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中国近代学制》只字未提为改革中国近代学制做了大量工作的陶行知。文章认为,陶行知是中国引进新教育思想的积极倡议者和热忱推介者,是对中国近代学制进行比较研究的先躯者和改革的探索者,是中国“六、三、三、四”新学制的热心宣传者和率先实验者。  相似文献   

2.
两年制数控专业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满足制造业对数控技能紧缺型人才的需求,教育部04年提出将该专业高职教育学制由三年逐步调整到两年。高职数控专业面临不可避免的学制改革,学制缩短后,如何改革课程体系,优化培养过程,提高教学效率,保证培养质量,已成为一个普遍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眼于高职的学制改革,论述了我国高职学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相应地提出了高职学制改革中国家和学校各自应该发挥怎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高职教育的基本学制要逐步从三年改为二年,这是高职教育领域的一项重大改革。针对目前高等职业院校学制改革情况,计算机专业教学该如何改革,一直是我们任课教师思索的问题。笔者根据目前计算机专业的现状分析以及二年制高职课程改革要解决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一些探讨,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代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1907年颁布的《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建立了男女有别、自成独立体系的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系统。女子学校教育正式列入了清政府的学制系统,为女子教育在全国范围内的良性发展提供了法制上的保障。近代中国特殊的社会经济、政治状况和主流观念直接决定了近代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在学制中的地位和特点。清末女子学校教育学制的确立,为女性群体在近代中国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提供了契机。  相似文献   

6.
探讨了发达国家的高等职业教育学制,分析了我国高职教育学制改革的动因、停滞原因。  相似文献   

7.
钟建平 《科技信息》2010,(28):395-396
随着国内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现行硕士研究生学制的问题日益突显,如何构建更合适的学制模式已迫在眉睫。柔性化学制具有灵活的教学计划、丰富的课程体系、多样化的培养目标和弹性化的学习年限等特点,是硕士研究生学制改革的理性选择。  相似文献   

8.
张锋 《科技咨询导报》2007,3(13):251-251,253
新的形势要求研究生教育实行灵活的教学组织和管理,学制改革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管理者、学生和社会的关注。实施改革不是压缩学习年限,而是在充分尊重研究生自主意识的基础,通过改革培养方案、完善学分制、推行弹性学制等措施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的需求。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出发,为培养学生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对我国教育的学制、课程、教学方法和考试方法等方面的改革,发表过许多重要的论述,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教学改革思想。  相似文献   

10.
本文确认学校中的基本矛盾是教育对象和对他们的培养目标之间的矛盾,分析矛盾双方在现阶段的特征,结合地理学的科学体系与发展趋势,提出了在高师地理系实行“3+1”学制改革的设想.分析了实施这一学制改革构想的可能性与面临的主要困难.  相似文献   

11.
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的科举制度,到明清两代,弊端已经充分暴露.黄宗羲对科举制度的批判集中在败坏人才与禁锢思想自由上,即"破坏天下之人才"与"限以一先生之言".他的结论是"举业盛而圣学亡".经世致用与学术民主是黄宗羲心目中"圣学"的核心.他对科举制度的批判,是为了提倡经世致用的学风与倡导学术民主,期望对科举制度进行改革.黄宗羲强调"道非一家之私",以为通过不同意见的争论,可以达到较为正确的、全面的认识.他期望能出现"各持一说,以争鸣天下"的格局.  相似文献   

12.
清光绪三十一年八月初四日(1905年9月2日)颁诏废除存在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作为科举制主要内容的进士出身,是否也随科举制一同消逝了呢?对于这一问题,本文将进行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3.
沐氏家族在奉诏镇守云南的二百八十年间,注重文化传播,加强学校教育,优礼文人墨客,重视科举取士,并且注重自身休养、勇为滇民表率,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云南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开发和建设云南、维护国家的安定与统一等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大理国时期,儒家学说在境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诵读儒学经典已蔚然成风,文学创作繁荣,已有个人作品专集出现。大理国也实行开科取士制度,其科举制度既有与内地相同之处,又具有其自身的特色。儒释道三教合一,是大理国科举制度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5.
唐代有“献著赐官”的现象,时人将其诗歌、赋颂、文章等进献给皇帝,就可能直接获得官职.唐人献著,既有“投匦”的具体方式,又有“自举”的制度保障,且与科举中的“制科”相关.“献著赐官”既是一种补充科举的特殊选官方式,也是一种重要的文学现象,对推动唐代文学的繁荣有客观影响.  相似文献   

16.
当前公务员考试、研究生考试等各级各类考试中存在的腐败现象,是各种腐败问题中最为民众关注、也最令人痛心疾首的问题。我国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试形式选拔官吏的国家,现代西方国家的文官考试制度正是肇端于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对古代科举制的得失利弊进行深入的考察和反思,继承和发扬科举文化的"至公"精神,对于我们今天的廉政文化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7.
行卷诗是科举制衍生而出的“行卷”活动风尚中的一种重要文体,具有独特的创作特色。唐代是科举制成熟定型和行卷最为盛行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诗歌创作的鼎盛时期,故而其行卷诗在各方面得天独厚的条件中形成了选材自由、内容新奇、风格多样及表达技巧高超等特色,并对唐诗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孔乙己》的主旨并不是反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教育制度,不是表现一般社会对苦人的凉薄,也不是表现封建等级制度的森严。《孔乙己》中最基本的情感体验是孤独与虚无,它是困扰了鲁迅一生的森森鬼气的形象化。  相似文献   

19.
1905年科举制度废除后,朝廷举行优拔考及举贡会考为士子宽筹出路。不料于考优拔之年,四川巴县及宜宾县竟发生了原科场经费是当尽归学堂还是于考选之年例应拨归士子之冲突。本文以四川省档案馆所藏相关档案及其他资料,细考诸生所持之理据,观察士子于停科举后之心理取向。  相似文献   

20.
明清时期,赣东北各县在府城、省城和京城购置了不少试馆和会馆,以解决士子们的考试寓所问题;清嘉庆、道光朝,赣东北地区还兴起了资助士子卷资、旅费的宾兴组织,地方士绅在科举会社的设立和管理中起着关键作用。赣东北地方志中有不少科举会社资料,从一个侧面揭示了中国传统社会晚期社会结构和社会控制方式的某些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