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忠效 《科学通报》1980,25(13):614-614
关于L-半胱氨酸对L-天门冬酰胺酶的作用曾引起一些实验室的注意.从不同来源的L-天门冬酰胺酶所得实验结果各不相同:有的不表现抑制作用;有的表现抑制作用;有的属于别构抑制类型;有的还能引起酶的解聚.但是,迄今尚未见到L-半胱氨酸的抑制作用与酶分子构象改变相关性的任何报道.本文以大肠杆菌AS1.357 L-天门冬酰胺酶为实验材料,肯定了L-半胱氨酸对酶活力有明显抑制作用.同时还就这种抑制作用的性质,以及  相似文献   

2.
孟广震 《科学通报》1982,27(16):1015-1015
前文报道E.Coli AS 1.357 L-天门冬酰胺酶在其生化性质、溶液构象等方面与其他来源者有别,甚至来源于E.Coli的不同菌株者亦然。所以进行该酶蛋白的一级结构的研究将有助于深入了解这种差异的化学基础,本文报告E.Coli AS 1.357 L-天门冬酰胺酶的氨基酸组成和近氨基末端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3.
关颖谦 《科学通报》1988,33(5):399-399
微生物天门冬酰胺酶对多种癌症如白血病、淋巴肉瘤和癌肉瘤等均有疗效,对各种急性白血病效果最佳。自六十年代以来治疗上应用的天门冬酰胺酶都来自大肠杆菌,疗效虽好但也有一定的副作用。近年来发现能产生天门冬酰胺酶的菌种还有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Erwinia carotovora)、粘质赛氏杆菌(Serretia marcescens)和琥珀酸弧菌(Vibrio  相似文献   

4.
L-天门冬酰胺酶的聚合-解离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凤兮 《科学通报》1979,24(20):940-940
作者曾报告部分提纯及结晶的大肠杆菌AS 1.357 L-天门冬酰胺酶(EC 3.5.1.1)制品中存在分子量不同的多聚体,它们分别为该酶分子的单体、二聚体和三聚体,即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中的F带、M带和S带。为深入探讨各多聚体可能的生物学意义,采用两种不同方法进  相似文献   

5.
酶法体外建立天冬氨酸酶基因的随机突变库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张红缨 《科学通报》1991,36(19):1500-1500
L-天冬氨酸酶(EC 4.3.1.1)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用酶,用于酶法生产L-天冬氨酸。近年来,全世界对L-天冬氨酸的需要量稳定增长,因此,对该酶的理论与应用研究已引起广泛的重视,1984年Guest等报道了E.coli K-12菌株的天冬氨酸酶基因的克隆;1985年了akagi等报道了E.coli W菌株的天冬氨酸酶基因的克隆和核苷酸顺序,克隆株比原始菌株的酶活力提高2—3倍;1986年Woods等报道了E.coli K-12菌株的天冬氨酸酶的氨基酸顺序.并将含有天冬氨酸酶基因的质粒转化E.coli 294中,细胞酶活力提高约30倍;  相似文献   

6.
汪猷 《科学通报》1965,10(12):1111-1111
本文扼要报导自合成的A链S-磺酸衍生物与天然B链S-磺酸衍生物给合而获得结晶牛胰岛素。前文报导后,我们在A链的合成以及最后半合成产物的纯化方面都作了改进。牛胰岛素A链羧端十二肽Ⅰ,即:N-苄氧羰基缬氨酰-S-苄基半胱氨酰-丝氨酰-亮氨酰-酪氨酰-谷氨酰胺酰-亮氨酰-谷氨酰-天门冬酰胺酰-酪氨酰-S-苄基半胱氨酰-天门冬酰胺,曾从下述两种合成途径获得:(1)已知的三肽酰肼  相似文献   

7.
王伏雄 《科学通报》1966,11(6):282-282
在幼胚及其他生殖器官的离体培养中,酪朊水解物、谷氨酰胺和天门冬酰胺曾用作生长辅助物质。2,4-D可诱导胚愈伤组织的产生。硫酸腺尿圜也曾用于胚胎培养。本文就酪朊水解物、谷氨酰胺、天门冬酰胺、2,4-D和硫酸腺尿圜对银杏幼胚生长和分化的影响,作一简单报导。银杏胚的解剖和消毒以及培养基的配制和消毒同前一篇报告。蔗糖用8%(小于1,600微米的胚)或5%(2,800—3,240微米)。酪朊水解物用酪朊自制成10%储备液。椰子乳汁经蒸汽消毒。培养胚置于恆温箱中(22±2℃),不加光照。每周检查记录一次。试验结束时分别照相及固定,一部分材料制成制片观察。  相似文献   

8.
张秀凤  向俊锋  田明月  唐亚林 《科学通报》2009,54(10):1374-1386
以生物靶分子为基础进行抗肿瘤药物先导化合物的筛选是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之一. DNA G-四链体结构的发现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其与癌症关系的揭示, 为目前抗肿瘤药物研发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 能够诱导DNA形成G-四链体结构或者与G-四链体特异性结合并使之稳定的化合物有望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从而达到抗癌的作用. 以G-四链体为抗癌药物作用靶点对化合物进行筛选和结构设计是目前化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关注点. 本文旨在针对靶向G-四链体的抗肿瘤分子筛选、结构设计以及抗肿瘤药物开发三个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首先, 介绍两种基于G-四链体对其配体结构特异性识别而对化合物进行结构筛选的研究方法: 基于核磁共振进行抗肿瘤化合物筛选方法以及计算机虚拟筛选. 其次, 从化合物与G-四链体之间静电相互作用方面来进行G-四链体配体的结构设计, 主要包括以下4种类型: (1) 原位胺的质子化; (2) 通过杂环芳香族化合物上的N-甲基化; (3) 中心金属离子的存在; (4) 不带电荷的化合物. 最后, 对目前基于G-四链体为抗肿瘤作用靶点、已经走向临床实验的CX-3543, AS1411两个抗肿瘤药物的开发与作用机制进行介绍.  相似文献   

9.
林晨 《科学通报》1984,29(17):1077-1077
冬淩草甲素(Rubescensine A)是一种新的抗肿瘤药物,对体外培养的食管癌和肝癌细胞系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对多种动物移植性肿瘤如S180、ECA及腹水型肝癌均有明显的抑制效应。临床研究表明,冬淩草甲素对食管癌、肝癌和胰腺癌有一定的疗效,用放射自显影方法发现冬淩草甲素使ECA、L_(1210)细胞周期中S→G_2→M的运行受阻,以G_2期的延缓最为显著,为了进一步确定冬淩草甲素对细胞周期各时相的影响,我们采用了流式细胞光度术和显微定格摄影术来研究冬淩草甲素对HeLa细胞周期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肿瘤治疗的新靶点——端粒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金亮  杨仕明 《自然杂志》1999,21(5):266-267
端粒酶是迄今发现的一个最为广泛的脚瘤标志,在细胞永生化和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重要作用.自从1995年Feng等研究发现反义人端酶基因能抑制HeLa细胞端粒酶活性并导致其死亡以来.针对端粒酶开发新的抗肿瘤药物已成为近年来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11.
邢邦华 《科学通报》1980,25(15):714-714
精原细胞法用于抗肿瘤药物的筛选始于我国.1974年曾在十一届国际癌症会议上进行过交流.国内已有报道用于筛选抗肿瘤抗菌素,但用于筛选抗肿瘤植物药尚未见报道.我们自1975年即将该法作为植物抗癌有效成分的初筛手段之一,并逐步扩大应用于植物抗癌有效成分的提取方面.  相似文献   

12.
微生物脱有机硫的催化剂制备和条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从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到的一株能专一性降解二苯并噻吩(dibenzothiophene,DBT)生成2-羟基联苯(2-hydroxybiphenyl,2-HBP)的红球属(Rhodococcus)菌株lawq出发,研究了影响该菌株生长和脱硫的因素,2-HBP对菌体生长,降解DBT酶系的产生及脱硫活力都有抑制作用,研究了生长反应系统中硫酸盐和DBT同时存在条件下,硫酸盐的存在对产生降解DBT酶系的影响作用,对休止细胞脱有机硫反应体系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最佳细胞浓度和反应条件,研究结果表明红球菌lawq具有对硫酸盐不敏感的犒,较适合于生物脱有机硫工艺。  相似文献   

13.
方德声 《科学》2007,59(5):8-8
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2007年8月21日报道。“十五”重大项目“手性与手性药物研究中的若干科学问题研究”围绕四个主要课题开展研究,进展显著。 在手性碳的不对称合成研究中,发展了在路易斯酸作用下通过片呐醇串联重排反应构筑手性季碳中心、手性配体参与炔烃对羰基化合物不对称加成反应的新方法。并用于合成一系列具有药用价值的天然产物。设计、合成了新型的硫代膦酰胺类手性配体和新型L-脯氨酰胺有机催化剂。  相似文献   

14.
一种新的抗肿瘤物质——冬凌草素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科学通报》1978,23(1):53-53
冬凌草又名冰凌草,为唇形科(Labiatae)香茶菜属植物[Rabdosia rubescens(Hamst)],.河南省民间用于治疗食管癌及贲门癌。实验研究证明,冬涉草的水及醇提取物对Hela细胞及食管癌细胞株(109细胞株)有明显细胞毒作用,对多种移植性肿瘤有抗肿瘤作用,并有抗菌、消炎等作用。临床试验亦证明,冬凌草对食管癌、贲门癌、肝癌及乳腺癌等有一定疗效,使  相似文献   

15.
<正>经过对1400多种化合物的筛选,科学家发现其中包括咖啡因在内的24种有可能提升大脑中一种能抵御痴呆的酶——NMNAT2的含量。NMNAT2的保护作用是在2016年被发现的。这些化合物的发现有助于研发药物以提升大脑中NMNAT2的含量,从而产生一道化学"屏障",抵  相似文献   

16.
《科学通报》1954,(6):43-43
对于白果是否具有抗结核作用的这一个问题,我们在1951年3月到1953年9月间曾经用感染结核病的豚鼠进行过三次治疗试验。第一次试验:用豚鼠20只,体重250—350克,其中5只感染后不予治疗,做为对照;2只不予感染但给药;其余13只在感染结核菌18天以后开始给药治疗。感染菌种是人型结核桿菌  相似文献   

17.
冯北元 《科学通报》1982,27(17):1072-1072
棉酚是对雄性具有抗生育效应的药物,早在三十年前我国就曾报道食用棉油导致不育,后来发现其有效成份为棉酚,并作为男性避孕药试用于临床。有关棉酚的抗生育作用机理已引起重视,并证实棉酚能破坏精子的结构,抑制精子的活动。值得注意的是棉酚存在着一定的毒副作用,据报道极少数个体在长期服用棉酚后,会出现低血钾肌无力症,其产生的原因尚未查明,据推测可能是Na,K-ATP酶受到抑制所致。毕晓峰等观测到棉酚对大鼠、豚鼠等肾皮质的Na,K-ATP酶有抑制作用,但符云峰等在家兔及大鼠肾皮质材料的实验中所得结果是棉酚对Mg-ATP酶有抑制作用,对Na,K-ATP酶无明显影响。因此,棉酚产生低钾的原因有待进一步澄清。  相似文献   

18.
邹柏祥 《科学通报》1980,25(8):372-372
柞蚕饰腹寄蝇是寄生在柞蚕幼虫体内使寄主致死的大害虫。我国首先发现能有效地防治这种害虫而对蚕无害的杀虫剂为“灭蚕蝇”。我们曾报道了“灭蚕蝇”具有明显选择毒性的原因,可能主要是对这两种昆虫神经系统中乙酰胆碱酯酶的抑制有明显的差异,即对寄蝇该酶的抑制效力比对柞蚕的酶要大几十倍,其次是柞蚕体内存在酰胺水解酶,使“灭蚕蝇”部分解  相似文献   

19.
王善源 《科学通报》1958,3(3):92-92
1939年,我们指出用杀死了的结核菌和羊毛脂一凡士林的混合起来的菌苗注射豚鼠,豚鼠产生了抗结核的免疫性。在感染结核菌以后,接种的动物存活日数平均数要比对照组的动物长1.9—3倍。1943年,我们利用这个方法制造了沉淀素、溶血素和解体。  相似文献   

20.
甄永苏 《科学通报》1979,24(8):379-379
天然产物(抗菌素、植物药等)的化学结构和生物活性极为丰富多样。二十多年来,抗肿瘤药物的筛选研究已为临床提供了多种有效的抗癌抗菌素和植物药,而新的具有抗肿瘤活性的物质现仍继续可见报道。研究的趋势表明,从天然产物中寻找新药今后仍然是抗肿瘤药筛选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研究天然产物需要采用适宜的初筛方法,因为筛选工作中首先要检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