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切韵》音系的性质,音韵学家历来看法不一,六十年代初曾有一批学者就此问题展开过一次大讨论,随后周祖漠的“读书音说”得到诸多学者的认同。根据《切韵》时代的相关记载及语音发展史实,《切韵》所反映的音系是读书音的观点是最有根据的,这个读书音音系首先是一个规定性的“纸上音系”,同时又是一个口耳相传的“纸上音系”,当时的洛阳音有成为其音系基础的可能,但是体现在实际语音中,并无真正的标准音,“南腔北调”是当时唯一的事实。  相似文献   

2.
从《玉篇》音系论证《切韵》音系的性质,《切韵》音是以金陵音为主、折衷金洛两地雅音而成的一个旨在审音的理论系统,是不能付诸交际的。因此不能以它作为中古隋唐音系的代表。所谓个音学,也只能是理论音韵学。  相似文献   

3.
结合《切韵》作者们的成书意图和态度倾向,从他们的"正音"意识出发来重新审视《切韵》音系的性质。从成书过程看,《切韵》音系是以金陵与洛阳为正音标准,参校了其它多地的方音,考核古书音注得到的语音系统;而从结果看,却反映了东汉魏晋南北朝这一段历史时期的综合特点。  相似文献   

4.
汉语史家一般把汉语史分为四个历史时期,从语音发展的角度看,每个时期都具有区别于其它时期的代表音系: 上古期——前十一世纪至六世纪,以《诗经》音系为代表;《说文》谐声是重要的分析材料。 中古期——七世纪至十二世纪,以《切韵》音系为代表;韵图是重要的分析材料。 近代期——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以《中原音韵》为代表;《古今韵会举要》中的“蒙古韵”和八思巴音是重要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5.
广韵是重要的韵书,同时也是重要的辞书。 广韵本于切韵。陆法言写切韵的主要目的,在根据颜之推等群贤的遗意,建立崭新的语音系统,所以重点在审音,他“剖析毫厘,分别黍累”,费尽了心血。至于对所收韵字的训释,他于“诸家音韵”以外,还参考了“古今字书”,也是重视的,但究竟不是重点。从切韵残卷看,所有的训释都力求简明,有些常用字就未加解释。切韵行世以后,得到世人很高的评价和普遍的重视,后人纷纷地为它增字加注,使它向辞书的方向发展。长孙讷言作笺注,是因为切韵“酌古沿今,无以加也。然古传之已久,多失本源”,  相似文献   

6.
(表解) 1、我们试图以表格的形式反映地方语音同普通话语音的对应关系。本表的总名是《蒲圻方音与普通话语音对应表》,按蒲圻韵系由44幅“同韵字表”组成。 2、入表的字先按方言韵母分归各号“同韵字表”,韵序号和韵母音值标在“同韵字表”右上方;同韵字又再按方言声母分横栏,声母音值标在栏的左端;同韵同声字还按声调分为六个竖档,调值标在档的上端。同表的字即同韵,同栏的字即同声,同档的字即同调。由表内横栏竖档交织成的各方框里的字(即同框字),声韵调全同。  相似文献   

7.
收集裴务齐正字本《刊谬补缺切韵》中的异构字,其中声符代换的有149组。这些代换声符的声音在隋唐时期可分为两类:音同声符,音近声符。探究声符变化的原因有四点:反映语音演变,方言不同,简省笔画,误用。  相似文献   

8.
孙吾与为江西丰城人,经历元末明初两朝。所著韵书有两种,均已亡佚。现存《永乐大典》保存其部分内容。经考证可知:《韵会定正》为韵书,《韵会定正字切》或《字切》为韵图或为具有韵图性质的韵书。《韵会定正字切》的作用是直观反映《韵会定正》反切拼读成音的情况。二者的关系应相当于《韵镜》与《广韵》。  相似文献   

9.
《群经音辨》为宋代贾昌朝所著的中国第一部多音多义词典。此书收录的字均见于《广韵》,一般认为,此书与《广韵》属于一个语音系统。但是,将此书的注音与《广韵》进行比较,可以发现,虽属同一语音系统,《音辨》却对《广韵》的反切仍有所改变,主要表现在:一、将类隔切改为音和切;二、按照当时的实际语音进行改变,表现出实际语音的音系情况。因此,《群经音辨》不仅反映了实际语音风貌,同时为《广韵》反切的研究提供了佐证。  相似文献   

10.
古无轻唇音,从有清钱大昕到现代,对此已有比较详细的论述。《切韵》的唇音小韵中,还有五分之一左右是重唇轻唇互切的,因之大家比较一致地认为《切韵》时代唇音也只有一套。唐末守温和尚归纳的三十字母中,唇音“不芳并明”,仍只有一套。到了宋人手上,才把唇者分为重唇“帮滂并明”和轻唇“非敷奉微”两套。汉语的唇音声母真的到了宋代才分化吗?不是的。这一点,汉音给我们提供了证据。汉音是“日文中汉字字音的一种。是隋唐时传入日本的中国北方音”。考察汉音的读音实际,我们就可以发现,隋唐时中国北方音中唇音声母已经分化。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对汉越语语音系统与《切韵》音系的比较,讨论了中古汉语某些声母、韵母的音类分合与音值构拟问题。对中古汉语知、庄、章三组声母的分合,于、以、匣三母的关系,鱼、虞、模三韵的音值,真、臻二韵的构拟以及舌尖元音的产生时代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自从高本汉的划时代著作《中国音韵学研究》和《汉文典》发表以后,汉语音韵学的面貌为之一新。数十年间修订、发展高氏学说的著作蔚成大观。把这些新的成就作一概要的回顾,目的是为了踵武前贤,开拓新路,迎接新的音韵学时代的到来。一、关于《切韵》性质的讨论从《切韵》音系出发,上可推周秦古音,下可推宋元音韵,此实为汉语音韵学研究之枢纽。所以,对《切韵》性质的认识,自然涉及到整个汉语音韵学赖以建立的基础。如果认为《切韵》音系是一个综合古今南北的“大杂脍”,根据《切韵》进行中古音构拟,自然毫无  相似文献   

13.
《文心雕龙·知音》中“知音”的含义是什么?有的学者认为是发现作品的独到之处及其价值即是知音,不少学者认为就是知文情。细细体味起来,刘勰本意似不止于此。《乐书》讲:“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凡音由于人心,天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由之认为“大乐和天在同和。”这是人心、道心在音乐最高境界的表现。刘勰的“知音”正是借此而言文心。天地道心通过人心体现,人心通过文心体现,文心又蕴藏于文情中。所以宗白华讲“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诗纬云,‘诗者天地…  相似文献   

14.
我国著名的语言学家、音乐家赵元任先生,于一九三○年发表了他的《广西瑶歌记音》(简称(《记音》)。这是一本从语言学方面来研究瑶歌的专著,记录了一百九十七首“正瑶”的瑶歌,并用《切韵》与瑶歌进行了比较研究,关于汉语和瑶语比较研究的问题,我打算用另文讨论,现在就《记音》提到的瑶歌是不是汉歌的问题,谈一些愚见作为引玉之砖,和大家共同讨论。  相似文献   

15.
清代是音韵学研究的黄金时代,古音学研究的成果令人瞩目,中古音研究也有长足的进展。在中古音研究领域,最有成就的学者当首推陈澧。陈澧(1818—1882),广东番禺人,所著《切韵考》(附外篇)一书,创立了反切切语的系联法,从《广韵》的切语中推求《切韵》的声类和韵类,自成一家之说。后人普遍赞同他的科学方法和实事求是的研究态度,其书成为研究中古音学者的必读之书。然而,陈氏考订《广韵》后所得的声类和韵类,没有被后来学者采纳。周祖谟先生于本  相似文献   

16.
诗要有韵,无韵非诗。今人写诗、诵诗,是给个人欣赏的,要用“现代语音”,不必依旧诗韵.“现代语音”是普通话和“普及方言”的语音总和,是革新诗韵的基本立足点。科学地划分新诗韵部。保留入声,入声归入新韵部。编制新的诗的字表。  相似文献   

17.
《集韵》见、溪、疑、影、晓反切上字的分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切韵》、《广韵》一系的韵书里,牙、喉音声纽的反切上字,有一、二、四等一类,三等为另一类的分用趋势。《集韵》除接等的分用不同外,还有按开、合口分用的趋势。《集韵》这些反切上字的分用,显然受到当时盛行的等韵学影响,反过来又影响了《礼部韵略人《古今韵会举要》等一些韵书的反切。因此,研究《集韵》牙、喉音切上字的分用,并把它与《切韵入矿韵》及万关等韵图加以比较,木仅对了解北宋时期的语音情况有益,而且对隋唐至宋的一些音变现象也可提供线索,同时还可为解决《切韵入《广韵》及的图中尚存的问题提供材料。由于只有见…  相似文献   

18.
《切韵》成书久远,且原本又亡佚,这给考证《切韵》音系的性质带来了极大的困难。若干年来,研究者由于各人占据的材料不完全相同,或者是对于同一材料的不同甚至相反的理解,关于《切韵》音系的性质可谓众说纷纭。然概括之,可以分为“杂凑论”、“单一论”和“主从伦”三种意见,而每派中各家又有程度不同之差别。杂凑论和单一论恐难成立,比较切合实际的是主从论。文章对三派及其各家观点进行了全面述评,并在此基础上阐明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科学地划分上古韵部自顾炎武开始,到段玉裁时,古韵分部才定大局。后来的学者几乎一致认为,段玉裁取得成绩的原因之一,就是创造了合韵说,段氏首开用合韵说确定上古韵部的先河。合韵说对古韵分部的作用不亚于顾炎武的“离析唐韵”。合韵说是段氏古音学的核心,也是每个研究上古音学者所必然要遇到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不仅看到了研究合韵说的重要性,也注意到段氏的说法与后人对合韵的理解不尽相同。基于上述原因,兹根据《六书音均表》来探讨段氏的合韵说。  相似文献   

20.
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描写剖析彬县新民镇(张家村)方言的语音特点。具体包括:从共时角度翔实地记录描写彬县方言的语音系统,通过与《切韵》音系的比较,从历时角度分析其古今演变,总结彬县方言的文白异读和连读变调规律,并作一定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