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度异常与地震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地震前震区上空的气温会有所升高,其原因是地热通过地壳的裂缝传递到地表的空气中,这里我们通过因子分析和残差分析,建立起了适于描述地震级别和温度异常之间的关系回归模型,并分析了该模型适用的范围,为预报地震震级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
概述了与地震有关的动物异常行为的研究现状,震前动物异常的生物学解释及异常动物的分布特点,分析从基因学角度解释的可能性。介绍了断层的电磁模型的理论和实验,对现阶段建立动物行为异常地震预警系统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3.
通海高大水位异常与地震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分析高大井2002年以来的资料,对多年来水位变化特征与观测井300 km范围内发生的5.0级以上地震前的异常形态进行分析发现,高大井水位在震前表现出趋势和短临变化特征,水位动态异常与观测点周围300 km范围的5.0级以上地震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4.
文章研究了Cu-Al-Ni-Mn-Ti多晶形状记忆合金的异常相变内耗。实验结果和理论分析表明,合金的高温相变内耗峰在测量频率较低、马氏体片较多及升温速度较大的情况下,分解为一个正峰和一个倒峰,这种现象是由于2种正、负耗散弹性模量的马氏体变体间相互作用引起的;具有负弹性模量的形状记忆合金能够稳定存在的条件,是需要从环境吸收热量引起熵的增加。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近年来,我国接连发生强烈地震。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在党的地震工作方针指导下,采取了专群结合群测群防办法,在地震预报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专业台站和群众测报点应用了多种前兆手段,其中以地电流(又称土地电,自然电位)最为广泛。因为所用仪器简单,容易安装与观测。它不仅在报大震上,出现过较好的对应事例,对中小地震,也有一些成功的对应。这不能全归之偶然,而确实有客观的依据,值得重视和探讨。  相似文献   

6.
首先对开远深井地下水位近30年资料中,大震前异常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同时,利用相关数学分析方法对资料进行了滤波处理,对云南及近场区中强以上地震前中长期、短期异常指标进行了进一步的提取;最后对该井地下水位在震前的微动态变化特征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7.
莫依端 《青年科学》2008,(Z2):20-20
地震前,尤其是大震前,往往会出现多种反常的大气物理现象。如怪风、暴雨、大雪、大旱、大涝、骤然增温或酷热蒸腾等。与此相应的温度、气压、湿度的变化,会使人体感到不适。1503年1月9日,江苏松江地震,有震前有风如火的记载。  相似文献   

8.
综述了形成静电危害的基本条件、放电类型、静电测试技术、静电放电理论模型,提出了防护静电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中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与欧亚地震带之间,地震活动非常频繁,是一个震灾十分严重的国家。20世纪,中国共发生6.0级以上地震近800次,遍布除贵州、浙江和香港特别行政区以外的所有省、自治区和直辖市;百年来,中国死于地震的人数达55万之多,占全球地震死亡人数的53%。因此,对于我们国家而言,防震抗灾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云南历史地震记录,散见于各种云南地方志,开始于公元前26年,到1949年止,记录地震640次,烈度六度以上的有218次。解放后,云南的地震记录更是系统、科学。许多资料虽侧重震情和救灵描述,但对地声等地震前兆现象也有相当的记载。研究这些宝贵的资料,从中得出规律性的认识,对实现破坏性地震的预报预防,有重要意义。本文试对云南地震的地声现象作初步探索。  相似文献   

11.
2014年8月3日鲁甸6.5级地震前,距离震中不到50 km的昭通地震台多个测项出现了短临的异常变化,期间伴随连续降雨事件.如何排除降雨影响,提取震前的有效信息至关重要.文中利用昭通台倾斜、应变类观测数据以及辅助气象观测数据,通过考虑到时间滞后的数学回归模型方法,定量分析降雨对昭通台的影响程度,分析结果表明,昭通台形变测项与降雨相关性较高,且震前短临形变异常变化在回归线附近,应为降雨影响.另外,在收集昭通台周边观测环境变化(城建施工等)的基础上,给出降雨对昭通台影响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针对相变地暖地板表面温度不均匀问题,以蓄热过程相变材料发生固-液相变时的温度场分布特征为依据,提出一种新型梯级相变地暖系统,相变蓄热层的远热源区域采用相变温度较低的相变材料,近热源区域采用相变温度较高的相变材料。建立传热分析模型,比较采用单一相变材料作为相变蓄热层的普通相变地暖与梯级相变地暖的热性能,分析相界面、温度场的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普通相变地暖,梯级相变地暖兼具温度均匀与保温时间长的优点,能提供稳定的热流密度,地板表面的最大温差降低了61.73%,保温时间延长了48.15%。  相似文献   

13.
A油田地震资料上广泛存在地震反射异常,其表现为地震同相轴局部的下凹、错断,目前对地震异常体识别及成因机制未开展深入研究,没有取得明确的认识,影响了研究区油气勘探进程。利用相干、方差、似然等多种地震属性进行了地震异常体识别。结果表明,地震异常体横向延伸距离很短,纵向延伸距离变化较大,从几十米到上千米不等,其在平面上为近似圆形,多数没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少数为线状或雁列状分布。根据目的层构造演化过程、地应力及岩芯资料对地震异常体成因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地震反射异常体是溶蚀作用和挤压作用的综合结果。早期目的层发生了溶蚀作用,但溶蚀作用强度在平面上和垂向上分布不均匀,由于后期挤压作用较弱,只在局部脆弱的地方发生了断裂。部分异常体是目的层主要纵向油气运移通道,破坏了下部层系圈闭的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论述了形成静电危害的基本条件、放电类型、静电测试技术、静电放电理论模型与静电防护理论与技术,并提出了防护静电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濮阳台电磁波异常与地震活动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桂青  刘兆友 《河南科学》2000,18(2):206-209
介绍了台站所处的地震地质环境条件及电磁波观测仪器基本情况。对濮阳市地震台电磁波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 ,电磁波异常对 10 0km范围内的M 13.0级以上地震及 30 0km左右Ms5 .0级以上地震和 10 0 0km左右的Ms6 .0级以上地震有很好的对应关系。电磁波异常是一种地震前兆短临异常 ,异常一般在震前几天到五十几天出现 ;异常幅度大 ,异常易于识别 ;地震多发生在异常结束之后或异常高值回落的过程中。濮阳台曾依据电磁波异常变化 ,成功地进行了两次地震短临预报 ,地震三要素均在预报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前卫星热红外异常与云异常现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汶川Ms8.0级地震发生前20d内的卫星热红外图像和电视云图进行对比分析发现:震前20~8d,青藏高原东缘出现了源于印度板块、紧邻汶川的北东向近3000km长的条带状高温异常;震前5~1h,电视云图显示震中龙门山断裂带及青藏高原东昆仑断裂带上方分别出现了线性云,汶川正好位于两者的延伸交叉位置。结合印度板块和亚洲板块的相互作用和区域构造运动过程,从地球物理的角度讨论了此次卫星热红外图像异常和云图异常的原因,希望能对地震遥感监测预报和汶川地震的前兆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地声与地震的相关性,分析了目前在检测地声技术上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设计了新的基于GPRS网络的地声检测系统。  相似文献   

18.
当你拿着指南针走到莫斯科以南四、五百公里的库尔斯克(Ky-pck)地区的时候,便会发现一种奇怪的现象:指针不再固定地指着南方了,而是乱摆动起来。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呢?一百几十年来一直是个猜不透的谜,人们因此把这种现象叫做“库尔斯克地磁异常”。有人认为这是由于在库尔斯克地下蕴藏着大量铁矿,并且它的含铁量是如此之大,以致在很远的距离之外也能使指南针迷失方向。这个大胆的假设是可能的,但是还须以事实来证明。  相似文献   

19.
为了完成对相变储层地震精细描述与厚度预测研究,以苏北盆地为例展开研究。苏北盆地三河北滩坝砂储层,随着埋深的增加,地震同相轴由外坡的“单轴”变为中坡“双强轴”再变为内坡的“上强下弱”反射。研究区已钻井20口,储层预测属于小样本案例。如何搞清分相带的机理,并开展分相带的储层描述与预测,既具有理论研究意义,又有现实的必要性。对于相带划分,首先通过井震关系精细分析,搞清相变的本质:一是盖层、储层沉积厚度有结构性的变化,二是灰质成分分布的变化,两者综合造成同相轴相变;接着,提取研究区过零点个数、能量半时、最大振幅、主频、频带宽度、最小振幅等6种典型地震属性,明确了相变分布范围,属性切片支持3个相带的划分;考虑到目的层与上覆盖层很近、常规零相位数据砂体特征不明显,开展压缩感知提频与90°相移目标处理,3个相变带的特征得到进一步明确。针对相变储层的厚度预测,首先采用属性与厚度拟合法进行了不分相带的厚度计算,但结果不理想;改用支持向量机(SVM)机器学习方法进行不分相带的厚度预测,预测结果表明SVM方法相对于前面的拟合法效果有所改进;再分别用以上两种方法进行分相带的厚度计算与预测,精度得到进一步提高。论文研究思路、方法及结论对少井区、复杂相变储层的勘探开发,有一定的借鉴与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西丁家地区地震反射异常体识别与分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辽盆地梨树断陷西丁家地区下白垩统为深水环境下发育的沉积地层。通过对研究区地震剖面的精细地层解释,发现在不同层系中,如沙一段和营三段,存在多种地震反射异常体且数量可观。这些异常体多数为浊流及生物沉积作用下形成的,在地震剖面上呈长条状、下切状和透镜状等外部反射特征。在对这些地震异常体特征识别和分类的基础上研究发现,本区的地震异常与岩性油气藏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联,且大部分地震异常体还未进行钻探。通过对异常体的地震追踪和解释对其进行识别和分布研究,为西丁家地区下一步岩性油气藏的勘探和开发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