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爱丽斯·沃克的<外婆的日用家当>展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黑人权力运动中黑人的迷茫伤痛、身份认同的危机和对待自己民族文化遗产的偏颇.由于自身性格的局限和缺少对黑人文化核心价值的深刻了解,迪伊的寻根之旅走上了一条南辕北辙的迷途,这一点通过她的外在服饰、随身物品和内在态度等几个方面得以充分揭示.小说表明了作者反对黑人权力运动中错误的黑人文化遗产价值观的立场.  相似文献   

2.
杜寅寅 《科技资讯》2007,(5):216-216
&lt;日用家当&gt;是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作家艾丽斯&#183;沃克(1944--)最优秀的短篇小说之一.作者通过对待家庭文化遗产“被子“的不同态度的描写,成功地塑造了三位性格迥异的女性形象.本文旨在对蒂的人物形象重新定位,从而发现蒂身上所特有的,代表当代美国黑人的文化遗产观和对抗压迫的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3.
美国著名女作家艾丽斯·沃克在小说《日常家当》中,通过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在外边世界获得"成功"的黑人姑娘迪"衣锦还乡",探访在偏僻乡村的母亲和妹妹玛吉的故事,探讨美国黑人的自我意识和种族身份,并号召黑人积极把握自我,团结友爱,在美国社会中确立真正的人的地位。  相似文献   

4.
美国当代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小说《宠儿》中使用了多角度叙事、碎片叙事模式等后现代主义创作手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后现代叙事风格。通过分析小说中多角度叙事、碎片叙事模式、"重现回忆"(re-memory),控诉奴隶制对美国黑人身心所造成的伤害和扭曲,揭示美国黑人昔日的悲惨境遇,呼唤黑人共同关注自己的未来。  相似文献   

5.
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显示了对当代美国黑人身份属性的担忧,从而展示了美国黑人在黑白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中所经历的困境。本文努力尝试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小说《所罗门之歌》中不同的黑人对自己黑人文化身份的认同过程,使读者们能够重新认识黑人文化的前景。本文观点认为:黑人成员只有回归自己的黑人文化传统,立足过去,面对现实,抵制在当今社会使其文化沦落的"边缘文化"地位,才能弘扬黑人的民族文化,重塑民族自豪感,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摆脱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6.
美国黑人作家,托尼·莫里森植根于美国黑人独特的历史、传说和现实生活,将黑人小说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用大量笔墨探讨了美国黑人的寻根性,即寻找美国黑人的自我及其独特的文化传统,从"历时"和"共时"两方面入手,通过再现鬼怪故事和黑人民间传统,指出保存美国黑人的"根"对他们有重大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白玉 《科技咨询导报》2011,(33):245-245
本文根据美国黑人英语中be不变体、否定、讽刺还有黑人土语应用等独特语言特点,用美国黑人影片对白为素材,详细解析了美国黑人英语的黑人味道。指出作为那种较为成熟的变体英语,美国黑人英语特殊的语言体系和它暗含的丰富黑人文化素材对进一步研究美国文化之变迁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美国黑人文学理论的建构中,贝克的贡献值得重视。贝克在这一领域的前期工作是将黑人文学置于种族文化背景中加以界定和考察,近来又将黑人的文化传统与当代黑人的文化实践联系起来,探讨黑人的语言运用与其文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获得了1993年10月颁布的诺贝尔文学奖。她是自1901年设立诺贝尔文学奖以来获此奖的第一位美国黑人,也是迄今获此殊荣的第八位女作家。作为一名美国黑人妇女,莫里森用她充满感情和饱蘸血泪的笔,以一个女人的眼光来描写美国黑人,尤其是黑人妇女的辛酸经历。用她自已的话说,就是要打破“文学界的沉默”,即“在黑人姑娘和黑人妇女问题  相似文献   

10.
玛雅·安吉罗是当代美国黑人女诗人中的杰出代表,她不仅是黑人和女性的代言人,也成为了所有承担着提高美国的道德水准责任的人们的代言人。本文主要对安吉罗的诗歌进行了分类和归纳,并着重分析了她诗歌中所体现出的黑人妇女的觉醒以及强烈的性别意识。  相似文献   

11.
作为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无论是在美国境内还是在国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备受讨论的诸多作品中,《柏油娃娃》是最有争议的一部作品。小说采取的空间策略对莫里森反思美国黑人和白人的文化冲突、探索当代黑人的文化身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美国黑人女性主义文学在承接了以往黑人文学对种族歧视批判的同时,又从黑人女性的独特视角挖掘潜藏在黑人社会内部的性别歧视,将建构黑人种族文化身份及女性身份作为黑人女作家们文学创作的话语中心,带动了黑人女性主义文学与批评进入一个崭新的局面,改写了黑人女性边缘创作的命运,真正走入了自我的发现阶段。  相似文献   

13.
初冬季节,我有幸去采访一位美国黑人——约翰尼·福特。他可不是一个普通的黑人,他是美国亚拉巴马州塔斯克基市连选四任的市长、美国“黑人市长全国会议”主席、“世界市长会议”主席。以前听说过一些关于美国黑人的事情,但印象最深的只是美国女作家斯陀夫人的名著《汤姆叔叔的小屋》和美国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脍炙人口的演说《我有一个梦》。它们标志着美国黑人历史发展的两个重要阶段。那么现在美国黑人的状况究竟怎样? 在美国黑人市长代表团下榻处,一个体魄健壮、脸庞黝黑、英俊洒脱的年轻人把我领到了房间。我心想,他大概是主人的秘书吧?!待我坐定之后,他递上  相似文献   

14.
哈莱姆文艺复兴期间,新黑人就美国黑人艺术的独特性、文艺创作中的黑人形象和文艺与宣传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有益的探讨,推动了美国黑人文化的健康发展,在美国黑人思想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杨芳 《科技信息》2007,(16):10-11
神话是古代人们利用超自然的力量解释自然界事物,是人类生活经历的隐喻式表达。在《所罗门之歌》中,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尼.莫里森有机地将其小说创作与神话融合在一起。在本文中笔者通过探讨小说中的神话原型与模式,论证莫里森通过描写黑人民族的神话与仪式,表达非裔美国人对非洲文化遗产的继承,对黑人传统文化的热爱,及对人与自然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16.
艾丽斯.沃克的《日用家当》真实地反映了20世纪60、70年代非裔美国人民族文化身份认同的困惑与迷茫。而独特的历史决定了他们的文化遗产兼具非洲黑人文化遗产与美国黑人文化遗产的双重身份,试图抛弃或过分强调任何一方都只会是片面的、肤浅的。在全球化语境下,解读这种困惑与迷茫的人文内涵和价值承载对于民族文化认同与重新建构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作为唯一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美国黑人女作家,托妮·莫里森的作品无论是在美国境内还是在国外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备受讨论的诸多作品中,《柏油娃娃》是最有争议的一部作品。小说采取的空间策略对莫里森反思美国黑人和白人的文化冲突、探索当代黑人的文化身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外婆的日用家当>是艾丽斯·沃克的早期短篇小说集<爱情与困惑:黑人妇女的故事>中的一篇.它讲述了由家里的两床被子引起的母亲、小女儿麦琪和大女儿迪伊之间的冲突.小说的题目以及小说中主要人物角色的选择都染上了浓厚的女性主义色彩,同时也揭示了沃克对黑人女性的集体认同,即她们都处于无奈的"放逐"状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对莫里森创作的黑人文学的研究,分析了美国黑人文化的艰难处境,解释了美国黑人文化流失的原因,探讨了美国黑人文化生态的构建问题。  相似文献   

20.
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概念来解释黑人经验,它指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两种种族和两种文化身份,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通过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双重意识”的不同体现,生动地表现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性以及黑人作家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只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正确地“确认身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