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天人之学是整个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而《周易》也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经典。从某种意义上讲,《周易》全书都是在讲天与人的关系。《周易》为天人之学提供了两种路径:一是神秘主义,二是道德形而上学。中国古代神秘主义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不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站在道德形而上学的立场上,探讨《周易》中的天人关系,则是一个更有建设和指导意义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天人关系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论题,其内涵丰富,历代思想家都有着大量的论述。作为汉代道家集大成者的《淮南子》也不例外,对天人关系有着丰富的探讨。天人同构作为天人关系的基础性内容之一,直接关涉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等方面。《淮南子》天人同构以气为同构的始基,形成了天人同律、相参的思想。通过分析《淮南子》天人同构的理论来源及其内涵,可以更好地理解汉代天人观的丰富理论及其为中国古代医学、养生等提供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董仲舒是西汉时期的反动思想家,是复活孔孟之道的鼻祖。他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反动主张,使孔孟之道在我国历史上流毒两千多年。他创立的“天人感应”的唯心主义体系,一直成为历代反动的封建地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精神支柱。 “天人感应”论是董仲舒继承和发挥孔孟的“天命观”而炮制的一种神学唯心论。这种谬论在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和《春秋繁露》中得到了体现。他胡说:“天人之际,合而为一”。(《春秋繁露·深察名号》,下引此书,只举篇名)具体地说,就是天与人能够互通消息,互相“感应”:一方面,天老爷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自然现象的变化,向人间作指示,下命令,发“谴告”;另一方面,人用自己的言行来报答天神,以便消灾祈福,逢  相似文献   

4.
古代哲学中所谓“天“,大都是宇宙自然的总称.所谓“人“,则是生存于宇宙自然界中万物中之一物.因此,天人问题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哲学里的天人关系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物我一体的自然化、人敬畏天的宗教化及人反思天的哲学化三个阶段。与其相适应,天人关系也分别表现为天人相通、天尊人卑及天人合一、天人相分。这一文化嬗变在实质上乃是人类理性的进步和现实社会制度变迁的折射。时至今日,仍具有很重要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6.
董仲舒以儒家学说为立足点,广泛吸取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成分,创造性地提出“天人感应”说、“大一统”论以及“人有善质而未能善”的人性论观点,丰富、发展了儒学  相似文献   

7.
中国自古注重天人关系,可以说,“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理念是“礼法结合”产生的直接原因。它们的结合自始就自然而然存在,并在后来的政治化、学理化结合过程中仍被作为理论基础。于是,人间的治理模式——礼法结合就变得天经地义了,只是在不同时期结合程度不同而已。礼法结合曾经在历史上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对我们今天建立和谐社会有着历史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元气自然论者,王充提出了"万物之生,皆禀元气"的命题,一面强调"一天一地,并生万物",一面指出天地是含气之自然。在此基础上,他沿着元气自然的思路解释天地生人以及人的命运,在反对天人感应和谶纬迷信的同时,走向另一种迷信。  相似文献   

9.
安大民 《甘肃科技》2002,18(1):79-79
古代哲学中所谓"天",大都是宇宙自然的总称.所谓"人",则是生存于宇宙自然界中万物中之一物.因此,天人问题实际上是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10.
《水浒传》结构本身带有明显的双构性:以显层的技巧性结构蕴含着深层的哲理性结构,反过来又以深层的哲理性结构贯通着显层的技巧性结构,这即是神理。整部《水浒传》的结构可分为三个层次,其中“天人感应”的玄虚层面和宋江心理结构层面倾向于神理的范畴,属潜隐层面的“结构之道”。英雄们与高俅的对立处于显层,它是提挈全文的“结构之技”。《水浒传》中的整体生命意识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天人感应”的宇宙观一脉相承。  相似文献   

11.
度越传统看法:王充思想并非董仲舒思想的对立面,两者都围绕天人之际的核心话题而展开,只是思维进路、理则、方法有异.董仲舒从负面讲天人感应论,王充从正面讲符瑞是应说.符瑞是对人世的奖励,黄龙是瑞应汉的土德,是颂汉的标志物,国之存亡兴衰必有瑞应妖祥出现.天依据有善行者受以帝王之命,并据其善恶之行决定兴衰存亡.人性的上善下恶是不能移易的,可移易的只是中人.性有正、随、遭三性,命亦有正命、随命、遭命之分.天具有二重性,既是自然之天,又是能施气、生物之天.阴气主为骨肉,阳气主为精神.王充从去虚存实出发,倡导耳目的感知、心意的思知、待问的学知.  相似文献   

12.
董仲舒以天为理论底色建构了天人一体的整体图式,同时赋予天以仁之品格,并于中和之情呈现着生发长养之生境。人涵养着仁之情实,持守着中正之心,进而在循天之道境域中,成就着天地仁德,展演着养人之生、成就万物以及和谐身心的整体养生观。  相似文献   

13.
秦汉时,“天”作为终极信仰被虔诚的信奉。董伸舒将“天”作为其阴阳五行说的最高范畴,借助“阴阳五行”沟通“天”与“人”,进而“以类合之”,推论出“天人一也”。在此基础上,董仲舒一方面宣扬“君权神授”的“忠君”理念,为其大一统理论张目;一方面又旨在宣扬儒家的王道主张,为其施行保驾护航。如此,董仲舒将政统与道统这双重的政治旨归均在“天”的名义下得以展开。  相似文献   

14.
诗三百在董仲舒阐述春秋大义的过程中主要发挥“达意”、“正言”的作用。基于此,董仲舒提出“以诗为天下法”的诗学观点,但在“知天’’的问题上拒斥了诗和诗人,主张“知天,诗人之所难也”。同时,《诗》、《春秋》在董仲舒阐释哲学的过程中面临着共同的困境,由此提出“诗无达诂”、“春秋无达辞”等理论命题。在现实政治的情境中,“知天”的问题非但是诗人所难,董仲舒本人也是难以把握的。  相似文献   

15.
概述在人类历史上,人与自然的关系始终是哲学上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同时,也是人文地理学所关心的最基本的问题。荀子以其“制天命而用之”的光辉立论,在中国古代哲学和科学的研究上独树一帜,为人们对地理环境及其变化规律的研究减少了思想上的障碍,鼓舞人们更好地去认识和改造自然。两千多年后的今天,世界社会生产力已高度发达,地球表面已经没有了纯自然的地理环境,人口增长日益加剧,各种资源消耗倍增,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基础正在逐渐衰竭和贫化,人类对更为美好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追求与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当此时也,我们重新认识并评价一下荀子的人地观很有必要。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讲的荀子的人地观,基本上就是他的有机自然观,是他的“天人关系”。因为荀子的所谓“天”,大致可以说就是自然界,只不过有时还包括日月、星辰而已,且现代人地观所讲的地,也不是《荀子》书中那种只是“载万物”的地皮,而是指地理环境(这里主要指自然地理环境),包括地球表层上的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故此“地”与彼“天”在多数场合大致相当。  相似文献   

16.
太极拳是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文化的产生与发展都要受到哲学思想的影响 ,太极拳同样如此 ,它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影响下产生和发展的 太极拳自身所包含的哲理也都反映了中国古典哲学的奇光异彩 ,体现了质朴的民族精神和智慧 可以说 ,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一种载体 因此 ,研究探讨中国古典哲学对太极拳的影响 ,对从深层次理解太极拳有深刻的意义 1 中国古典哲学太极说与太极拳中国古代哲学家在回答万物本原上有“太极说”、“五行说”等朴素唯物主义学说 《易·系辞上》载 :“易有太极 ,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  相似文献   

17.
汉武帝以降,以董仲舒天人感应、阴阳刑德说为基础的灾异论不断完善,灾异思想自宣元之际开始大行其道。值得注意的是,遵循四时节律的阴阳灾异论与为政不节制的谴告思想,汉初文景时代已有之,这一点从汉简及百家学说中均可得明证。  相似文献   

18.
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简论儒家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着重论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生态观及其现代意义, 并与道家、法家的生态理论作了比较分析。作者认为儒家生态观体现在其 “天人关系”理论系统中, 基本思想可以用 “天人合一”、“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生生不息”四句话概括, 而其核心是 “万物一体”论, 其策略原则是 “和谐用中”。道家主张 “自然无为”, 法家则主张 “尽地力”, 各有其合理性。但在当今时代条件下, “纯任自然, 无为不争”之说不足取, “尽地力”之教不可取, 而 “万物一体”、“和谐用中”的生态思想是符合人类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 应当坚持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19.
我国主流哲学在天人关系中强调的是天与人的和谐。中国古典诗歌中,“无我之境”的山水田园诗与“有我之境”的抒情诗,以感性的美的形式,将这一思想形象地体现出来,从中窥探“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典诗歌之间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苗族哲学中的辩证法思想作专门的探讨,认为苗族先民无论是对自然本身,还是在天人关系问题上都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