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春天是万物复苏、阳气生发的季节,春季养生必须掌握春阳之气生发的特点。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立春标志着春季的开始,是一年24个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在每年阳历的2月4日前后,气温逐渐升高,冰冻开始融化,天下万物包括人体在内,  相似文献   

2.
农历四月、五月和六月为夏季,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夏季,万物生长茂盛,阳气盛而阴气弱.<黄帝内经>将这一季气候对生物影响的特点,概括为"夏三日,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六月是夏季最热的时候,<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南方生热,热生火."  相似文献   

3.
<正>"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冬至这天,是万物之"极"。天文学上,把这天视作冬天的开始。太阳至此行至最南处,昼最短,夜最长。在阴阳转换上,这天是阴阳交替的日子,阴寒盛极将转衰,阳气始生唤春来。冬至还是物候之"极",这天也因此被视为万物生长周期循环的临界点。冬至是中国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气。在古代,冬至的习俗尤为隆重,上起百官朝贺,吉服放假,红笺互拜,下至百业停工,相互宴请,馈赠礼品,故有"冬至大如年"之谚。此外,冬至还有"数九"的习俗,大江南北的寻常百姓,皆在冬至这天开始"数九"、"写九"、"画九",以此消寒,排遣农忙歇后的寒冬之寂。  相似文献   

4.
春捂如何捂     
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人们将置身于大自然温暖的怀抱中。但从气象角度来说,春季是由冬寒向夏热的过渡时节、阴退阳长和寒去热来的转折之期。此时虽阳气渐生,但阴寒未尽。所以,古今养生十分强调春捂,这既是顺应阳气生发的养生需要,也是预防疾病的自我保健良法。春捂,通俗的说,就是春天不忙减衣。民间所谓二月休把棉衣撇,三月还有梨花雪;吃了端午粽,再把棉衣送,说的也是这层意思。  相似文献   

5.
《科学之友》2008,(6):82
农历四月、五月和六月为夏季,有立夏、小满、芒种、夏至、小暑、大暑6个节气。夏季,万物生长茂盛,阳气盛而阴气弱。《黄帝内经》将这一季气候对生物影响的特点,概括为"夏三日,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六月是夏季最热的时候,《素问·五运行大论》说:"南方生热,热生火。  相似文献   

6.
<正>"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作为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取意为春雷阵阵,群虫惊醒。因发生在春季,不再只是"草色遥看近却无"的朦胧,而是春雷始鸣,万物生长。  相似文献   

7.
春季养生5招     
春日融融,是最适合重新开始的季节,也是净化、调养身体的最佳季节. 以中医而言,春季时体内的肝胆、经脉旺盛活跃,若能在此时好好调养,便可以增强免疫力,让身体一年365天都维持在最佳状态.此外,对应春天自然环境里的万物俱生,身体的机能也会变得旺盛.那么,如何保持体内萌生的阳气,让它逐渐充沛旺盛呢?  相似文献   

8.
春天是净化调养身体的最佳季节,也是旧病复发的季节。春季怎样利用饮食养生之法则,才能达到防病健身之目的呢?饮食养阳春夏季节正是大自然气温上升、阳气逐渐旺盛的时候,此时养生宜侧重于养阳,才能顺应季节的变化。一般而言,根据春天里人体阳气生发的特点,可选择平补和清补饮食,如选用温性食物进补,往往会出现助阳出火的弊  相似文献   

9.
春季养生5招     
周虹 《科学之友》2006,(3):68-68
春日融融,是最适合重新开始的季节,也是净化、调养身体的最佳季节。以中医而言,春季时体内的肝胆、经脉旺盛活跃,若能在此时好好调养,便可以增强免疫力,让身体一年365天都维持在最佳状态。此外,对应春天自然环境里的万物俱生,身体的机能也会变得旺盛。那么,如何保持体内萌生的阳气,让它逐渐充沛旺盛呢?  相似文献   

10.
1、春季饮食保健原则 (1)适量食用辛味食物 春归大地,天气由寒转暖,冰雪消融,自然界生机勃发,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我们机体中的阳气也随之升发。为顺应春天阳气发生、万物始生的特点,可以适当食用一些辛味升散的食物,以扶助阳气,如香椿、豆豉、大葱、香菜等。  相似文献   

11.
相信不少人对"春不食肝,夏不食心"这句话并不陌生,然而极少人知道它的道理.是否真的春季不宜吃动物的肝脏,夏季不宜吃动物的心脏?此话是否对每个人都受用呢? 春不食肝 中医师认为,"春不食肝"这句话对大多数正常人来说是正确的,体现了中医中的补泻原则--"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春季在五行中属木,需要生发,因此肝火较旺.  相似文献   

12.
春回大地,万象更新,树木抽芽乍绿,和风轻送花香,四季交响曲中最有魅力的章节再度来临。春天是万物生发的季节,因此春季养生自有其特点,以顺应自然,符合春阳萌生、勃发的自然规律。  相似文献   

13.
正春季万物生发,天气乍暖还寒,既是容易生病的换季时段,也是养生的重要时机。别辜负藏了一个冬天的春光,学会用健康开启新的四季。权威养生专家从衣、食、住、行四方面总结出一套"春季养生密码",跟着做就能为整年健康打好基础。衣:8157一年四季中,气温变化最无常的季节就是春季,这个时段,经常是刚脱掉秋裤,发现降温了;重新穿上冬衣,中午又是阳光普照,气温飙升。早春乍暖还寒,是各种流行病的高发期。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为了一整年的健康,在穿衣方面仍然需要"捂一捂"。  相似文献   

14.
<正>"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自古以来二,十四节气一直与我们的生产、生活相关,尤其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联系。我们虽熟知它的每一个名称,却未必了解它每一个名称下的深刻含义。本刊将带你一起走进这熟悉的"二十四节气"。立春形成于春秋时期,是最早形成的八个节气之一,到战国时期,二十四节气全部形成,立春就成为了二十四节气之首。"立"乃开始之意,"立春"意为从这天开始,时序就正式进入春季了。作为传统的农业国家,我国古人十分重视立春,在这一天举行的活动也是多种多样,如扎春牛、扮芒神、供祭品、焚香迎奉、演戏酬神、插花踏青、迎春接福等,以此祈求全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逐渐形成了"岁节"。因立春为一岁(年)中的第一个节气,故被古人视为"岁始"。  相似文献   

15.
<正>延龄与四季《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到:"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龟龄集药剂的服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四季节令的影响。冬病夏治龟龄集以人参、鹿茸等温阳益精,而春夏季节,阳气渐盛,万物生长,此时服用龟龄集可顺时养阳,其点睛之笔为冬病夏治,始于夏至,至于处暑,可顺势温阳,驱散体内  相似文献   

16.
佚名 《科学之友》2007,(2):87-87
立春:“立”是开始的意思,“春”指蠢动,这一天春季开始,天气逐渐回暖.广阔大地将呈现一片万物复苏的景象。[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春为四季之首,万象更新之始。《黄帝内经》中说:“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春季阳气上升,大地回暖,是一年中养生的黄金季节。“春不养,夏易病”,做好春季养生保健,能为一年的健康打下牢固的基础。  相似文献   

18.
1960~2008年中国二十四节气气候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非平稳时间序列分析技术——集合经验模分解(EEMD)方法,基于1960~2008年中国549站近地面气温观测的均一化序列,确定了全国平均温度的二十四个气候节气的阈值温度和时间,分析了各节气平均温度及其在季节循环中的时间节点的演变趋势.全国平均而言,小寒、大寒天气减少,近10年(1998~2007年)达到大寒的天数比20世纪60年代减少56.8%;大暑天气增多,近10年达到大暑的天数比20世纪60年代增加81.4%;季节性升温阶段的气候节气显著提前6d以上,其中雨水节气提前最多,达15d;而季节性降温阶段的气候节气则都显著推迟5~6d.这主要是由于在变暖的大背景下整个季节循环趋于整体抬升所致,但在二十四节气中,位于春季位相者的增温趋势普遍大于位于秋季位相者.其中雨水、立春、惊蛰节气的增温最快,全国平均在1961~2007年间分别增暖了2.43,2.37和2.21℃.惊蛰、清明、小满和芒种这4个反映物候的气候节气在全国各地普遍提前,尤其在北方半干旱区均显著提前,分别达12~16,4~8,4~8和8~12d.这些定量化的节气气候变化分析结果,可为适应气候变化、适时调整相应农事活动和节能措施等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正"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自遗传学之父-孟德尔(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1884年)通过豌豆实验,提出了"遗传因子"的概念之后,科学家们逐渐发现生物的性状特征是由基因控制的.据统计人类约有25000个基因,人类为什么没有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被外源DNA入侵而导致灭绝?直到1968年,科学家才逐步解开了这个谜团.美国科学家哈密尔顿?史密斯(Hamilton Smith)发现了能够通过切断病毒的DNA来限制  相似文献   

20.
冬日寻花     
在冬季,人类总会寻找各种方式保暖,植物也是如此.大多数植物会选择隐匿在土壤的保护下,等待来年春天的召唤.但仍有一些植物选择在寒风中绽放,给萧瑟的冬季带来一些生气. 我国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从小寒到谷雨八个节气里的二十四候,每候应一种花信,称之为"二十四番花杏风":一候梅花,二候山茶,三候水仙……那就一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