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等规聚丙烯水相氯化反应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研究在水相悬浮体系中,等温下进行氯气氯化等规聚丙烯(CIPP)的合成反应,该反应是气-液-固三相并存的非均相反应。通过对产物CIPP中氯的质量分数进行化学测定,并结合数学回归分析方法对CIPP的水相法合成动力学过程进行研究。研究表明,从转化率(Rt)的角度看,水相氯化反应动力学特征与均相氯化基本相近。得到了IPP水相氯化反应的动力学方程。该氯化反应的表观活化能为10.23kJ/mol。  相似文献   

2.
通过机械共混的方法制备了不同质量分数的齐格勒-纳塔等规聚丙烯和茂金属等规聚丙烯的共混物,并对其结晶热力学进行了研究和比较。通过实验发现,共混物有共晶形成;当茂金属等规聚丙烯的比例占半数以上时,随着齐格勒-纳塔等规聚丙烯含量的提高,共混物的熔点增加较为明显;当齐格勒-纳塔等规聚丙烯的含量超过50%时,随着茂金属等规聚丙烯含量的降低,共混物的熔点变化不明显。  相似文献   

3.
乙丙共聚物的氯化活性及氯化产物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13)C NMR和DEPT区别碳型的方法,研究了含30%(mol)乙烯组分、聚丙烯链段为等规的乙丙共聚物在溶液氯化反应中的氯化活性和氯化产物的结构。结果表明:在以聚丙烯链段为主和部分聚乙烯链段构成的大分子链中,在所研究的氯含量范围(≤38%wt),聚乙烯链段的氯化活性高于聚丙烯链段的氯化活性,但后者的氯化活性随产物氯含量的增加而增加。聚丙烯链段中各结构单元上的H原子的氯化活性顺序为R(CH_2)>R(CH)>R(CH_3)。  相似文献   

4.
使用SEM研究了在高真空强静电场下等规聚丙烯薄膜微晶生长的形态,实验发现,在高真空强静场下,等规聚丙烯薄膜微晶沿静电场方向生长成树枝状,而未经静电场处理的薄膜,其微晶向四周均衡生长成树枝形球晶,无取向。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了以丙烯酸及其酯对氯化聚丙烯粘剂进行接枝改性的工作;氯化聚丙烯—丙酸酸、氯化聚丙烯—丙烯酸丁酯,氯化聚丙烯甲基丙烯酸丁酯接枝共聚胶粘剂的合成,及其对聚丙烯—聚丙烯、聚丙烯—钢、聚丙烯—铝、钢—钢铝—铝的粘接性能。  相似文献   

6.
等规聚丙烯β晶形态与熔融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用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研究了β-晶型等规聚丙烯(β-IPP)的聚态结构,发现β-IPP在偏光下有彩色,由层片状晶组成;用DSC和偏光显微镜研究了β-IPP的熔融过程,发现熔融时发生β→α转变.  相似文献   

7.
吕正忠  裴艳红 《科技资讯》2012,(33):1+3-1,3
针对神华宁煤化工公司烯烃分公司生产的聚丙烯1102K成品等规指数测定条件的研究,根据GB2412-2008聚丙烯等规度的测试方法,考察回流萃取时间对等规指数测试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回流时间越短回流萃取越不完全,等规指数越大。  相似文献   

8.
武六旺 《太原科技》2007,163(8):13-14,17
介绍了以氯化聚丙烯为主要黏连剂配制聚丙烯塑料制品用涂料的工艺,为聚丙烯塑料制品表面的装璜提供了一种专用型塑料涂料,解决了聚丙烯塑料制品表面光滑、形状复杂、涂层附着力差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单轴拉伸等规聚丙烯高度取向的α晶,材料表现出负泊松比,材料拉伸胀大.广角和小角X射线散射原位跟踪拉伸过程中子晶和母晶的相对转动,同时伴随着样品宽度的增加.等规聚丙烯独特的子母晶结构,符合胀大材料的基本要求.在拉伸过程中,子晶和母晶之间的夹角由最初的80°或者100°转动成90°,导致了样品的宽度的增加.实验结果表明可以利用微观尺度上特殊的晶体形态,设计胀大材料.  相似文献   

10.
环氧树脂—氯化聚丙烯胶粘剂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导了环氧树脂(EP)——氯化聚丙烯(CPP)胶粘剂的配制和粘接能力,并对环氧树脂——氯化聚丙烯对聚丙烯与金属材料之间的粘接作用,从理论上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1.
水相氯化法合成不同氯质量分数的CIPP,采用DSC、FT-IR及TG对制得的样品进行分析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氯原子的引入使得IPP的结晶度下降;氯化过程中IPP的伯、仲、叔氢原子具有不同的反应活性,遵循伯氢>仲氢>叔氢的活性顺序;在N2气氛下的热降解过程中,CIPP中不同的碳-氯原子对CIPP的热稳定性有不同影响,叔碳-氯原子是影响CIPP热稳定性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含氯促凝剂曾在稠油热采井固井中得到应用,但高温下对油井水泥石性能的影响及机理却未得到深入研究。评价了不同加量及种类的促凝剂对加砂水泥石抗压强度的影响,并深入考察了含氯促凝剂对加砂水泥石抗压强度的影响,结合X–衍射和电镜扫描分析了含氯促凝剂加砂水泥石高温前后水化产物组分和微观形貌变化,探讨了含氯促凝剂对加砂水泥石结构变化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水化产物硬硅钙石是水泥石高温后强度不衰退的主要原因,当温度超过230 ℃时,水泥石水化产物组分受到氯离子的影响,生成了新的斜长钙石组分,改变了水泥石微观结构,是水泥抗压强度急剧衰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二氧化氯预氧化控制饮用水三卤甲烷生成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减少饮用水中三卤甲烷(THMs)的生成,采用二氧化氯预氧化取代传统的预氯化.采用自制的二氧化氯,其纯度在99%以上,在避光/封口的条件下,投加2mg/L的二氧化氯与原水反应30min.通过超滤膜法分析不同分子量区间三卤甲烷生成势(THMFP)的变化,发现大部分小分子物质被氯化生成THMs,经二氧化氯氧化后,发现不同分子量区间的THMFP均有所降低,且部分大分子物质变为小分子物质,这些物质较难与氯发生反应生成THMs,说明THMs的生成不仅与分子量有关还与分子结构相关.另外,二氧化氯预氧化对色度和浊度都有比较明显的去除效果.  相似文献   

14.
在销盘式摩擦实验仪上对几种含氯、硫、磷及硫磷复合的极压添加剂在不同温度与摩擦副材质条件下的减摩性能进行了测定,并讨论了减摩机理,查明了极压剂在不同温度与摩擦副材质条件下的减摩规律,为不同摩擦条件下极压剂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碳原子团簇的生长过程及其富勒烯的形成机理,是近十余年来科学界孜孜以求而又一直无法求解的难题。虽然有关研究人员先后提出了可能的机理,但是至今没有一种得到实验结果的证实。本研究组就此作了积极的探索和较深入的研究,创新和发展了多种形式和研究碳原子团簇的方法,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实验,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手段,明确了氯原子存在下碳簇的生长过程,发现了氯原子等自由基对富勒烯形成的催化作用,总结了碳等原子团簇形成的统计分布规律,表征了C60的聚合和南方坍塌过程,在碳原子团簇的形成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相似文献   

16.
高效、高纯稳定二氧化氯溶液生产技术关键因素的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DTJ HP法制备高效、高纯稳定二氧化氯溶液,考察了反应温度、催化剂种类、双氧水用量、硫酸用量和反应压力等对二氧化氯反应收率的影响,采用正交试验确定了较理想的反应条件:反应温度为40℃,压力为-0.4MPa;催化剂采用复合催化剂B,其用量为1.5g;双氧水用量为150mL;硫酸用量为190mL。在较理想的反应条件下,二氧化氯反应收率为85.6%。  相似文献   

17.
青海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主要为氯化物型盐湖,在开发过程中会产生大量含氯副产物。平衡和消纳这些含氯副产物,对于实现盐湖产业链中的氯平衡具有重要意义。从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总体规划的主要产品出发,分析了氯元素在规划产品中的工业代谢过程,提出了氯平衡和氯化钙对盐湖的潜在污染问题是盐湖氯元素利用面临的两大主要问题,转化为固体产品的固定化过程、转化为可外销有机氯产品的转移过程和氯化钙的清洁储存过程是其3种迁移转化途径。这3种途径若付诸实施,有望实现试验区氯元素的基本平衡。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典型垃圾焚烧飞灰物化特性对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我国不同地区生活垃圾焚烧厂焚烧飞灰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飞灰中总氯、可溶氯含量以及重金属分布与原始垃圾组分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飞灰中重金属的含量与进厂原始垃圾的组成及垃圾收集方式密切相关;飞灰中所含氯的质量分数高达5.21%~14.49%,其中可溶氯占总氯质量的40.60%~83.96%;不同城市焚烧飞灰中氯的含量差异较大,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焚烧飞灰中氯的含量也相对较高,厨余垃圾所占比例是影响飞灰中氯(特别是可溶氯)含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不同的拉伸方法研究了等规聚丙烯单丝的拉伸性能。着重讨论了多级拉伸的特点,并和常规的一级或二级拉伸作了比较。试验发现,在相同的纺丝条件下,多级拉伸大大提高了 IPP 单丝的拉伸性能,拉伸倍数可达25倍。多级拉伸中,拉伸倍数的分配徊拉伸温度的选择是影响拉伸倍数的关键因素。拉伸倍数应逐渐降低,而拉伸温度则应逐级增高。多级拉伸所得 IPP 单丝的力学性能与常规拉伸纤维相比有明显的提高。采用普通单丝级切片即能得到强度为6.62 cN/dtex(7.5g/d)、模量大于100 cN/dtex 的高强度单丝。  相似文献   

20.
利用B3LYP方法研究了IO与ClO反应的微观机理,找到了反应过程中的稳定中间体和过渡态,并通过内禀反应坐标(IRC)计算确认了各驻点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计算了各反应通道的能垒和离解能,对各个产物确认了最可能进行的反应通道,比较发现产生I原子的通道要比产生Cl原子的通道容易发生,其中生成l与OClO产物需要越过的势垒最小,因此I与OClO为主要产物,ICl与O2为次要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