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定义了核苷酸序列的有序片段(X1,X2…Xk)n,Xi表示碱基的嘌呤嘧啶分类或强弱健分类,n为重复次数,通过统计分析6.8Mbp资料找出全部k=2,3的有序片段,发现若干有序片段的含量具有较好的进化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朱顺义  李文鑫 《自然科学进展》2002,12(3):271-276,T001
蝎α-毒素为一类空间结构高度相似而药理学功能趋异的蛋白质家族。cDNA序列分析表明蝎α-毒素5′非翻译区和信号肽编码区序列的保守性显著高于成熟毒素编码区,3′非翻译区在药理学组内高度保守。而且,成熟毒素编码区密码子第1,2和3位核苷酸突变率相似。非翻译区内每个位点的核苷酸替代数(K)小于成熟毒素编码区内每个同义位点的核苷酸替代数(Ks),而且成熟毒素编码区内每个非同义位的核苷酸替代数(Ka)接近或大于Ks值。上述数据表明,蝎α-毒素成熟肽编码区内的突变为加速进化方式。这一结论进化树结果的支持。此外,研究还表明稳定3D结构的15个保守性残基靠近分子内部,这可能作为蝎α-毒素结构性限制因素在进化过程中维持CSαβ结构的恒定;4个热点突变区分布于分子表面的潜在功能区,表明正性Darwin选择驱动了蝎α-毒素的加速进化。研究结果合理地解释了蝎α-毒素保守性3D结构与趋异的药理学功能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测定和比对了隼形目、鸮形目、夜鹰目的12SrRNA基因片段,长度为415bp.使用MEGA2.1软件构建分子系统树并分析其系统进化关系.数据显示,该基因片段的DNA序列变异丰富,转换和颠换数未随着遗传距离的增加而出现饱和现象,反映出较高真实水平的鸟类系统发育关系.重建系统进化树表明:与隼形目隼科相比,隼形目鹰科与鸮形目、夜鹰目的亲缘关系更近,提示了隼形目隼科和鹰科之间可能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变异;与夜鹰目相比,鸮形目和隼形目鹰科鸟类的亲缘关系较近,与传统分类观点相同,不支持将鸮形目和夜鹰目合并为鸮形目的观点.  相似文献   

5.
猛禽和夜鹰类的线粒体DNA序列比较和分子进化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和比对了隼形目、鸮形目、夜鹰目的12SrRNA基因片段,长度为415 bp.使用MEGA2.1软件构建分子系统树并分析其系统进化关系.数据显示,该基因片段的DNA序列变异丰富,转换和颠换数未随着遗传距离的增加而出现饱和现象,反映出较高真实水平的鸟类系统发育关系.重建系统进化树表明:与隼形目隼科相比,隼形目鹰科与鸮形目、夜鹰目的亲缘关系更近,提示了隼形目隼科和鹰科之间可能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变异;与夜鹰目相比,鸮形目和隼形目鹰科鸟类的亲缘关系较近,与传统分类观点相同,不支持将鸮形目和夜鹰目合并为鸮形目的观点.  相似文献   

6.
细茎大豆(G.gracilis)rbcS基因结构与分子进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细茎大豆的嫩叶中提取总DNA,用PCR方法扩增得到包含完整编码区的rbcS基因并将其克隆到pBLUESCRIPT载体中。完成全基因1089个核苷酸测序后,运用PCGENE进行顺序编辑和同源比较,并应用MEGA1.021软件中的Neighbor-joining方面画出Rubisco小亚基仓的系统进化树。  相似文献   

7.
在测定了BmNPV—Ch(中国株)和HaMNPV vp39基因序列的基础上,推导出相应的氨基酸顺序,并与AcMNPV、OpMNPV、LdMNPV、BmNPV—Ja(日本株)的VP39蛋白的氨基酸顺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在已知的各种杆状病毒中,VP39蛋白是一个保守性较强的蛋白质,Bm—NPV—Ch VP39蛋白与AcMNPV、OpMNPV、LdMNPV、BmNPV—Ja和HaMNPV VP39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是93.7%、58.2%、39.9%、97.1%、92.8%。HaMNPVVP39蛋白与AcMNPV、OpMNPV、LdMNPV、BmNPV—Ja和BmNPV—Ch VP39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7.3%、59.0%、40.2%、93.1%、92.8%。通过氨基酸亲水性分析比较,探讨了VP39蛋白结构与杆状病毒进化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支架蛋白家族(IQGAP family)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在细胞的信号转导、骨架运动、细胞分裂的过程中都有着重要功能.研究分析IQGAP蛋白家族的分子进化,有助于深入全面地了解整个IQGAP蛋白家族在不同物种中功能.通过使用相关数据库,在35个真核生物物种中检索到了70个支架蛋白家族成员的序列信息,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分子进化研究.我们发现:支架蛋白家族基因广泛存在于后生动物(Metazoan)、真菌(Fungi)、变形虫界(Amoebozoa)以及其他一些真核生物中,提示支架蛋白存在于最后的真核生物的共同祖先(Last Eukaryotic Common Ancestor,LECA).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脊椎动物的IQGAP蛋白和非脊椎动物中代表性IQGAP基因共享一个共同的祖先基因,单个的IQGAP祖先基因在早期脊椎动物中(在四足总纲和硬骨鱼纲的分离之前),发生了两次基因复制事件,导致现存的脊椎动物中3组IQGAP基因(IQGAP1,IQGAP2,IQGAP3)产生.  相似文献   

9.
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M基因的克隆与分子进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一株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RNA为模板,用RT-PCR方法,扩增M基因全长,将PCR产物克隆于pMD18-T载体,测序结果表明所克隆的982个核苷酸的片段包含了M1和M2基因的完整阅读框架,通过软件推导M1和M2基因分别编码252和97个氨基酸,将M全长序列与Genbank收录的10株H5N1亚型流感病毒M基因序列进行比较,病毒株之间M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2.3%~99.3%,编码的两个蛋白M1和M2氨基酸序列间同源性分别为为96.0%~98.8%和92.9%~99%,分子进化分析揭示了病毒株间的亲源关系.  相似文献   

10.
为探寻HIV-1的种间传播路线与范畴进而发现有效的控制物,选取灵长类天然抗病毒因子APOBEC3家族的22种蛋白(以A3G为主)与17例灵长类线粒体(mtDNA)全基因组序列做进化分析研究.结果一致显示除黑猩猩(Pan troglodytes troglodytes,以下简称Pan),大猩猩(Gorilla)以外,猩猩(Pongo)中的某些种也可能是HIV/SIV的贮主或宿主,值得从实践中有目的追溯.不同种属A3G蛋白活性位点与Zn^2+结合位点的3D结构比较结果显示人与其他灵长类物种极为相似,预示着A3G蛋白在结构和功能上是非常保守的.人的APOBEC3蛋白有A~H7种,对它们的活性位点和Zn^2+结合位点进行3D比较,hA3B与hA3G的重合度最好,hA3B不会被HIV-i的Vif作用与降解,提示进一步探讨hA3B的结构与功能对于控制HIV-1的感染与传播很重要.  相似文献   

11.
ADF蛋白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广泛存在的低分子量的肌动蛋白结合蛋白,在细胞分裂、细胞运动、花粉管伸长等重要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们以陆地棉(Gossypium hirsurum)叶片DNA为模板,通过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分离获得棉花GhADF7基因.该基因长度为902bp,包含420bp阅读框;编码区含有3个外显子和2个内含子;其编码的ADF蛋白含有139个氨基酸残基.GhADF7与其它生物的ADF蛋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其中GhADF7与NtADF1,NtADF2的亲缘关系较近,与LIADF、ZmADF的亲缘关系次之,它们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在75%~79%之间.上述系统发育进化分析表明,植物ADF基因具有高度保守性.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无蹼壁虎(Gekko swinhonis)EMC3基因(命名为GsEMC3)的序列特征,了解GsEMC3蛋白的结构和功能,探讨GsEMC3蛋白与其他物种EMC3蛋白的进化关系,采用SMART RACE技术克隆获得了GsEMC3的全长cDNA序列,通过信息学分析阐明了GsEMC3基因的序列特征以及GsEMC3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系统发育和选择压力分析研究了GsEMC3的进化特征. GsEMC3基因的cDNA全长为1 023 bp,包含1个786 bp的开放阅读框,基因编码1个含261个氨基酸的多肽. GsEMC3蛋白的相对分子质量约为30.074×103,理论等电点为5.57.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无蹼壁虎GsEMC3为疏水性非分泌型蛋白,有2个跨膜区,可能是一个动态定位的蛋白,无信号肽,直接在细胞内发挥作用.其分子量与已知的其他物种的EMC3蛋白相近. GsEMC3蛋白含有1个DUF106结构域,二级结构包含12个α-螺旋、1个β-折叠、13个无规则卷曲.系统发育分析表明,无蹼壁虎GsEMC3蛋白序列与美国短吻鳄(Alligator mississippien...  相似文献   

13.
对麂属(Muntiacus)中3种动物,赤麂(M.muntjak)(2n=6♀,7♂),小麂(M.reevesi)(2n=46),黑麂(M.crinifrons)(2n 8♀,9♂)线粒体DNA12SrRNA基因450bp左右的片段进行序列分析,并根据序列信息建立分子类聚图,同时探讨了这3种动物的起源,分类地位及进行关系,结果表明黑麂起源最早,赤麂次之,小麂最晚。  相似文献   

14.
固醇敏感多肽区(Sterol-sensing domain)的分子进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固醇敏感多态区(SSD)在胆固醇自我平衡调节、物质运输以及细胞信号转导中发挥重要的作用,通过对三界系统中,不同门纲代表种(22个种)的SSD序列分析发现,SSD在组成上有很大的偏向性,在三级结构上高度保守,分子系统树的结果表明SSD明显分为PTC、NPC1、Ptr、SCAP、Disp、HMGCR和原核生物类7大分枝,功能相关基因的SSD并不聚集在一起,说明SSD在进化中受到的选择压力是不同的,推测是一种原始的拥有编码SSD跨膜结构域序列通过交换转移和其他的编码序列组成新的基因,再逐步进化形成固定的功能,而SSD保持了与运输有关的功能,进一步证实了Ref[13]提出的Hh-PTC-Smo信号系统作用模型。  相似文献   

15.
应用PCR技术,首次从我国水稻品种中作8604的未成熟种子中,特异地扩增并克隆测序了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cDNA。它共有430个核苷酸,编码102个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本文克隆的水稻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cDNA与水稻其他品种的同类基因的同源率均为100%;与水稻不同类型的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的同源率为61.8%;与玉米、大豆、马铃薯和紫藤同类基因的氨基酸同源率分别为66.0%、51.1%、45.9%和46.9%;与动物的同类基因相比,也有较高的同源性。  相似文献   

16.
羚牛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分析和系统进化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分别扩增了羚牛、绵羊、山羊、黄牛细胞色素b基因,并对其全序列(1140bp)进行了测定。其中羚牛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属首次报道。通过对8种偶蹄类动物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差异分析和基于序列差异所构建的分子系统树,发现羚牛与羊亚科的动物亲缘关系最近,与其他动物亲缘关系较远。表明将羚牛放入羊亚科较为合理,序列差异分析还表明羚羊约在距今500万年前(上新世)从牛类动物中分化出来,牛类分化时间约在600万年前的中新世(Miocene)。  相似文献   

17.
从野生禽类鹧鸪的喉气管拭子中分离到1株冠状病毒,命名为Partridge/GD/S14/2003(简写为S14).通过RT-PCR扩增、克隆测序获得了该毒株的全基因组序列(AY646283),序列经DNAstar分析发现,S14毒株与肾型毒株JX1-99,TJ2-96 S1基因同源性最高,分别达到94.6%和93.4%,并且该毒株的S1基因还和QXIBV,LX4株也存在高度亲缘性,分别达到85%和84.3%,同时对S14 S1基因BLAST时发现只有上述毒株和S14有高度同源.由此推测该鹧鸪分离株S14的进化可能与IBV肾型和腺胃型病毒存在一定关系.序列分析表明,S14毒株与GenBank中注册序列QXIBV,LX4的S2基因同源性最高分别达到97.2%和90.6%,都处于Ⅱ群.M基因系统进化树研究发现,S14处于Ⅲ群,与SAIB20,GD698同源性最高,分别达到90.6%和90.2%;而与其S1,S2基因同源较高的BJ,QXIBV株,M基因的进化关系却较远.N基因同源性和系统进化树分析发现,Ⅰ群毒株可能为H52和Gray株发生重组的结果,Ⅱ群毒株可能为H120和D1466等毒株重组的结果,而S14株处于Ⅲ群,其N基因与QXIBV高度同源,达到95.7%,Ⅳ群为肾型分离株.而与其M基因亲缘性最近的SAIB20,GD698则分处Ⅰ,Ⅳ进化群.  相似文献   

18.
对水稻(Oryza sativa)U2snRNA基因的结构分析结果表明单子植物水稻的U2snRNA基因以多基因家族的形式存在,且U2snRNA基因中存在连锁现象。3个新的水稻U2snRNA基因和已报道的FDRGU2-3一样,编码区上游除含有植物UsnRNA基因共有的USE和TATA元件外,还含有单子叶植物UsnRNA所特有的MSP元件,且具有保守的四茎环二级结构,基因成员间的同源性最低为85.1^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平颏海蛇毒腺cDNA文库的随机测序和PCR筛选,克隆得到两种分别长为1309和1307bp的编码半胱氨酸丰富毒蛋白(cysteine-rich venom protein,CRVP)的全长cDNA序列。这两种crvp基因同源性为97%,分别编码238和199个氨基酸残基,其中包括一段相同的由19个氨基酸残基组成的信号肽。氨基酸序列分析表明,这两种CRVP蛋白与蜥蜴helothermine毒素蛋白以及台湾饭铲倩CRVP毒蛋白高度同源,而且具有半胱氨酸丰富分泌蛋白(cysteine-rich secretory protein,CRISP)家族的典型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20.
利用薄层层析和气相色谱测定12株细胞的脂肪酸组份,通过UPGMA聚类分析绘制其树状图谱;用双相薄层层斫获得特征性的极性酯图谱;经光敏生物素非放射性标记DNA进行分子杂交测定实验菌株间的DNA同源值,一致的结果表明,12株菌株应分别划归短状杆菌属的3个种,其中有2上被使命名为新种即Brachybacterium conglomeratumIFO15472^T和B.paraconglomeratumI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