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本文介绍了苏联过去和现在获取西方先进技术的规划、所使用的机构和手段以及通过各条渠道获得的西方技术对苏联军工部门所起的作用;还介绍了苏联目前计划从西方获取的一些他们急需的关键技术项目。 此文作者是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研究与发展办公室中、远东和南半球事务负责人。文章内容比较丰富、具体,值得一读,特此推荐给各级技术领导和广大科技人员。 对此类题目感兴趣的读者还可参阅本刊1983年第8期刊载的《美国学术开放与限制》一文。  相似文献   

2.
最近,美国科学院院士西摩·古德曼在一篇文章中写到,十年来“苏联对高速/先进体系结构的计算机的开发在广度、外观和支援设备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进展。” 苏联人对超级计算的能力很感兴趣,但他们试图通过秘密途径获得西方超级机、小型超级机或阵列处理机的几种尝试都已失败。  相似文献   

3.
简讯     
八十年代苏联技术 情报的目标 最近正在五角大楼传阅的一份中央情报局的报告指出,苏联在八十年代将向西方获取的主要技术很可能仍是用于弹上制导计算机的微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 报告指出,苏联在过去十年中,在多头分导再入飞行器的性能和洲际弹道导弹的精度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仍需“解决可靠性问题”和发展具有极高精度的新制导律。  相似文献   

4.
美国防情报局的最新评论认为,苏联军事技术的突飞猛进几乎使西方防务分析家眼花瞭乱,然而他们往往熟视无睹的是苏联军事装备(包括战略武器和常规武器)正在进行大规模的更新换代。国防情报局外事副主任A.D.克利夫特指出:苏联武装力量的彻底更新使其从国土驻防型转变为全球战略型。 空气喷气式武器的翻新 克利夫特提请  相似文献   

5.
引言 十多年前,当苏联开始加强其军事力量对,苏联领导人断定,只有大量武器不足以抵销西方各国,尤其是美国所占的优势。苏联人还必须大力提高其武器系统的质量,这样才能确保其全球政治与战略目标,并能向其代理人提供足以对西方各盟国及友国所拥  相似文献   

6.
本文在综述国外隐身飞行器发展的基础上,对隐身的技术水平作了量级估计,并指出:对探测带干扰源的飞行器来说,散射截面的降低与作用距离之间并不是四次方根的关系,而是距离平方根的关系。本文从技术的角度对隐身和反隐身可能采用的技术措施作了分析和评述。由于隐身技术的研究处于秘密阶段,因此这里的分析也只是一种技术上的估计。 八十年代初期,神秘的飞行器隐身技术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它与高能激光武器和巡航导弹被列为军事科学上最新的三大技术革新。实用的隐身飞机和隐身巡航导弹即将问世。所谓“隐身飞行器”,就是采用现有雷达、红外以及其他电磁或声波探测系统几乎都不能发现的飞行器。 美国到八十年代末期,将有百分之十的军用飞机(约400架)是隐身飞机。一位美国官员说:“为了对付美国的隐身飞机,苏联或是只好丧失防空能力,或是被迫花费数百亿美元来改造现有防空体系,二者必居其一。”苏联对隐身技术的秘密研究也已进行了二十年。  相似文献   

7.
软件无线电技术在先进雷达导引头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提出将软件无线电的思想应用于雷达导引头系统的设计中,讨论了软件无线电技术在先进空空导弹中应用的关键技术、实现方案和应用前景。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大幅度缩短新装备的研制周期,降低研制费用。采用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雷达导引头具有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易于维护升级、抗干扰性能强等优点。随着硬件性能的提高以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水平的发展,新一代先进空空导弹采用软件雷达导引头已经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8.
苏联不同于美国,它正在利用1972年条约所允许的选择权来改进其首都的反弹道导弹(ABM)网。莫斯科地区的用于作战管理、跟踪和导弹控制的大型相控阵雷达(LPAR)和边远地区的早期预警LPAR代表了苏联当前的雷达技术水平。 这些雷达既是对1972年ABM协议的可  相似文献   

9.
关于苏联战略导弹的设计、研制和生产的情况,通常无法从公开的渠道获得。苏联很少公布这方面的材料。苏联虽然出版过一些关键人物的传记,但很少谈及他们在洲际弹道式导弹(ICBM)和潜射弹道式导弹(SLBM)研制中的作用。已发现的少量零星资料一般都是有关于一些个人和组织在苏联空间计划中的作用。本文是根据苏联发表的材料和西方防务部门的少量报道写成  相似文献   

10.
美国国防部部长助理Perle四月份对美国参议院一个专门小组说,美国和它的盟国将设法控制流行的小型计算机的输出,以防止苏联获得战场指挥和命中精度方面的优势,而西方盟国才刚刚开始从这种高级技术中得到此优势。 在征求意见会上,他以稍加改进的“苹  相似文献   

11.
日本通商产业省和外务省发起的日本工业品博览会将于今年11月在莫斯科举行。苏联试图从日本获得微处理机、数控制机床和其它各种技术。日方已将苏联感兴趣的14项技术清单作为博览会计划的一部份公布了。 苏联国家计划委员会认为,为实现工业现代化和提高工业生产率,这些技术是必需的。苏联确信,他们现在有可能从日本引进他们所需要的技术,因为巴黎统筹委员会已经放松了对某些技术出口的限制,某些受巴  相似文献   

12.
美国陆、空两军正在研制两种类型的战术巡航导弹和弹道导弹。这将使北约部队有可能在目标密集的纵深地带打击苏联和华约的装甲部队和防空部队。这是空陆战(ALB)和2000年空陆战原则中体现的一项战略。由于苏联的58,000辆主要战斗坦克中,有一半以上集结在欧洲,直接对付西方部队,因此  相似文献   

13.
世界进入七十年代以后,由于苏联急起直追,对战略导弹核武器倾注全力,改进质量,增加数量,使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显著变化。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峙和争夺,势均力敌,呈现核僵持局面。尽管在某个时期,在某个地区或在某个领域,超级大国之间的争夺,互有攻守,但是由于核毁伤能力的急剧增加,核恐怖在威胁着人类,也威胁着超级大国自身。超级大国之间争霸的野心尚在,但是在现实面前都有所节制,谁也不敢大打出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世界一直处在核恐怖的笼罩之下,人类步履艰难地沿着相对和平的道路前进,至今已有四十年。超级大国的核军备竞赛在消耗着人类大量的物质财富和智力资源,时至今日,在核恐怖幽灵的驱使下,谁也摆脱不开核军备竞赛的纠缠,谁也无法通过核军备竞赛得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战略核优势。 据统计,目前苏联的经济实力只相当于美国的三分之一,在先进科学技术和实用工艺技术方面,苏联都远远落后于美国和西方集团。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统治集团不甘屈尊同苏联平起平坐,苦思冥想,一直在寻找摆脱核恐怖均衡困境的战略途径。1980年前后,以当时担任里根竞选总统的国防顾问,美国国防情报局前局长丹尼尔·格雷厄姆中将为首的一批美国战略家,看到美国在航天技术方面已取得的重大突破和顺利发展,遂萌生了  相似文献   

14.
苏联最近在导弹飞行试验遥测中扩大使用密码技术,这严重地威胁着美国有效鉴定苏联导弹的新研制成果和监视苏联是否履行限制战略武器会谈的能力。 国防部和情报局的官员们正在密切注视着苏联在过去几个月内对大多数新的和改进  相似文献   

15.
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在介绍国防部关于苏联军事力量的第四年度报告时引证了国防部情报部门对苏联高能激光器规划及其它武器发展情况所作的估计。 一、高能激光器 总的估计是,苏联高能激光器规划已从技术研究进入激光武器样机的研制阶段。  相似文献   

16.
空间战争并不是苏联军事科学新近的研究科目。早在40和50年代,苏联就受益于被俘的德国人才,开始了弹道导弹防御(BMD)研究计划。1973年,H·A·洛莫夫上将在他的《军事领域的革命》一书中评论反弹道导弹防御的“特殊紧迫性”和当时西方弹道导弹防御(包括粒子束武器)研究和发展进程时指出:“苏联在发展主动式空间防御武器方面,……正在进行着广泛的研究”。1976年,B·M·邦达连科上校在编著关于指挥、控制和通信(C~3)一书时告诫读者说。能够提供防御大规模破坏武器手段的一方将会获得决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美国航空航天器一体化设计程序IPAD的主要内容及其发展概况。它是现代工业之魂,也是美国赖以保持高速发展以便对付日本和西欧挑战所采取的一项重大措施。我国计算机设备状况已接近或部分超过美国七十年代初期的水平,而且拥有一支象样的计算机专业队伍和工程设计队伍。开发类似的技术已具备一定条件。因此,作者呼吁领导机关和各工业部门认真研究美国的这一成功经验,迅速地组织起来共同开发适合我国特点的IPAD系统,并认为这是跟踪世界高技术的发展,提高我国航空航天技术水平和生产率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DARPA局长Cooper向主管研究和研制的军事小组委员会提出,苏联有一个旨在 生产粒子束武器、X射线激光器、准分子激光器和γ射线激光器的庞大的研究计划,美国务必对此作出响应,以便能对付苏联可能出现的技术突破。Cooper等人告诉小组委员会,苏联在激光器、分段反射镜和光学系  相似文献   

19.
电子战模拟器的发展是和电子战系统的发展分不开的。大家知道,今天电子战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一种重要手段。欧美和苏联不仅把先进的电子战系统视为防御武器,而且还作为一种进攻性武器来使用。随着电  相似文献   

20.
河南省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灰色测度及预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的思想和模型技术,在"索洛"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灰色技术水平度量模型,分阶段分析了河南省农业技术进步等要素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问题。并应用动态模型GM(1,1)对上述各项指标进行了预测。试图为提高技术水平和取得技术进步,促进河南省农业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表4,参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