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还原论的两种形相及其思维实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复杂性理论把"超越还原论"作为自己的方法论纲领。然而,对还原论的相关讨论却常常带来混淆。本文从更为广阔而深入的思考角度,把还原论区分为本体论层面的"还原论信念"和方法论层面的"还原论方法",认为还原论信念的超越与还原论方法的超越完全是两个层面的非同构问题。对还原论的认识论考量则表明,还原论的思维实质根源于人类思维的割离本性,弱意义上的还原论对于科学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复杂性研究是近几年国内外科学和哲学研究的一个前沿和热点,甚至被认为是21世纪的科学。复杂性研究显现出强烈的跨学科性,在处理与解决实际的复杂系统问题的过程中力图超越还原论,建立复杂性的思维范式和科学模式。然而,目前,无论是对于复杂性的概念界定,还是复杂性的研究方法及其应用等问题都存在着许多争议,仍未形……  相似文献   

3.
"复杂性科学是运用非还原论方法的科学"成为复杂性科学的非还原论信条,其中"非还原论方法"可理解为"非还原方法"和"非还原论方法论"。另外,"还原"的语义也多种多样,涉及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因此,应当把复杂性科学的非还原论信条理解为"非还原论方法论"。然而,这一信条并非绝对可信。  相似文献   

4.
探索复杂性与科学语言框架的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探索复杂性问题的深入与扩展,机械还原论与严格决定论方法受到了根本上的限制,目的性问题被重新提出来了。这时,对传统目的性与因果性概念进行科学限定与改造、合理重建与整合已成为必然趋势。由此建构起来的多元化的互诉互补的新型科学语言框架具有可理解性、可解释性、可证实性的特征。它作为科学语言结构守恒变换的结果,对于探讨自然界的复杂性、多样性、有序化、组织化、形式结构与发展演化具有启导与建构客观知识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5.
复杂性探索催生了控制论发展,而控制论发展又促进了复杂性探索,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从复杂性探索的角度来看,以维纳为代表的传统控制论既有其历史贡献,也有其历史局限性.感知控制论和元系统跃迁理论,作为一种系统进化控制论,发展和超越了传统控制论,为研究复杂系统及其进化问题提供了一个独到的视角,成为当今复杂性探索控制论转向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6.
系统科学哲学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形成了不同的理论范式,主要有一般系统理论范式、自组织理论范式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范式。一种力图运用系统概念、以复杂系统整体论理念为核心、以超越还原论的系统方法论认识和处理系统复杂性问题的系统科学哲学体系正在逐步成熟。中国系统科学哲学理论范式的构建,需要在科学哲学的层面,对各个理论范式进行新的分析和概括。特别是,需要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整体论思想,用现代系统科学的语言重新阐释,吸收融入系统科学哲学的思想和方法论之中;以认识和处理复杂性为核心,提炼出复杂系统整体论、复杂系统原理和复杂系统方法论;在中国社会实践中发挥和发展其独特的方法论价值。  相似文献   

7.
计算主义纲领关于生命现象或过程是可计算的主张,与关于生命现象的还原论是一脉相承的。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问的还原性解释关系,要求解决两个层次的问题,即如何把生命科学中占核心地位的目的性陈述转换为因果性陈述和如何把生命科学的术语与物理科学的术语联系起来,而还原论在此遭遇着难以解决的“无限”问题和复杂性的困境。计算主义在还原性解释中的地位,由自组织理论在还原性解释中的地位所决定,而自组织理论在还原性解释中的地位,则由前者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克服还原论所遭遇的“无限”困境或复杂性困境所决定。  相似文献   

8.
还原论与整体论之争由来已久。通过分析二者之争的演变,反思争论的实质及现有的解决方案,发现:历史上的还原论或整体论之争主要是后来人将其标签化的结果;现实中的二者之争是由于其各自的支持者将己方优势扩大化的结果;在某些时期、具体问题上或者具体研究中,可能存在着还原论方法和整体论方法的主辅差异,但并不存在二者的绝对对立和孰优孰劣的结论;在为人类的科学研究寻找一条有效的纲领性原则的目标导向下,起源研究可以成为还原论和整体论之争的一种超越。  相似文献   

9.
奎因重构科学哲学的策略体现着对语言与经验的双重关注。“经验论批判”确立起了整体论论题,并把批判指向了传统的意义论和还原论;“语义上溯”把我们对科学的接受与科学的客观性问题转换为语言问题。这两个策略打破了先验主义,否定了超科学因素对认识论的介入,从而使奎因在科学哲学上超越了规范主义而走向了自然主义。  相似文献   

10.
“分”可以是理论上或逻辑上的“辨别”。非定域性仍表明物质是可分的。微观粒子之间的转化是否揭示粒子的可分性质取决于是否满足相应的物理条件。M理论的零维的研究至少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可能存在比普朗克长度更小的具有物理意义的存在。整体论和复杂系统理论表明物质仍然是可分的。“超越还原论”不是取代还原论,而是在还原论的基础之上,寻求其他方法论作为补充。我们应当从物质的结构、功能或性质等角度来认识物质的无限可分性。  相似文献   

11.
建构版本的结构实在论重建本体论承诺,附加以理论和结构的约束,作出与其它版本结构实在论不同的科学的结构性阐释,实现对于科学实在性和连续性的回答。它强调基本本体的还原论内涵,同时认为结构的可变性和开放性决定结构的建构性和相容性。勿庸置疑,在还原论追求中基本本体的假定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然而在现实中科学理论结构的不相容性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2.
关于生命科学与物理科学之间关系的认识论和解释方式的讨论,可以大体上划分为自主论和还原论(或称之为"分支论"),两种观点在对"突现"的理解、解释方式的看法是相互对立的;而对于"突现"问题和解释方式的讨论,最终可以归结到对进化现象的解释.对进化过程给予公理化解释和动力学演化过程的计算描述是还原论的观点,但是,这种计算解释遭受到即使不是无限也是巨大的复杂性的困境.强大运算能力的计算机和计算机仿真实验成为解决计算困境的突破口,以康韦(J.Conway)证明了细胞自动机与图灵机完全等价为契机,导致了对生命过程的计算主义理解的兴起并产生了计算主义生命本质观.计算主义生命本质观带有还原论的色彩,但是,并非完全地支持还原论,实际上弱化了还原论,因为主张从部分到整体的突现过程的可计算性与可预言性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3.
复杂性研究与隐喻方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隐喻是文学艺术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虽然科学家也经常使用,但却不太被公开认可,因此没有获得应有的方法论地位.然而,复杂性科学的研究者们却特别强调隐喻在复杂性研究中的重要作用.在复杂性的概念刻画和理论描述中,隐喻都有着出色的表现.霍兰是运用隐喻方法的高手,在其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和涌现理论中都充分运用了隐喻方法,并获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相似文献   

14.
15.
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外还原论与反还原论在当今生态学研究中的争鸣尚无定论。生态学研究中的还原论争鸣涉及了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三个层面,尤其是在某些理论中存在三个层面的还原论立场相悖的情况;生态学研究中的还原论思想存在强还原与弱还原、还原论与反还原论的争鸣;当前的研究成果大多主要针对其中一个层面或某个具体的科学问题,缺乏全面、系统、深入的研究且无论在生态学的具体研究还是在生态学哲学的具体研究中,经常表现出对于具体问题认识上的差异与错误诠释,存在"秘密的还原论"。  相似文献   

16.
Reductionism has dominated science and philosophy for centuries. Complexity has recently shown that interactions—which reductionism neglects—are relevant for understanding phenomena. When interactions are considered, reductionism becomes limited in several aspects. In this paper, I argue that interactions imply nonreductionism, non-materialism, non-predictability, non-Platonism, and non-Nihilism. As alternatives to each of these, holism, informism, adaptation, contextuality, and meaningfulness are put forward, respectively. A worldview that includes interactions not only describes better our world, but can help to solve many open scientific, philosophical, and social problems caused by implications of reductionism.  相似文献   

17.
复杂性科学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复杂性科学是研究复杂系统行为与性质的科学。本文在阐述熵增原理的基础上,对复杂性科学研究的演进和复杂性科学主要流派的观点进行了追溯,并对复杂性科学的主要流派——耗散结构理论的研究对象和耗散结构的形成条件进行了述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