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本文运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中关于人格结构"本我"、"超我"的理论,对小说《飘》中女主人公郝思嘉的行为和性格进行了具体、全面地分析,从而发现正是郝思嘉内心中"本我"和"超我"的激烈冲突导致了她复杂、矛盾的多重性格。但也是这种冲突使郝思嘉这个人物形象具有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性,不可分割性,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人类延续和发展的必需。本文通过对《我的安东尼亚》中主要人物与自然环境中的动植物和谐共处以及对女主人公安东尼亚的性格分析,揭示了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的生态女性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3.
《我承认我最怕天黑》通过对女主人公与三个男人在意识与现实两个层面性关系的描写,阐明了女性所遵循的现实原则。在以无过错为基本内容的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女性产生了性的迷茫,这既是女性现实生活性状态的一种真实写照,也反衬出当今文学创作中性的泛化描写过于夸张甚至虚妄。  相似文献   

4.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中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在劳伦斯的短篇小说《马贩子的女儿》中男女主人公身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本文试图用弗洛伊德人格理论解读《马贩子的女儿》中两性关系发展变化过程,并进一步分析该小说中的结局对男女主人公而言他们是否找到了真爱,是否获得了真正的幸福。  相似文献   

5.
《我承认我最怕天黑》通过对女主人公与三个男人在意识与现实两个层面性关系的描写,阐明了女性所遵循的现实原则.在以无过错为基本内容的现实原则的指导下,女性产生了性的迷茫,这既是女性现实生活性状态的一种真实写照,也反衬出当今文学创作中性的泛化描写过于夸张甚至虚妄.  相似文献   

6.
《麦克白》与《窦娥冤》中人物对谋杀的截然不同的态度反映了作者与主人公的两种常见的关系,即主人公控制作者与作者控制主人公。在前一种关系中,主人公是“自为之他”,其形象不可能被完成化,其性格特征是发展变化的;在后一种关系中,主人公是“为我之他”,其形象是完成化的,其性格特征稳定而单一。  相似文献   

7.
从分析《土生子》主人公别格的心理着手,揭示别格悲剧形成的原因。认为在别格身上体现出自我、本我与超我的冲突的心理刻画与描写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有异曲同工之妙。从人格结构理论这一新的角度诠释别格的内心冲突与矛盾及其成因,能更深入揭示小说主题。  相似文献   

8.
《海》中的双我现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爱尔兰当代著名小说家约翰·班维尔的代表作《海》自2005年问世以来好评如潮,广受评论界和读者的推崇。然而,绝大部分的评论(主要是书评)侧重于探讨他独特的写作风格,而对小说在自我再现中的突出特点“双我”很少涉及。小说主人公及叙述者在叙述过程中对于自我的表述经常出现一些相互矛盾或混淆现实与想象的地方,产生了大量的“双我”。现从心理分析的“双我”概念入手,通过分析小说主人公在自我再现过程中的双我表现及其成因来揭示班维尔小说的困惑主题。  相似文献   

9.
于连.索黑尔是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司汤达的长篇小说《红与黑》中的主人公,也是一个复杂的艺术典型。于连的性格中有多重矛盾对立的要素,比如反抗与妥协、自尊与自卑、雄心与野心、虚伪与正直。这种矛盾对立的多重性格正是于连的“理想我”与“现实我”冲突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美国著名浪漫主义作家纳撒尼尔.霍桑的短篇小说《年轻人古德曼·布朗》深刻地阐述了深奥的人生哲理——人性皆罪,可以自赎;更为精彩地是小说清晰地折射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其精神实质——本我、自我和超我在小说主人公古德曼人格思想中有着完美体现。本我、自我相互对抗,而超我最终酿造人生悲剧。  相似文献   

11.
元代杂剧《竹坞听琴》和明代传奇《玉簪记》二剧的女主人公郑彩鸾和陈妙常两者身上蕴涵着极其相似的内质:身为尼姑或道姑,皆为爱情冲破封建理学和宗教的双重禁忌,成为敢作敢为的新女性形象,这使得其它爱情戏中的大家闺秀难以望其项背。但由于二女的生存背景、处世方式不同,因而其心路历程、性格特征等方面又存在诸多差异。  相似文献   

12.
论文从比较文学的角度,对《红楼梦》中的女主角王熙凤和《飘》中的女主角斯佳丽的性格进行了比较研究。两位女主角所处历史背景相似,性格相似。二人都精明强干,治家有方;为聚敛钱财,不择手段;最后都落得个机关算尽,红颜薄命。  相似文献   

13.
无名妇与海丝特·白兰分别是美国小说家金斯敦和霍桑笔下的女主人公。两位女主人公生活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里 ,但都因离经叛道遭受宗族或者清教的迫害。本文通过比较和探讨她们故事的相似性、情义的崇高性和抗争的悲壮性等 ,力图对特定历史上受压迫和受摧残的女性进行新的审视和评价  相似文献   

14.
英国作家莫妮卡·阿里的处女作《砖巷》和美国作家艾丽斯·沃克的小说《紫颜色》都以明确的妇女解放思想,通过对女主人公相似经历的描写,在揭露男权社会对女性压制的同时,极力表现了女性的觉醒和对自由独立的追求.这两部作品在女主人公形象塑造上,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比较这两部作品,不仅有助于对作品的理解,而且能从中获得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围城》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名著,它集中而深刻地刻画了那个时代的女性形象,从而反映了深广的社会文化内容。作者在描写女性形象时全无雷同之嫌,每个人都有其鲜明的性格特点。然而,当要对书中女主人公作一个评价时,众多读者都给她们冠以"恶"的头衔,包括作者都带有鲜明的爱憎倾向。紧扣时代背景,对小说中鲍小姐、苏文纨、唐晓芙、孙柔嘉四位女性人格特质进行分析,抽象出她们强烈的婚姻自觉意识,并对她们"恶"的形象给以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6.
张爱玲的女性意识可以说是自然流露于小说文本之中.她通过塑造肢体残废和精神疾患两种类型的男性以及压抑焦虑、缄默无助的女性来达到男性的放逐与女性的迷失的文学目的.  相似文献   

17.
无名氏的三部爱情小说《北极风情画》、《塔里的女人》及《绿色的回声》,均以爱情的外衣罩着异质文化冲突的核心。而且,无论从男女主人公的精神气质还是从爱情故事的收场来看,三部作品都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体现了作家一贯的审美趣味和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18.
吴艳梅 《科技信息》2013,(25):269-269,319
布兰奇和斯特拉两姐妹是美国剧作家田纳西·威廉斯的代表作《欲望号街车》中两个重要的女主人公。本文主要分析了布兰奇和斯特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为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欲望号街车》。  相似文献   

19.
法国作家扬·盖菲雷克的<野蛮的婚礼>把西方当代的著名精神分析学理论引入文学创作中,对作品主人公的"无意识","俄底普斯恋母情结","梦"以及病态心理进行心理学分析,用艺术形象诠释了西方精神分析理论,也展示了一幕病态人格悲剧.  相似文献   

20.
论唐寅性格的女性化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唐寅在其作品中,尤其是在他的散曲中常常自比女性,并常常以弃妇的形象出现。这些作品很明显地标示出了他人格的女性化特点。这些作品中的夫弃之怨,实质上是作者被抛出政治轨道的政治悲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