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美丽红山茶植物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丽红山茶特有分布于贵州省赤水市金沙沟自然保护区海拔700 ̄1200m常绿阔叶林中,其花红色美丽,树形美观,果大而籽粒饱满,实为颇具经济价值的园艺观赏和油料植物资源。本文对其形态特征,生态生理,营养生长,开花与结实,果实资源与营养,种子生活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以为其科研和生产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山茶科系统发育诠析:Ⅶ山茶属秃茶组Glaberrima的系统分类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宏达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6,35(5):87-90
秃茶组Sect.Glaberrima以其花丝外轮联成短管,叶片不含咖啡碱和可可碱,而有别于茶组Sect.Sinenses,而且花柄较长,全体秃净无毛,亦与茶组有别,秃茶组应予恢复,把秃茶组3个种归并入茶组,分别作为秃房茶C.gymnogyna及突肋茶C.costata是错误的,亦应恢复. 相似文献
3.
4.
陈玲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2000,21(1):42-45
山茶属是系统进化关系较完整的一个类群。茶亚属在山茶属中位于较高的进化位置。茶亚属中金花茶组,茶组及秃茶组系统进化位置较高,较接近进化主干,且相互之间联系较为紧密,茶组可能由金花茶组的五室茶系演化而来,秃茶组可能由茶组茶系演化而来。 相似文献
5.
根据形态特征及化学成分对山茶属茶组18个种:广南茶、五柱茶、缅甸茶、皱叶菜、老黑茶、圆基茶、马关茶、哈尼茶、多瓣茶、疏齿茶、南川茶、缙云山茶、榕江茶、汝城毛叶茶、大树茶、多萼茶、德宏茶及拟细萼茶等.进行订正,澄清其混乱分类,其中16种确认为独立的种. 相似文献
6.
7.
山茶科系统发育诠释:Ⅸ.山茶属的原始特征及其演化趋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讨论和比较了关于山茶属演化趋向的两种观点,认为根据现存种类及目前发现的化石资料,花无梗,苞被不分化为苞片和萼片,代表了山茶属的原始特征;而花梗伸长,引起了苞萼分化,苞片在花梗上疏离,宿存,脱落或减少,演化出更加进步的类群;而苞被保持不分化,多数状态下也可能在花和果等方面得到演化,体现了系统发育和个体发育在山茶属内次级分类群中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8.
金花茶组植物订正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张宏达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1,30(2):76-84
本文订正了山茶属金花茶组的系统分类,合并了7个异名种和5个变种,另把2个变种提为新组合种。文章对金花茶组的特性和变异性作了较全面的探讨,然后提出合并和提升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红山油田白垩系清水河组为冲积扇入湖形成的扇三角洲沉积,从底到顶为一套完整的正旋回沉积,下部主要发育有砂砾岩、含砾砂岩、砂岩沉积,上部为厚层泥岩、泥质砂岩夹薄层砂岩沉积。薄片鉴定资料表明,储集体岩石类型主要为岩屑砂岩和长石质岩屑砂岩,其中以方解石、含铁白云石和菱铁矿胶结为主、杂基以泥质和蠕虫状高岭石为主。物性资料表明目标层段总体为中孔、中渗储层。清水河组储层以原生孔隙为主,次生孔隙为辅;原生孔隙中以原生粒间孔隙为主,而次生孔隙主要为溶蚀孔、晶间孔隙以及构造裂缝。从研究区沉积相带来看,K1q14至K1q11时期,水体逐步上升,砂体的展布范围逐步减小。综合以上的研究认识以及通过试油试采的验证,明确了该区有利砂体主要集中在K1q14和K1q13两个时期,这一研究成果将为下一步的开发部署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0.
为了揭示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地层与其沉积相特征,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对鄂尔多斯盆地延安地区进行地层单元划分和沉积演化研究。在研究区目的层段内识别出Ⅰ、Ⅱ、Ⅲ级层序界面各1个,识别出Ⅳ级层序界面4个、Ⅴ级层序界面若干。建立了研究区本溪组至太原组的等时地层格架,认为延安地区本溪期发育潮坪-障壁岛-泻湖沉积,太原期发育浅海碳酸盐陆棚沉积,太原期是晚古生代水深最大的时期。本溪期—太原期是鄂尔多斯盆地的陆表海沉积阶段。 相似文献
11.
蔷薇属和李属植物花粉形态结构的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作者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两属六种植物花粉的形态结构做了较详细的观察分析.并指出花粉形态及外壁纹饰为该两属植物种间分类提供了依据.结果表明:蔷薇属和李属植物均属于蔷薇科,但二者也有种间差别. 相似文献
12.
中国木犀属叶部微形态特征及其在系统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应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了木犀科Oleaceae木犀属Osmanthus国产15种植物的叶部微形态特征。结果表明,该属植物气孔多为圆形或椭圆形,排列一般规则而整齐;气孔口多呈椭圆形;气孔外缘具明显的突起,有时呈复杂的缠绕绳索状;多具有腺点,腺点外常具有明显的放射状条纹。气孔密度各种之间差别较大,为400~1700个/mm^2。腺点密度则差别较小。为69~136个/mm^2。山桂花、双瓣木犀、坛花木犀具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气孔,气孔外缘具有明显的放射状条纹,与腺点较为接近,远大于正常气孔,密度为39~146个/mm^2。给出了该属基于微形态特征的分种检索表。总体而言,微形态研究结果支持了传统上将该属分为4组的处理方式,但各组之间在一些性状上也存在交叉。因此,进一步开展此类的研究工作,继续探讨微形态特征在该属分类方面的价值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3.
小五台山北台北坡植被垂直带的表土花粉及其气候意义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在对小五台山北台北坡垂直带的植被进行全面考察的基础上,建立了垂直带的表土花粉谱,分析了白扦、华北落叶松和桦等物种的气候指示意义。研究表明:桦属和松属在表土中的花粉百分含量大于群落中植物的盖度,具超代表性;云杉的花粉百分含量与植物在群落中的盖度基本符合;落叶松由于花粉产量低,保存能力差,则具有低代表性。就其气候指示意义来说,白扦指示冷湿生境,华北落叶松指示冷干生境。桦属的生态幅度较宽,其中风桦最耐寒,白桦较耐旱。 相似文献
14.
利用光学显微镜对广西产9种铁角蕨属(Asplenium L.)植物的叶表皮微形态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表明:9种铁角蕨属植物的叶表皮细胞多为不规则型,垂周壁为浅波状、波状或深波状;叶上下表皮均无毛,气孔器全部分布在下表面;它们的气孔器类型有7种,为极细胞型、腋下细胞型、聚腋下细胞型、不等细胞型、无规则四细胞型、不定细胞型和横列型。铁角蕨属植物不同种间叶表皮微形态特征表现出一定差异,对种的划分有一定的分类鉴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庐山植物园栽培的常绿杜鹃组(Sect. Ponticum)4个亚组的5种杜鹃为材料,开展了亚组间的6个种间杂交试验,包括云锦杜鹃亚组(Subsect. Fortunea)、耳叶杜鹃亚组(Subsect. Auriculata)、银叶杜鹃亚组(Subsect. Argyrophylla)和树形杜鹃亚组(Subsect. Arborea),以坐果率、种子千粒重、萌发率、绿苗率等为评价指标,分析探讨了其种间杂交的可育性及其规律.结果表明:1)常绿杜鹃组亚组间的种间杂交坐果率为57.14%~88.89%,达到中、高级水平;2)杂交种子千粒重低于对应母本的自然结实种子,但仅井冈山杜鹃♀×皱叶杜鹃♂与母本间达到显著水平;3)杂交种子萌发率大多高于其母本自然结实的种子,表现出某种“超亲和”(super affinity)现象,但不同的亲本组合间存在一定差异;4)部分杂交组合的绿苗率显著低于母本,表现出杂交衰退(hybrid weakness)现象;5)6个杂交组合可育性综合评价得分8~10分,均达到高育型水平.结果表明,常绿杜鹃组亚组间杂交具有高可育性.该结果为常绿杜鹃组杜鹃的杂交育种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17.
1978年出版的《内蒙古植物志》第3卷中,绣线菊属Spiraea L.收载7种,2变种。作者在内蒙古植物志修订工作中,对内蒙古境内Spiraea属的标本又作了进一步整理与研究。本文收载14种、4变种,原内蒙古植物志中收载的光叶土庄绣线菊(变种)S.pubescens Turcr.var.glabrescens Kitag.系错误鉴定,现订正为绣球绣线菊S.blumei G.Don。按内蒙古自治区现行的区划范围(比1978年增加四盟,即呼伦贝尔盟、兴安盟、哲里木盟、阿拉善盟及赤峰市),本文增加7种、3变种,即S.trichocarpa Nakai;S.uratensis Franch.;S.hailarensis Liou;S.blumei G.Don;S.elegans Pojark.;S.dahurica Maxim.;S.sericea Turc2.;S.fritschiana Schneid.var.angulata(Schneid)Rhed.为内蒙古新记录变种;S.salicifolia L.var.oligodonta Yü;S.mongolica Maxim.var.tomentulosa Yǔ。 相似文献
18.
19.
对一种最近在大新县发现的,目前已知最早开花的,暂定其中文名为早花金花茶的金花茶组植物,进行地理分布和生态生物学特性研究。结果发现,该种金花茶分布在广西西南部大新的榄圩乡和崇左市的左州、太平镇的20个村屯范围内,位于东经107°16′~107°22′,北纬22°30′~22°39′的岩溶区域,垂直分布海拔高220~450m,为岩溶山地季节性雨林灌木层组成种类,具有一定耐旱能力。现状群落为次生幼中龄林,区系组成是热带分布型科属占主导地位,与温带分布型科属分别呈9.0∶1.0和8.9∶1.1的组成格局;群落结构简单,乔木层和灌木层发育稍好,草本层发育很差。居群个体多以复茎形式存在,以萌生和实生苗更新方式实现其种群的延续。 相似文献
20.
用扫描电镜观察研究了产地不同的七珠小花草玉梅花粉形态,发现小花草玉梅花粉在萌发孔类型上存在着明显的变异,萌发孔类型有三沟、散沟和散孔三种,在花粉形状上也有一定的变异。通过讨论小花草玉梅花粉变异及其与系统演化的关系,最后总结出小花草玉梅花粉萌发孔类型的系统演化趋势,即三沟→散沟→散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