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南京城市建设的发展,钟山风景名胜区由城外“走进了”城内;景区内丰富、高品味的旅游资源和谐统一,是南京山、水、城、林特色的集中体现,不仅是钟山风景名胜区甚至南京、江苏发展旅游的根本,同时还担负着建设“文化南京”和“生态南京”的重任.为了实现钟山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其建立核心保护景区,实行严格保护下的核心保护景区外围的适度精品开发.  相似文献   

2.
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旅游的开发紧密相关。当前,风情旅游已成为国际旅游的热点,这源于人们回归自然、回归历史的思源心理。文中介绍了风情文化在风景名胜区开发中的意义,并结合贵州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湃阳河风景区总体规划中的自然风景资源与风情资源优势,综合提出了湃阳河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的风情构思和规划体系,提出了风土村、田园村、旅游村、风情中心及民俗博物馆五类风情旅游开发项目;同时结合风景名胜区的开发与保护,提出了控制景区人口密度、防止环境恶化的一些具体建议、措施与保护规划。  相似文献   

3.
八达岭一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本次调查工作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的要求对八达岭一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类型,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旅游设施状况等进行详实调查,并评价分析其旅游特色,初步提出保护和绿化规划建议.为下一步的规划管理工作提供详细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防止单纯经济利益驱动下的掠夺式开发对中国众多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破坏。方法针对青海湖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这一特殊的多重复合型区域,在定性分析其特殊性及其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冲突基础上,运用集中系数法对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产业结构现状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可知在青海湖风景区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大,特别是畜牧业和旅游业;而第二产业则发展空间不大。结论通过调整产业结构、整合经济空间秩序、协调“保护”与“开发”的矛盾和加强区域整治与宏观调控4条途径来实现对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经济引导,以解决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生态环境问题,并促进其经济发展,最终实现青海湖风景名胜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九华山客运索道建设对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通过九华山客运索道建设对植被资源造成一定破坏的实例,阐明了在风景名胜区进行旅游开发,要从保护生态环境的角度出发,采取有效的措施,力争把不利影响减小到最低程度。  相似文献   

6.
全面开发双龙风景区旅游资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龙风景名胜区是国家级重点名胜区,在分析了双龙风景名胜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地理位置的基础上,提出了全面、合理开发双龙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的设想。  相似文献   

7.
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的孤岛效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缺乏对风景名胜区周边居民利益协调的相应机制与政策,形成风景名胜区旅游经济发展的"孤岛效应",影响风景名胜区环境资源保护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我国风景名胜区面临的重大问题.文章提出了旅游经济发展的孤岛效应的概念,并从二元化管理体制、一元化发展模式、空间区位边缘化、社区参与的障碍等4个角度分析其成因,提出了理顺管理体制、加大输血力度、完善造血功能的对策,以期发展和谐旅游,促进我国风景名胜区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是1982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的第一批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本次调查工作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GB50298-1999))的要求对八达岭-十三陵风景名胜区的旅游资源类型,分布状况,交通状况,旅游设施状况等进行详实调查,并评价分析其旅游特色,初步提出保护和绿化规划建议.为下一步的规划管理工作提供详细资料.  相似文献   

9.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以风景名胜区科学保护与利用带动京津冀旅游协同发展为宗旨,围绕京津冀13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建设、管理与个性化旅游服务等应用需求开展的动态环境监测评价系统工作,将有效促进风景名胜区的科学管理与高质量的运营.由此,开展此项工作也成为解决京津冀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协同发展迫在眉睫的管理工作突破口,将动态环境监测评价嵌入到风景名胜区的日常管理过程中,势必成为保护风景名胜区环境的重要手段和行之有效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整合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钟山风景名胜区是一个开发较早、知名度较高的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近20年来,旅游发展虽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仍存在着诸如管理体制不完善、交通组织被动、面临城市化威胁、旅游发展规划滞后、景区功能定位不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提出要实现该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其在管理体制、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旅游地形象等层面上进行多元整合、提升,重组名牌,以塑造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新形象.  相似文献   

11.
1.引言风景名胜区保护与开发是当前倍受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一些建设以发展旅游经济为名,在风景名胜区内大兴土木,把其建成了大型"吃喝玩乐综合体",风景区"城市化、人工化、商业化"的现象屡见不鲜。城市近郊风景区由于区位独特,景区内村庄、居民点不断扩张,开山采石、毁林种地、滥用水资源等破坏风景区生态环境的行为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大搞高档房地产。  相似文献   

12.
三清山国家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清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为研究区域,对该区的旅游环境容量进行定量分析,认为三清山南清园游览区的旅游资源容量是三清山风景名胜区旅游环境容量的“瓶颈”,并对扩大其旅游环境容量提出了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13.
分析了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现象所带来的危害:导致风景名胜资源过度开发;破坏视觉美感,降低景区形象;引起景区生态环境恶化;缩短景区生命周期;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探讨了风景名胜区产生城市化现象的原因即管理体制未理顺;政府财力支持不够;对风景区的认识存在严重偏差;风景区的土地、权益未明确定位;未处理好国家与地方,开发与保护的关系;传统经济体系不健全.提出了防止风景名胜区城市化的对策即创新管理体制,健全经济体系;加大政府投入,提倡社会捐助;合理布局旅游接待设施,提高规划设计水平;改善风景名胜区内外交通联系,妥善安置居民生产生活.  相似文献   

14.
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开发整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钟山风景名胜区自1982年建区以来,旅游发展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仍存在着诸如管理体制不完善、交通组织被动、面临城市化威胁、景区分割严重、旅游发展规划滞后、项目重复建设、景区功能定位不明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要实现该风景名胜区的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对其在管理体制、旅游资源开发、旅游景区、旅游线路、旅游地形象等层面上进行多元整合、提升,重组名牌,以塑造钟山风景名胜区旅游新形象.  相似文献   

15.
作者从介绍青龙瀑布风景名胜区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入手,分析了风景区的现状,并对风景区旅游结构和综合价值进行了评价,得出风景区的旅游资源价值达一级水平的结论;进而提出对青龙瀑布风景名胜区开发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林超利  张兆干  张建新  李小明  刘娜 《河南科学》2009,27(11):1473-1478
以中国云南省西双版纳风景名胜区孔明山景区为例,在严格保护、永续利用的前提下,探讨在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中如何从游客行为角度出发,通过对风景名胜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内涵和游客行为及其特征的剖析,引导控制性规划中的土地使用、道路交通、景观、环境控制等重要任务的完成,为同时做到风景区保护和游客旅游体验质量的提高找到良好的解决途径,丰富和完善控制性规划的理念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对坎布拉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进行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认为该地旅游资源层次较高、组合性好,为促进发展,有必要进行深度开发规划.对坎布拉风景名胜区的景点地域功能分区、资源开发组合模型和区内外旅游交通线路进行初步规划,并计算了坎布拉风景名胜区的旅游环境容量.  相似文献   

18.
试论风景名胜区的本质任务及其遗产属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国风景名胜区的本质任务,寻找解决风景名胜区保护问题的有效途径。方法资料调研与分析类比、归纳演绎相结合的方法。结果辨析了风景名胜区的涵义是风景资源集中的地域、风景资源的稀缺性、脆弱性及多种复合价值,使风景名胜区具有“突出的、普通的价值”,从而具有人类遗产属性。结论应将风景名胜区保护纳入遗产保护体系中来,并遵照遗产保护的基本准则,才能从根本上有效保护风景资源。  相似文献   

19.
泰山风景区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泰山风景名胜区是以泰山为依托建立起来的。经过数亿年的漫长演化,泰山形成并保留了类型多样,内容丰富,价值极高的地质旅游资源。泰山又于2005年8月第四批列入国家地质公园。要借建立泰山国家地质目的契机,进一步加强泰山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研究。本文系统分析了泰山风景地质旅游资源特点、开发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20.
根据信息熵理论和生态足迹理论,对2009-2012年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土地利用与土地生态承载力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年间黄果树风景名胜区的耕地和建设用地面积的相对增加,牧草地和林地的面积相对减少,信息熵值呈波浪型的变化过程.说明研究区土地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在不断增加,需加强生态保护,实现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