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0 毫秒
1.
小易 《科技智囊》2008,(6):67-67
言天下之至赜而不可恶也,言天下之至动而不可乱也。 在解读这一句的时候,有必要再回顾一下前面两句:圣人有见天下之赜,而拟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谓之象。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在这两句中,圣人界定了“象”和“爻”的概念及其产生过程,  相似文献   

2.
小易 《科技智囊》2008,(9):87-87
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这一章主要围绕着“言行”的主题在论述。从“中孚”卦说起,从卦象上看,引出了鸣鹤在荫;从卦理中看,内怀诚信。再回过头来看,为什么用“中孚”卦来讲说呢?《说文三下爪部》:“孚,卵即孚也。从爪、子。一曰信也。”段注:“鸡卵之必为鸡,鸟卵之必为鸟。人言之信如是。”意思很好理解:鸡生蛋、蛋生鸡,有蛋必有鸡。看到鸡蛋,人们一定相信会生出鸡来。人讲话也要有这样的诚信。  相似文献   

3.
《战国策·宋卫策》上记载: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准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徒之牖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此三言也,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场合,要合时宜,要讲究得体性,否则会遭到笑。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你的肉多少钱一斤?”“你的肠子怎么卖?”遇到这种情况,答话的人常常会感到很尴尬。这是因为答话人解码时可以有两个角度:从善意的角度理解,对方只…  相似文献   

4.
《战国策·宋卫策》上记载:卫人迎新妇。妇上车,问“骖马,准马也?”御曰:“借之。”新妇谓仆曰:“拊骖,无笞服!”车至门,扶,教送母:“灭灶,将失火!’”入室见臼,曰:“徒之牖下,妨往来者。”主人笑之。此三言也,皆要言也。然而不免为笑者,蚤晚之时失也。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说话要看场合,要合时宜,要讲究得体性,否则会遭到笑。现实生活中我们也经常会听到这样的问话:“你的肉多少钱一斤?”“你的肠子怎么卖?”遇到这种情况,答话的人常常会感到很尴尬。这是因为答话人解码时可以有两个角度:从善意的角度理解,对方只…  相似文献   

5.
小易 《科技智囊》2011,(2):55-55
子曰:“夫易何为者也?夫易,开物成务,冒天下之道,如斯而已者也。” 这句话作为这一节的开端,概括说出了《易经》的功用。回顾前文可见,前文中已详细阐述过《易经》的组成以及《易经》对事物形成变化规律的认识、对人的言行的指导意义等,还包括为什么圣人会效法天地、尊崇《易经》等等,但是《易经》归结起来,它的本体为何?这一句给出了概况说明。  相似文献   

6.
夫子是伟大的。这是真心话,早孔就想写一篇“孔子为什么伟大”的小文,以证明我的心迹。这是一桩小事,但也可见孔子伟大之一斑:“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马棚失火了,孔子退朝回到家,急忙问:伤了人吗?不问马怎么啦。人命关天,人比马珍贵,哪怕是一匹千里马。这已经够伟大了。然而,孔子之徒还能够把孔子做得更大。有人说了:孔子是仓促之间,以人为急,来不及问马,并不是不爱惜马。谁说我们的古人没有保护动物的意识呢?又有人说了,这样的标点有问题,正确的标点是:“伤人乎?不!问马。”先问人,人未受伤,再问马。多么聪明的孔子之徒啊!…  相似文献   

7.
尹秋 《今日科技》2002,(5):27-29
“没有动力,车跑不了”风险投资要驶上专业化、规范化、国际化的快车道,将会遭遇什么样的外部环境的碰撞?一个广为流传的真实故事或许可以给我们启迪:几个月前,北京有几名大学生,带着自己编写的程序,兴冲冲地去找风险投资。首先和一家风险投资公司总裁见面。要演示程序,就要找电脑。但学生们惊讶地发现,在这家宣称自己的“投资领域包括IT”的投资公司总裁办公室里,见不到一台电脑。“去告诉打字小姐,有人要用电脑。”总裁挥了挥戴满金戒指的手,对秘书讲。学生们这才发现,使用电脑的都是前台小姐、打字小姐,电脑在公司其他那…  相似文献   

8.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这是“原创版”戊戌变法石破惊天、不同凡响的新思想。如今.在这组江苏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报道中.我们把目光集中在江苏的现在和未来.追问和寻找江苏在中国的经济版图上“在哪里”和”往哪里去”的问题。下一步江苏该何去何从?  相似文献   

9.
《今日科技》2002,(5):38-39
家电新概念层出不穷,家电新名词多如乱花,哪些是应该接受的?哪些是在玩弄一种遮人眼目的招术?面对这些诱惑,您该持有一种什么样的心情?怎样才能挑选到自己喜欢又与厂商宣传功能一致的家电产品?彩电要有多少“D”?在厂家彩电的说明书上以及厂商在向消费者推介产品时,“D”,一直是市场的一个卖点。有标称5D的,也有6D、8D甚至12D、13D、14D的。那么,是不是D字越多越好呢?笔者随机抽取了几本说明书,厦华的纯平彩电采用了6D画质提高技术,包括三行数字梳状滤波器的Y/C分离电路、新型亮度动态增加电路(数字LTI)、新型色度动…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心有所思,情有所感,而后有所撰作。”情感是文学作品的内在动因,要“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这就要求学生首先有自己的思想,有个人的情感。人的头脑是丰富的,学生的情感也是丰富的,可是却有许多“空洞无物”“无病呻吟”的作品。我们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写作情感呢?我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做到了以下几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11.
今天讲的题目是“生物是物、生物有理”,说一点“活物”的物理。“物理”这两个字来自庄子。我非常喜欢庄子的这段话:“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做物理的人是圣人,在这个意义上讲,我们要把火自然的美弄清楚,达万物之理。  相似文献   

12.
老子是我国提出自然美并建立理论系统的第一人,然而将美与自然密切联系统一起来的则是庄子。庄子讲道之化生于自然,既否定神的作用,更反对人为造作,主张“法天贵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静而圣,动而王,无为也而尊,素朴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天道》)可见,“真”是庄子所认为的艺术的  相似文献   

13.
人们大都知道爱因斯坦的一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想,知道这一名言的人也一定同意这一观点。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培养学习兴趣对于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浓厚的学习兴趣,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大脑处于高度兴奋状态,造成获取知识、探究未知的最佳心态。在这种心态下,学生的注意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想像力等都会明显提高。目前,在我们的教学当中,有相当部分学生对文化基础课的学习积极性不高。那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使课堂兴趣化呢?笔者认为,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是学习语文的敲门砖,那么,怎样提高学生的兴趣呢?根据自身的实践经验,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14.
提到“寒号鸟”或“寒号虫”,也许有人知道它是一种动物,但亲眼见过的人却不多,而知道它的粪和尿就是中草药“五灵脂”(主治心腹冷气、小儿惊风、多种妇科病、各种疼痛及蛇虫咬伤等症)的人就更少了。过去,有些人曾因“寒号鸟”能滑翔而把它误当成了鸟。实际上它是一种全身披有细而长的毛,耳基部具黑色簇毛,尾粗长,毛蓬松,前后肢之问生有宽大带毛的翼膜,适于滑翔,能在树上、岩壁上或墙上攀爬自如的兽类。  相似文献   

15.
小易 《科技智囊》2008,(2):61-61
“易其至矣乎”,孔子叹道:易经是天地之间最终极最为深刻的道理!懂得了《易经》,圣人才能够达到崇德而广业的境界。这半句继续延续儒家“盛德大业”的主题,前六章中,关于“德”的形成和成就也有大量的铺陈,当然这个字对于大多数的国人来说也是再熟悉不过,“德智体美劳”,在小时候就已经把这几个字刻进大脑里了,但细推究起来,什么是德呢?这是一个大命题,也涉及到作为人的一个本原问题。古人说:“德者,得也”。  相似文献   

16.
“四凶”小考平心“四凶”这一称呼的源头大概来自《尚书·虞书》中的一段话:“流共工于幽州,放兜于崇山,窜三苗于三危,殛鲧于羽山。四罪而天下成服。”其中“四罪”之“四”,当是“四个人”的意思;“罪”乃“定罪”、“被判罪”之意。后来《左传》表述得更完整:“...  相似文献   

17.
北京“7·21”特大暴雨之夜,很多人通过电视直播,目睹了被困在广渠门桥积水中的汽车的救援场面,也引发了很多疑问:一辆车,“仅仅”被4米深的积水淹没,驾驶员为什么就无法逃脱呢?汽车没入水中后,车门不是应该一推就开吗?车窗玻璃不是应该一砸就碎吗?这事儿的确没那么简单。  相似文献   

18.
东晋时期的志怪小说家群考论欧阳健一志怪,是中国古代小说最受关注的题材。《庄子·逍遥游》云:“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陆德明音义云:“齐谐,户皆反,司马及崔并云人姓名,简文云书。志...  相似文献   

19.
“发于硎”新解质疑陈白夜《庄子·养生主》:“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数千牛矣,而刀刃若新发于硎。”晋郭象注:“硎,砥石也。”唐成玄英疏:“硎,砥砺石也。……年经十九,牛解数千,游空涉虚,不损锋刃,故其刀锐利,犹若新磨者也。”当今国内《庄子》的各种注本和...  相似文献   

20.
人们常常用“吃一堑,长一智”,“失败乃成功之母”等成语来形容“失败”后因长点“见识”,吸取种种教训。在社会生活中,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但细细想来,又不尽然。“长智”为何非要“吃堑”不可呢?对此,笔者感触颇多。[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