了网络编码混淆方法的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15.
2017年4月7日上午,《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三届编委会第一次会议在逸夫楼203会议室召开,副校长陈前斌教授主持会议. 会上,陈前斌教授宣读了《重庆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三届编委名单.李乐民院士、刘韵洁院士、邬贺铨院士任编委会顾问,校长李林教授任编委会主任,陈前斌教授任主编,60余位专家学者担任编委.  相似文献   

16.
网络编码构造是实施网络编码数据传输的首要工作,也是网络编码理论和应用的研究基础.本文简述了线性网络编码的工作原理,分析了确定性网络编码构造算法的工作过程,对确定性网络编码的构造进行建模和仿真设计.针对一个仿真实例,给出了算法的仿真实现过程,得出了仿真结果,仿真结果表明了仿真设计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韩晓冬  高飞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18,38(11):1182-1187,1204
传统的网络路由并不能达到多播网络中"最大流-最小割"定义的Shannon容量限,而网络编码很好地解决了上述问题,在增大吞吐量的同时还可以均衡网络负载,提高带宽利用率.但是当网络中存在恶意攻击时会引入错误数据包,在线性网络编码操作下会带来数据包的"错误扩散",不仅影响网络性能,还会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因此如何在优化网络传输性能的同时提高通信网络的安全性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采用基于同态校验的线性网络纠错编码机制进行差错控制,拟解决多播网络中的污染攻击问题,对安全性能以及传输性能进行了分析.仿真结果表明基于同态校验的网络纠错编码能够在不破坏数据包编码规则的前提下及时地进行错误的检测和纠正,得到较好的差错控制性能,能够对抗网络中恶意节点引起的污染攻击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结合图论及有限域运算的相关知识,详细阐述了网络编码技术的编解码原理、优点及其应用领域.针对分布式内容分发系统,讨论比较了分别采用不编码、纠删码和网络编码三种方式对数据进行处理的优缺点,并且从理论分析和仿真实验两方面验证了网络编码在内容分发领域的优越性能.最后,指明了未来网络编码在实际应用中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无线传感网络中一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即在社会网络中通过网络编码提高网络的通信性能;在Epidemic算法基础上提出社会网络路由算法并引入网络编码方式来传递消息。通过实验表明,应用网络编码传输方式的社会网络对无线传感器网络的影响,包括提高网络投递率,减少延迟,节省网络能量消耗,提高网络安全性,整体改善网络性能。  相似文献   

20.
针对现有机会网络编码中存在的编码机会依赖于不同数据流间的连接节点个数和编码效率等问题,结合机会通信和网络编码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路由解决方案.首先在传统无线路由算法中引入流内编码和流间编码的概念,并设计合理的网络编码策略和响应机制,以提高编码的机会和网络的吞吐量等性能.仿真实验显示,新的优化算法可显著提高网络的吞吐量和编码增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