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悬置现实生产关系,抽象地或静态地从教育功用、知识类型和教育地位等维度对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进行知识论意义上的区分,很难揭示其真相。在马克思异化理论视域下,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矛盾并非源于知识本身具有的内在对抗或断裂,而是劳动异化及其症候在教育部门呈现的结果。通识教育旨在巩固受教育者作为人所具有的自由劳动的本质属性,呈现出强烈的“为我”性;专业教育受到教育者之外的他者的利益和力量的影响,体现出明显的“为他”性。两种教育对立的实质,是“雇佣者”与“被雇佣者”这一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在教育环节的体现。两者对立的最终超越,只能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劳动成为第一需要的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那时“为我”的劳动直接等于“为他”的劳动,从而教育领域中通识教育的“为我”性与专业教育的“为他”性的对立也随之消亡,人类会在自己教育旗帜上写下“自由全面教育”的动人篇章。当然,专业教育的扬弃与专业教育的发展本身走的是同一条道路。当下阶段,处理好两种教育的关系,重点在于创设逐步消除异化的社会客观环境,并不断增加受教育者发挥人的本质力量的主体性,而非主要为受教育者构建某种“普遍性知识+特殊性知识”的课程体系,虽然这一构建...  相似文献   

2.
从系统科学角度去讨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构成要素问题,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由主体、客体和载体三个基本要素构成。其中,主体包括管理组织者、教育者、受教育者;客体是形成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知识体系;载体是联系主体与客体的中介。  相似文献   

3.
“灌输”是我们党和军队思想政治建设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客观上要求“灌输”发挥时间累积作用,即在传授中开启和推进认知阶段,有所深化后再进入认同-内化阶段;而同时“灌输”又会形成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有用性”主观感受的边际效应.作为军队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灌输”不可缺少,这是解决上述两难问题的根本.  相似文献   

4.
A 还原思维和系统思维分别以还原论和系统论为其理论基础。从本质上区别,还原论认为一切事物都可以分解开来,并最终归结为组成该事物的要素;而系统论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组成该事物的要素的简单相加,都不能还原为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简要地说,还原思维是一种把对象最终归结为几个基本概念的思维方式。比如还原思维者面对不同作家的不同作品,可以把它们还原为诸如“社会生活在作家头脑中的形象的反映”之类的几个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从而找到对象之间的共同特征,而舍弃它们之间的差异性。系统思维则不然,它是一种把对象视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要素按照一定的结构组成的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从而考察系统与系统之间、系统与要素之间、要素与要素之间的组织关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要素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由诸多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的一个系统。至于这个系统究竟有那些要素构成,学术界目前主要有四要素说、三要素说、三体一要素说、六要素说等不同观点。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整体视野中,我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包括思想政治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对象、思想政治教育信息、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思想政治教育噪音、思想政治教育情境、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思想政治教育反馈这八个基本要素。  相似文献   

6.
论述了教育工作构成的要素以及教育过程的本质。教育过程是一个施教与受教的双向活动过程,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是一个内化与外化交替递进的螺旋上升的运动过程。  相似文献   

7.
关于形式和内容的传统理论,存在着不少值得商榷之处。本文仅就几个问题谈点看法。一什么是一事物的内容?把认识的对象区分为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是人类认识的重要成果。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内容决定着形式。那么,什么是一事物的内容呢?按通常的理解,事物的内容是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即组成事物的各种成份的总和。形式则是把内容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  相似文献   

8.
贵刊2000年第1期发表两篇教育方面的文章 :“试论教育机制中的单向制约关系”和“关于专业不对口的理性思考”。笔者在此作以下简要讨论。前文中说“教育决策权集中于中央的教育领导集团” ;“虽然在决定之前有较为广泛的征求意见行为 ,但在本质上仍是一种封闭式的、集权式的行为”。实际上世界各国教育决策权都集中于中央的教育领导集团 ,这不应是问题。既然已广泛征求意见 ,最后还要决策 ,就不能简单地说仍是“封闭式的、集权式的行为”。文中说单向制约的教育活动 ,必然产生以下问题和负面影响。(1)“一种无视受教育者个性应有充…  相似文献   

9.
思想教育活动规律的哲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思想教育活动规律的哲学透视①黎群武任何活动都有规律,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有规律,它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诸矛盾之间的本质关系。毛泽东同志指出:“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  相似文献   

10.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素质为宗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就学生个体而言,指的是“一般发展”与“特殊发展”的统一;就群体而言,指的是“共同发展”与“差别发展”的统一。在教学中要把群体培养目标与每个受教育者的具体发展目标统一起来。所以说,真正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视因材施教,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更大限度…  相似文献   

11.
 贵刊2000年第1期发表两篇教育方面的文章: ”试论教育机制中的单向制约关系“和”关于专业不对口的理性思考“.笔者在此作以下简要讨论。前文中说”教育决策权集中于中央的教育领导集团“; ”虽然在决定之前有较为广泛的征求意见行为, 但在本质上仍是一种封闭式的、集权式的行为“.实际上世界各国教育决策权都集中于中央的教育领导集团, 这不应是问题。既然已广泛征求意见, 最后还要决策, 就不能简单地说仍是”封闭式的、集权式的行为“.文中说单向制约的教育活动, 必然产生以下问题和负面影响。(1)”一种无视受教育者个性应有充分发展的权力中心论思想“.实际上决策文件中要求学生主动学习, 有创造性。  相似文献   

12.
以人为本是一种思想、一种价值取向,把这种思想和价值取向渗透于教育的始终,作为达到教育目的的途径,它就是一种方法。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就是重视发挥教育对象的主体性、主动性和能动性,促进其自我发展的方法;是从教育对象的实际出发,变消极为积极的方法;是尊重受教育者的差异性,扬长避短的方法;是教育者用爱心帮助受教育者,托起希望和明天的方法,是站在教育对象的角度,真心实意帮助其发展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坚持以人为本,这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也是新的科学人才观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坚持以人为本,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这就要求各级学校在培养人才时要注重教育的和谐。教育的和谐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教育者要努力营造教育的和谐;二是教育者要追求受教育者全面和谐的发展。营造教育的和谐是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和谐发展的手段、途径。学校教育要和谐,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14.
体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问题,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这个问题的科学解决,必将有助于我们按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解放思想、开动机器,实事求是的真正按照教育规律办教育,促进教育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马克思主义告诉我们,事物之间的本质联系即它们的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教育规律也是如此。作为构成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的德育、智育、体育,它们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是客观地摆好了的,我们的任务,就是要坚持按事物的本来面目认识事物的原则,科学地搞清它们的客观地位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5.
教育工程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它的建立和发展,对于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多出人才,为实现四个现代化都有很大的现实意义。下面我谈谈对教育工程学的一些认识。一、什么是教育工程学? 毛主席说:科学研究的区分,就是根据科学对象所具有的特殊的矛盾性。……如果不研究特殊的矛盾性,就无从确定一事物不同于他事物的特殊的本质,就无从发现事物运动发展的特殊的原因,或特殊的根据,也就无从区别事物,无从区分科学研究的领域。(《矛盾论》)一门学科所以能够成立,就是因为它有独特的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的  相似文献   

16.
张维满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10):151-154
对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问题的研究,是当前学术界的热点和难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当前的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存在弱化的现象。影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实现的因素是错综复杂的:受教育者自身对理想信念信仰的“认知”程度、科技发展的并化作用制约和影响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性;长期以来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忽视理想信念教育的个体价值。这是理想信念教育有效性弱化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7.
思想史上存在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一个新概念形成之时,往往具有强大的刺激作用,从而使人们对问题的观察和研究出现一个跃进。“中国和平崛起”无疑属于这样的概念。概念说明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前提,说明了事物的灵魂和命脉。讨论任何一个问题,首先需要明确概念。“中国和平崛起”这个概念的核心是“崛起”,之所以加上“和平”二字,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中国威胁论”的一种回应。近年来,国外有人不时地放言高论,说中国一旦崛起,将会和以前的德国、日本和苏联等国一样,对国际秩序构成严峻挑战,乃至引发战争。观察事物必须具有空间感和时间感,…  相似文献   

18.
纵现世界创造学的研究历史,成千上万的创造学者们在各自的创造学研究专著中各抒己见,对创造的内涵和定义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概述和解释。但是,从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概速和定义中,我们似乎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迄今为止,人们对创造的概念的阐述和解释仍然是模糊不清的,很难用于指导我们的创造实战。作者根据自己从事创造活动的实践经验,对事物构成的本质认识,对创造成果构成要素的分析,对创造行为、过程和活动的规律的分解以及对创造的原理、规律和方法的研究认为:创造是对现有事物构成要素进行新的组合(化合)或分化(分解),是在现有事物基础上的进步或完善,在现有事物基础上的发明或发展。  相似文献   

19.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手段和方法,对受教育者有目的、有步骤地实施识恩、记恩、谢恩、报恩以及施恩的人文教育。幼儿园开展感恩教育的目的是让幼儿了解“恩”、体会“恩”,记住所感受之“恩”,并将“恩”施于需要之人。幼儿园时期是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在当前,在幼儿园开展对幼儿的感恩教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工作。  相似文献   

20.
教育的“温室效应”主要是指受教育者受到家庭、社会、学校等方面的过分溺爱,造成他们任性固执、追求享受、独立性差、意志薄弱、责任感淡漠等弱点的社会现象。教育的"温室效应"不仅仅存在于家庭教育当中,社会环境和学校教育应承担的责任也不容忽视。本文从三个方面就应对青少年成长教育中过程中的“温室效应”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