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库切的两部重要长篇小说<迈克尔*K的生活和时代>与<耻>,突出地呈现了库切作品一个反复建构的模式:人物生存境况盘旋下降及人物不屈服的姿态.对人在困境中的精神底线的发现和揭示,显示了库切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2.
在《夏日》里,库切再次创造出新奇的写作形式——把自己放置到不同人物的视界之中,拼贴出一个影影绰绰的自己。某种程度上,这部作品像一部多声部的讲述,最终组合成库切关于自己的又一次剖析和认识——关于写作的目的和意义,关于时时拘谨的性情,关于个人身份的认可和不认可的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3.
何菲 《皖西学院学报》2009,25(6):104-106
南非作家J.M.库切系列作品中的人物内心都潜藏着某种无可奈何的孤独意识,它既是对南非特殊历史和现实背景下人的生存境遇及精神状态的客观写照,也是作家对南非荒诞现实的深刻体验和对人类孤独处境的人文关怀。在艺术上,库切的作品既有客观冷峻的现实主义风格,又有充满隐喻和象征的后现代主义特征,他似乎是走在传统和现代的立交桥上。  相似文献   

4.
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主库切是南非当代著名作家,他被评论界认为是当代南非最重要的作家之一。1999年,他的小说《耻》为他赢得了标志小说创作成就的英国布克奖。库切作为南非"后殖民"文学作家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一个具有双重文化品格的作家,南非的本土文化和欧美文化都在他身上留下了烙印,这种独特的文化品格使其小说《耻》表现了与以往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  相似文献   

5.
库切早期作品《等待野蛮人》表面上不指涉任何具体时间国度,像是后现代式的寓言,容易让人迷失在无边的语言游戏中,但它却实实在在地凸显了库切独特的道德关怀。通过分析《等待野蛮人》中主人公行政长官如何对待他者和自我的存在,可以感受库切的道德关怀,也许库切试图发出这样的呼唤:在不影响自己基本存在的前提下,宁可牺牲自己的舒适,也要尽力服务他者。  相似文献   

6.
蔺素云 《科技信息》2012,(6):187-187
两次布克奖,一次诺贝尔文学奖,这早已使库切成为世界文坛上响当当的名字。但他一贯干脆冷峻的思想却深埋于名誉的光环所无法抵达之处。在这部提名2005年布克奖的新作《慢人》中,库切秉承了他一贯的语言风格,却在文体上收缩了故事情节的成分,加大了哲学思考的比重。作者采用独特大胆的写作手法,把现实主义小说和元小说这两种完全不同的创作模式结合起来,并让作者参与到所创作人物的生活中去,剖析并反思作家的创作过程及“现实主义性”。作品消解了不同流派小说之间的界线,并解构了作者的叙事权威。  相似文献   

7.
杜海霞 《科技信息》2010,(34):40-40,43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南非作家库切的作品《耻》通过描述各色人种之间的种种问题和矛盾,提出了对生活在黑人世界的白人文化身份的探究。本论文尝试运用生态女性批评和后殖民的相关理论,揭示出露西作为书中唯一的白人女性如何经历了压迫,反抗和与大自然的亲近中建立自己的身份,从而体现库切的人文主义关怀。  相似文献   

8.
张勇 《潍坊学院学报》2006,6(5):111-114
作为2003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库切在他的作品中表现出对于自我身份的一种困惑,他试图摆脱与南非殖民体系相联系的一切特征,体现在文本的操作上,他把性别叙事作为实现这种企图的重要手段。本文试图从身体言说与性之颠覆、父的缺位与阉割情结、性别叙事的弱势化三个方面出发,试析库切的文体叙事策略,认为库切通过颠覆男性权威,一方面实现了自己与南非殖民身份的象征性脱离,另一方面对南非殖民历史和帝国权威进行了强有力的批判。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库切小说《耻》和《慢人》中的老年人形象为例,详细探析在库切小说中所揭示的在现代性语境下老年人的身份困境问题。并根据后殖民理论,指出在现代性语境下所有形式的身份困境问题都可归结为人的主体性问题,即主体与他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其反映到小说中个体老年人形象上,就是老年人在新型的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以及邻里结构中无法实现自我身份认同,从而产生主体性困境,即身份困境。而对于库切作品中的老年形象探究,也必然进一步揭示出作者对于当下现代性语境下所有社会中个体的主体性关系的深切关怀。  相似文献   

10.
用列维纳斯他者伦理学的理论研究库切的寓言式创作,需要超越单纯的寓言式文本解读。因为寓言是对现实社会生活的直接观照,而库切并不把作品局限于封闭的系统内部,他更注重开放性、创新性而非社会性与时效性,他要给读者提供多元化的选择空间,他更多的是关注人们的生存状况。从这个角度理解,库切的作品更倾向于单纯意义上的文学创作。  相似文献   

11.
本文运用后殖民理论对当代南非著名作家库切在1999年发表的并同时获得布克奖的小说《耻》和2005年才出版的并在当年就获得布克奖提名的小说《慢人》进行研究,指出在《耻》中体现了作者对于在后殖民国家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的初步理想,而在《慢人》中则进一步体现了作者在后殖民国家中构建一个和谐社会理想的最终实现。因而从《耻》到《慢人》的创作过程实际上体现了作者在自我心灵上的一次和谐之旅。  相似文献   

12.
库切是当代世界文坛上一位对文学创作有着独到感悟和见解的小说家。在其最具争议的《等待野蛮人》中,他寓言般的写作方式不是直接诉诸说教,使得读者可以将其放在不同的语境下加以解读。结合叙事学理论,探讨叙事视角,叙事聚焦,叙事语气如何推动对此小说主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库切作为“后殖民主义”的代表作家,其文学作品无论在表现内容还是在叙事技巧上大都有别于传统文学。其小说《耻》重视心理描写和意识流动,运用了象征性描写,文体新颖但主题晦涩,表现了与以往写实主义文学作品截然不同的创作风格,即运用象征主义与意识流创作手法来揭露殖民主义的罪恶,使形式和内容在这部小说中得到了完美结合,因而受到了世界文坛的瞩目。  相似文献   

14.
以后殖民主义为理论视角,通过细读库切小说《耻》中反复出现的歌剧、狗、噩梦和枪等意象,分析文本中所蕴含的丰富寓意和政治话语。歌剧《拜伦在意大利》其实是卢里自身生活的写照;在象征已逝殖民者权威的流浪狗身上,卢里父女以不同的方式寻找到了自我身份的认同;血淋淋的噩梦反映的不仅是身体的创伤,更是无力抵抗的受害者无法抹去的心理阴影;未鸣的枪则暗示了殖民者最后依靠的消逝。  相似文献   

15.
历史叙述是指历史学家按照如实叙述的原则,写作历史著作的过程。无论是秉笔直书的原则,还是对史料的选择与甄别,历史叙述都是一项历史学家主观参与的实践活动。历史叙述中存在着历史学家个人的情感,反映了历史学家对历史人物的赞扬与批判,蕴含了历史学家个人的价值判断原则。历史学家在历史叙述中的主观性与个人情感,将影响主体对史料的选择,甚至影响所述史实的正误。历史学家通过历史叙述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传递个人的主观情感,进而教育与引导读者的行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