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传统的文学史观历来有雅俗之分,似平凡俗皆不登大雅之堂,以至把文学(包括诗)自然分成了雅文学与俗文学,时至今日虽已进入雅俗共赏的民族文化交流共识的时代,这雅与俗之分争,仍没有个了结。其实,从文学的源流考究,俗早于雅,雅源于俗,雅俗相互影响,推动和发展了我国文学,这似乎已是无需论争的课题了。《诗经》、《乐府》以及后来的五、七言诗和词、曲,首先都是来自民间的俗文学。不仅体裁、格律、语言为俗,就是题材的大多数也源于民间世俗场景,其中不少更是很有代表性的民间风俗。可以说民间风俗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以来,雅文学从繁荣走向低谷,俗文学却掀起了一股热潮。到九十年代,雅文学与俗文学在对自身作了调整后,均呈现出相互影响的趋势。本文试图对新时期雅文学和俗文学的思潮的演变发展作梳理,并运用尧斯接受美学论中的“期待视野”的改变来对这一文学现象进行了剖析、阐述,揭示出读者“期待视野”的变化是新时期雅俗文学发展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文学分为雅文学和俗文学,我们在教学中应正视古代文学作品内容和形式上的雅俗之别,应该认识到"俗"与"雅"的分类只不过是相对的划分。对于俗文学的教学应该处理好三个层次关系,在审美情趣上应力求高雅,在艺术形式上应力求通俗,追求雅俗共赏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4.
中国古代文学分为雅、俗两途,此文论述两者的区别、不同的成就与地位、相互又对立又渗透的复杂关系,和他们在历史上的消长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现当代文学新的雅俗关系,强调应借鉴历史,兼顾普及提高、相辅相成.这才有利于新文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在雅俗文化相互渗透的宋代文化环境中,雅致和世俗成为文士们审美意趣与生活情趣对立统一的两个基本点,他们的文学作品也典型地体现出雅俗兼融的特点。但是由于文体特点、功能、地位及发展阶段的不同,宋诗和宋词在雅俗发展上出现了不一致的走向,表明雅俗观念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始终影响甚至制约着文学的发展,同时文学自身规律的发展,又促使雅俗观念等审美意识发生变化,以适应变化了的客观现实,从而对文化走向产生一定的推动力。  相似文献   

6.
雅俗之辨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争议颇多的话题。宋词作为一代文学样式,在雅俗的演变上更有其特点。南宋词坛经过自北宋以来的长期探索与辨析,在词的雅化之路上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内容上反对淫艳猥亵,提倡骚雅;风格上“涉谐谑”、“鄙俗”、“侧艳”则去之;在词体源头的探求上,认为诗词同源,推尊词体;语言和音律求雅,反对俚俗。姜夔、张炎、王沂孙等是南宋雅词的代表。通过南宋词学的雅俗之辨,词的创作发生了根本变化,词人的创作规范化、理性化了,人们认可了词这种文学体裁,并使词体定型,渐成为与诗比肩的一种文体。  相似文献   

7.
中国小说在古代属于俗文学的范畴。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和“五四”文学革命使中国小说形成了雅与俗的对峙。但之后立即开始了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的历程。经过 30年代的进一步交融 ,到了 40年代 ,雅小说与俗小说的界限便越来越趋于模糊 :一方面 ,越来越多的高雅小说作家追求通俗化 ;另一方面 ,通俗小说作家也开始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并十分重视汲取高雅小说的一些创作手法。这种雅俗融合的走向是当时特定的历史文化条件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8.
20世纪90年代,“文化散文”是中国散文界当红的散文品种,其代表人物是余秋雨。余秋雨的散文从《文化苦旅》到《霜冷长河》,是一个逐渐遗落“散文”和“文化”的过程,也是他的散文观从高谈阔论“人类整体感觉”下降为强调“困惑”对散文写作的重要性,到最终声言自己“谈不上什么困惑”的破产过程。从大散文现象的兴起至败落这一过程审视余秋雨文化散文现象,可以清楚地看到在市场化环境中,俗之妆扮为雅,雅对于俗的包装,以及俗对于雅的败坏这一文学吏中常见的雅俗关系的再次体现。  相似文献   

9.
徽州文学发展至明代万历朝达至巅峰,期间作家队伍庞大、文学社团众多、文学思想活跃;诗文、小说、戏曲等雅俗各体文学成就斐然,成为全国文坛中心之一。万历徽州文学充分彰显晚明文学特有的全民参与、雅俗互动、人文复兴等特征,印有鲜明地域文化色彩,在中国地域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其形成原因主要得益于徽商经济发达、前期文学积累以及徽州籍官商的引领。  相似文献   

10.
雅俗之辨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种重要的文化价值标准,而在魏晋南朝时代,雅俗对举更是成为品评人物整个人格乃至一切精神产物的尺度。《世说新语》在对魏晋名士风度的描绘中,不仅刻画了魏晋士人高蹈脱俗的“雅”的一面,同时也充分表现了魏晋士人“俗”的一面,主要体现为俗情、俗趣、俗语。  相似文献   

11.
文学的消长过程乃是雅文学俗化和俗文学雅化的双向互动过程,雅与俗既对立又统一,在一定层面上可以相互转化.中国当代雅文学的萧条,是市场经济尚未完全确定的"前状态"的结果.随着这种"前状态"的结束,雅文学将得到长足发展.  相似文献   

12.
作家对小说读者的关注、读者阅读期待的改变,以及作家读者意识功利指向的摇摆性和文化指向的复杂性,对20世纪初中国长篇小说由俗入雅、回雅向俗、雅俗并存格局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美化之艺术,创优似竞赛"是许渊冲教授的中国古诗英译理论。该理论充分彰显了许的"求美"观。许在古诗英译中追求意美、音美和形美,这是为了能让读者"乐之",能让文学翻译发展成为目的语中的翻译文学。  相似文献   

14.
通俗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重要组成部分,对其的深入认知是认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必然要求,本文对通俗文学的界定、通俗文学的合法性以及通俗文学的生命诸问题进行思考,认为雅俗文学之间没有分明的界线,应该充分认识通俗文学的合理性意义并给予其合法的地位认可,通俗文学的生命力将伴随人类存在的始终。  相似文献   

15.
玄幻小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中国文坛,但对玄幻小说的研究却止步不前。本文尝试从当代雅俗文学之间较量探讨玄幻小说备受学界冷落的动因。  相似文献   

16.
通俗文学的繁荣是当代文坛的一个重要现象,中国与法国的相关领域同样如此。两国通俗文学创作上的异同,既充分体现了通俗文学的走向,也预示了世界范围内雅俗文学之间互动的恒久性。  相似文献   

17.
随着1949年中国政治格局的大变动,海峡两岸在意识形态和经济体制等方面完全进入了敌对和隔绝状态,文学也因此表现出了不同的价值取向。但是,不同的文学表征,事实上却掩盖着发展流变过程中的根本一致性。这是在诸多海峡两岸文学研究中被深深漠视了的一个深刻  相似文献   

18.
当代中国文化转型的一个突出标志是大众文化的崛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电视剧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发展走向兴盛繁荣.电视剧面向大众,走向世俗,但其世俗娱乐功能与其文化普世意义同等重要,更何况在我们这样一个数千年来“风”“雅”“颂”传统并重的国度.倡导主旋律,追求雅俗整合的现实主义宏大叙事成为中国电视剧创作与欣赏的双向需求,并由此成为贯穿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的一条清晰的创作主线.  相似文献   

19.
在百年中国新文学中,道德同文学从来就没有分离过,文学叙事不但采取了道德策略,而且百年中国文学本身就形成了一种道德形式——叙事伦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百年中国新文学的流变史就是道德哲学在20世纪中国的发展演变史。  相似文献   

20.
六朝时期,南朝乐府民歌空前繁荣,对此,明清各家古诗选本的选录却不尽相同,不难发现《古今诗删》倡复古,亦重言情之作;竟陵派《古诗归》其“幽深孤峭”既有“雅”的一面,也有“俗”一面;《古诗源》与《古诗赏析》选篇相同很多,但《古诗源》论诗虽重情,从“温柔敦厚”诗教观出发,对乐府情歌选择甚严;而《古诗赏析》从作诗标准出发,对乐府情歌则选择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