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华裔文学是美国文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描述、反映美国白人主流社会对华人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华人反抗白人的固定化概念化形象以及华人如何适应美国主流文化、融入新文化所产生的种种文化冲突,但这些冲突都是围绕文化身份建构这一点进行的。把美国华裔的文化身份建构分为前阶段的文化失语期、开始阶段的身份认同期、探索阶段的民族身份认同期和族裔散居混合身份认同发展期等四个阶段,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美国华裔文学的理解和认识。 相似文献
2.
邓兆红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15,(3):72-76
泛化表达是一种高频使用的多词序列。本文从语用身份出发,以MICASE学术口语语料库中的泛化表达or something为例,分析了泛化表达在语篇特征、话语内容、言语行为方面的话语实践。在机构身份和关系身份相对稳定的学术口语中,泛化表达有助于交际者通过操控话轮转换、修正话语内容和调整言语行为的语力,建构适切的话语语用身份,满足当前语境下的交际需求。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日常用品,如洗发水、洗衣粉、沐浴露、香皂等广告话语的解读,分析日用品广告话语如何从不同的角度和视点入手,反映和构建当代中国女性多元化的社会身份。对日常用品广告话语的研究有利于增进人们对女性社会角色变化和自身定位的了解与认识。 相似文献
4.
《西北区》是英国作家扎迪·史密斯的新作,以伦敦西北部为背景,描述了四位在那里长大的年轻人的成长历程和生活现状。本文在对《西北区》进行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分析了女主人公之一的娜塔莉在身份建构过程中过于看中外在要求,自我异化导致无法接纳自己的状况。本文同时分析了另一名女主人公莱亚在工作场所和夫妻关系中呈现出的他者和失语的状态。史密斯通过对这几个年轻人的描写,表明了她对少数裔个人身份和生存现状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囿于特定生存环境和传统写作规范的影响,张爱玲经历了作为作家与作为女性身份的双重焦虑。张爱玲通过日常生活和女性生存的书写建构女性身份。她对日常生活的发现和重视,使日常生活重返写作场域;她从女性视角书写女性,让我们看到女性作家如何做到忠于其生活、历史文化现实及其自身的性别特质。 相似文献
6.
沈从文由于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与生命体验,虽进入现代都市却感到格格不入,处于“在而不属于”的状态,始终觉得自己是个“乡下人”,对城市生活感到厌倦。同时随着社会文化语境的激变和社会地位的变动,使得沈从文对自己的文化归属与文化本质特征始终处于一种追寻和确认的过程之中,陷入文化身份的矛盾与焦虑,文化身份体现出明显的建构性特征。 相似文献
7.
如何使外语学习者进行合理的文化身份建构,在跨文化交流中保持自己的民族文化身份并积极传播民族文化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外语教学应通过强化学习者对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引导学习者在鉴别中扬弃以及重视与目的文化的理解与沟通,自觉在冲突中走向对话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社会文化的语言学视角出发,以奥巴马政治演说为语料,结合定性分析,采用BuchokzandHall的身份研究方法,探索奥巴马如何使用话语来构建特定身份,以达到人际交际目的。研究发现:奥巴马主要从范畴、人称代词和立场三个方面构建身份达到了群体认同和个体区分的目的,缓解了其诚信危机和身份危机,成功地建构了一个具有良好人格品质的黑人政治家。 相似文献
9.
基于语用身份论与标记模式理论,对“人民日报”“南京发布”“头条新闻”和“老年之声AM1053”4类微博用户发布的新闻叙事中,老年指称语的变异现象及其身份建构情况的研究发现:就使用频率而言,有标记性指称语多于无标记性指称语;从具体分布来看,类指指称最多,其次是亲属指称、姓名指称等。除使用无标记性指称“姓名”建构老人的确定性个体身份之外,微博新闻还使用大量的有标记性指称语来建构老人的群体身份和关系身份;有标记性指称语和无标记性指称语之间的连续变异展现出老年人身份的动态建构,即个体身份内部的互动,个体身份向关系身份、个体身份向群体身份的转变等。 相似文献
10.
刘淑娟 《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22,30(2):85-90
 借助与身份建构相关的话语实践类型,以苹果和华为手机产品说明文本为案例,对企业技术文档中身份建构的研究发现,两家企业在语体选择、语篇特征、断言类和宣告类言语、客户指称上具有一致性,均建构出了销售者和行业领军者的共性身份;在指令类言语和话语内容上存在差异,华为公司通过指令类言语凸显产品专家和操作指导者的特色身份,苹果公司则借助话语内容建构出环保主义者的个性身份。两者不同的身份建构都是为企业塑造形象、提升竞争力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现代图书馆伦理关系也产生了新的变化,需要我们进行适合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伦理建构。在现代社会,我们应创新现代图书馆管理模式,弘扬图书馆人文精神,建构好现代高校图书馆的伦理关系。 相似文献
12.
美国作家查尔斯·弗雷泽所著《冷山》以逃兵英曼的返乡经历为明线,描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兵寇封锁杀伐下艰难的归乡之路。同时,艾达与鲁比的姐妹情谊互助以及生态女性成长作为潜行于文的暗线,更为深刻地阐述了人与土地之间的复杂情感与关系。用生态女性主义理论对小说中两名女性成长过程中的主体身份批判性建构进行解读,探索困囿于顺从和驱离状态的女性如何在与自然以及他人的主体间性互动中实现自身的成长。 相似文献
13.
美籍华裔女作家任碧莲创作的小说《典型的美国佬》,描写了3个中国移民者在美国纽约的生活经历。他们怀揣着梦想来到美国,并且不断被这里的主流文化所影响。因此,他们从最开始的美国文化价值观念的批判者变成了接受者,成为了他们最初蔑视的那种群体——"典型的美国佬"。任碧莲借助自身的跨文化身份及小说中角色身份的认同与建构,指出文化身份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进而为当前全球文化融合背景下种族所面临的身份建构与文化困惑问题,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视野。 相似文献
14.
张羽 《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14,(4):131-136
《小妖精集市》是克里斯蒂娜·罗塞蒂最杰出的,也是最受学术界关注的诗作之一。诗歌向读者们展现了两种分裂状态:一是男性"自我"空间和女性"他者"空间的分裂与对立;二是处于边缘化深渊中的女性心理的分裂状态。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女性只有借助于"第三空间"才能实现身份的重构和自我拯救。 相似文献
15.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20,(1):72-76
侨易学作为一种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新兴理论,对于美国非裔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从侨易学理论出发,分析侨易主体黑人在美移民生活境况,洞察黑人与美国社会的互动效应,见证黑人在侨动过程中身份建构的嬗变。从而得出,黑人要想在多族裔,多文化的美国社会中重拾自我,并在跨文化氛围内获得族裔生活的范式规律,则:既不能规避主流文化的影响,同时又必须珍视本族裔的中坚思想,保持族裔认同感,最终经历侨动与易变的洗礼,并完成黑人的少数族裔身份建构。 相似文献
16.
文化身份认同与建构中的文化主体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勇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
后殖民理论视域下的文化身份理论有值得我们研究和发展的地方;但是也有明显的不足,许多理论构想(例如"文化杂交")没有充分意识到民族文化身份认同与建构中的主体意识.文化身份只有被放置在本民族文化发展的历史以及全球化背景下各种异族文化相互杂陈的关系中,才能进行有效的定位.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与建构,应该站在一种开放的民族立场上,在现代化的具体实践中进行重新定义和创造. 相似文献
17.
在全球后殖民语境中,美国黑人身份认同问题日益变得复杂与重要起来。以佐拉·尼尔·赫斯顿为首的20世纪美国黑人女性作家们透过她们的作品对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白人文化霸权现象以及黑人身份定位的困惑及身份建构问题的思考,得出了要在两种文明中找到最佳契合点,实现非洲传统文化与白人经典文化的糅合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岳莹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4,(4):70-74
美国著名学者杜波依斯用“双重意识”概念来解释黑人经验,它指的是非裔美国黑人的两种种族和两种文化身份,以及由此造成的心理、社会、文化上的分裂状态。通过美国黑人文学三次高潮中“双重意识”的不同体现,生动地表现了美国黑人的双重性以及黑人作家们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的思考。只有通过对本民族文化身份的认同即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正确地“确认身份”。 相似文献
19.
哈尼夫.库雷西是当代英国最著名的少数族裔作家。他的《郊区佛爷》是一部探讨后殖民主义语境下的文化认同与身份危机等热点问题的杰作。面对生存困境与应对身份危机时,小说中的移民采取了不同的身份策略:采取“否定”策略的移民以悲剧性的死亡结束了自己的一生:而采取“协商”策略的移民在印英文化的“间隙”中找到了更多的生存空间。两种不同的命运结局表明库雷西对建构新的文化身份认同的反本质主义立场,隐含着他对英国主流文化霸权及其种族歧视的深刻反思与深度批判。 相似文献
20.
甲骨文揭开了中国书法史的光辉一页,其重要价值愈来愈被世人所认识。分析甲骨文之构形,可以看出其线条的三个建构特征:初始建构、方向建构、关系建构。正是如此建构,才使甲骨文这一书体富于艺术之美,具有无比的震撼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