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基于跨期投资视角的大股东利益侵占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关于大股东侵占行为的研究不仅多集中于单期模式,而且对跨期侵占问题的研究也尚局限于单期范畴.基于跨期投资视角建立了一个两期侵占模型,来研究大股东的利益侵占行为.结果表明:1)在两期模型中,控股股东的即期最优侵占水平有所降低,而远期最优侵占水平则保持不变;2)控股股东的持股比例存在一个临界值,当持股比例小于该临界值时,即期最优侵占水平小于远期最优侵占水平;当大于该临界值时,即期最优侵占水平大于远期最优侵占水平;3)控股股东非短视,其即期最优侵占水平与远期最优侵占水平负相关;4)控股股东的两期最优侵占水平与投资者法律保护力度负相关,当投资者的法律保护力度增强时,其侵占水平降低.  相似文献   

2.
控股股东、利益侵占与代理成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控股股东代理是公司治理领域出现的新问题,已有一些论文对控股股东侵占方式和侵占程度进行了探讨,但目前还没有针对控股股东代理成本的定量研究.通过建立实物期权模型,考虑到控股股东控制权和现金流权的不同配置情况,分析计算了控股股东的代理成本.模型研究结果认为,相对于控制权私利而言,控股股东代理成本仍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研究同时发现,随着控股股东现金流权比例的增加,代理成本逐渐降低;随着两权分离系数的增加,代理成本逐渐增加.数值模拟同时也证明了控股股东确实存在激励效应和侵占效应.  相似文献   

3.
在考虑新投资机会存在的基础上, 构建了跨期投资下的控股股东跨期侵占模型, 并分析控股股东跨期减持行为. 研究发现, 理性控股股东会通过第二期的侵占行为控制最优减持比例. 理论模型表明主要影响减持的因素包括控 股股东初始持股比例、控股股东属性及外部法律保护力度; 初始持股比例高及外部法律保护力度强的地区的上市 公司的控股股东的减持水平更高, 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不倾向进行减持. 经验证据表明, 控股股东初始 持股比例和控股股东属性会产生影响, 而外部法律保护力度的影响则不确定.  相似文献   

4.
用实物期权方法分析了基于企业价值最大化与基于控股股东价值最大化下企业不同的破产/清算时机选择,并重点分析了控股股东获取控制权私利程度对企业破产/清算触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无负债企业的清算决策相比,负债企业的破产触发较早;与无控股股东企业相比,存在控股股东情况下的企业破产/清算触发较晚,企业价值降低.而且随着控股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程度的增加,破产/清算触发更晚.随着控股股东现金流权的增加,企业破产/清算触发逐渐提前.  相似文献   

5.
终极控制人代理、两权分离模式与控制权私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在终极控制人代理框架下,研究了三种不同控制机制的控制权私利水平与行为特征.结果表明:1)控制人私利水平与两权分离度正相关,与控股股东现金流权负相关,与股东权利法律保护程度负相关;2)双重股权结构下,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私利水平随着优先股投票权倍数的增大以边际递减的速度增加,通常选择10倍投票权的优先股设置模式;金字塔股权结构下,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私利水平随金字塔层级增加以边际递减的速度增大,通常选择3层左右的控制链层级模式;交叉持股结构下,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私利水平随集团内控制的公司数量增加而增大,倾向于创建庞大的"企业帝国";3)数值模拟显示,我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人控制权私利水平在6%~8%之间.  相似文献   

6.
媒体监督与控股股东侵占——一个理论框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随机动态优化工具建立理论模型,对媒体监督与控股股东侵占行为进行了研究.结论表明,控股股东侵占损害中小股东福利,增大公司风险;媒体监督对控股股东自身福利产生双重效应——财富分配效应和资产减值效应,控股股东最优侵占比例取决于这两种效应的相对强弱;提高媒体对控股股东侵占现象反应的敏感性,增强曝光力度,能够迫使控股股东更加重视自身声誉,减少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占;控股股东与媒体的合谋会使其更加大胆地通过侵占中小股东利益,提高自身福利.  相似文献   

7.
大股东对中小股东的侵害问题是公司治理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通过测算控制权私人收益可以了解大股东对中小股东利益的侵害程度。对我国控制权私利进行了度量,在限售股解禁背景下,检验了限售股解禁给控股股东所带来的市场预期收益与控制权私利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同时对控制权私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研究发现:公司盈利水平、公司规模、股权制衡度与控制权私有收益负相关,非流通股溢价倍数、公司负债率、股权转让比例、股权离散度与控制权私有收益正相关;流通股规模可能并不是影响控制权私人收益的主要因素。最后,提出了全流通条件下,国有股权转让和上市公司治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控股股东的控制权私人收益: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索分析了终极现金流量权比例与公司治理机制对控股股东攫取控制权私人收益行为的影响关系.选取2003--2006年间中国上市公司中发生的85笔大额且控制股东地位发生变更的非流通股转让交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研究表明: 中国上市公司中以大额股权转让溢价衡量的控股股东控制权私人收益规模平均达到10.66%;以独立董事比例、股权制衡水平为代表的公司治理水平越高,控股股东攫取的控制权私人收益就越小;控股股东攫取的控制权私人收益规模与其终极持有的现金流量权比例存在统计显著的U型曲线关系.  相似文献   

9.
以在控制权私利驱动下公司的非效率投资为研究对象,考察了增长期权对控股股东的非效率投资决策和公司价值的影响,并分析了产生影响的内在机理. 研究表明,存在控股股东的公司会产生投资不足行为, 但当公司拥有增长期权时,由于控股股东偏好控制权私利的可持续性,增长期权能够减轻投资不足程度,使得控股股东的投资决策与公司价值最大化 目标更加一致,显示出增长具有激励作用. 同时, 投资不足程度会随着,增长因子的增大和控股股东所占股份增加, 而得到更快、更明显的缓解,而且在此过程中公司价值将会上升.  相似文献   

10.
大股东侵占与外部监督的进化博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析上市公司治理中大股东侵占与外部投资者监督的博弈过程,在分析外部投资者与大股东不同策略下各自的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应用演化博弈理论研究了双方的博弈关系.博弈分析结果表明:大股东的侵占成本,监督管理层的收益,中小股东诉讼对大股东的罚金等,都会直接影响到博弈结果.外部投资者和大股东两个群体,在三种情况下存在演化稳定策略.大股东控制权与现金流权的分离程度、大股东的股权比例,都显著影响到大股东的策略选择.本文的研究结论也同时表明了大股东控制对公司治理的"激励"与"侵占"效应.  相似文献   

11.
在对控制性少数股东做出清晰界定的基础上,运用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考察了民营金字塔结构下控制性少数股东剥夺外部股东的隧道效应.结果表明:在保证控制权的情况下,控制性少数股东所持有的现金流权越小,其隧道挖掘越严重;处于金字塔底层的公司资产利润率越低,控制性少数股东越倾向于对其进行隧道挖掘;投资者保护越差,越有利于控制性少数股东的隧道挖掘.相反,在投资者保护较好的企业,即使控股股东的现金流权较小,即使其资产收益率较低,也不会发生严重的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12.
企业终极所有者"掏空"行为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运用我国2001-2005民营上市公司的非平衡面板数据,考察了民营金字塔结构下终极所有者掏空底层公司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在保证控制权的情况下,终极所有者所持有的现金流权越小,其对企业的掏空越严重;处于金字塔底层的公司资产利润率越低,终极所有者越倾向于对其进行掏空;投资者保护越差,越有利于终极所有者的掏空行为。相反,在投资者保护较好的企业,即使终极所有者的现金流权较小,即使其资产收益率较低,也不会发生严重的掏空行为。  相似文献   

13.
基于中国股权较为集中的资本市场背景,通过构建理论模型,利用民营上市公司的数据,理论分析和实证检验了最终控制人控制权与现金流权分离度与企业负债率的关系.研究发现,最终控制人两权分离度越大,企业的负债率即越高,反映了"股东-债权人"冲突在集中股权结构下可能会变得更加严重.负债融资不仅难以发挥应有的相机治理作用,还可能成为最终控制人利益侵占的对象.研究同时发现,对于最终控制人兼任企业的最高级管理者或者所持现金流权越低的公司,其最终控制人两权分离度与负债率的负相关关系表现得更加明显,说明该种情况下的"股东-债权人"冲突也更加严重.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进一步证实了最终控制人可能会通过提高负债率实现风险转移和利益侵占.  相似文献   

14.
叶勇  胡培  刘波 《系统管理学报》2006,15(2):164-169
比较分析了计算上市公司大宗股权转移价格差异的控制权溢价方法、投标权差异的控制权溢价方法和ST公司的累计超常收益率方法,计算了中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收益。分析了影响中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股东控制权收益的几种因素。  相似文献   

15.
惩罚机制已被广泛认为是执行社会规范的有效机制.引入房地产征用补偿实验背景,设计了标准独裁者博弈实验,第二方惩罚的标准最后通牒博弈实验以及第三方惩罚的补偿调整情形独裁者博弈实验组成的三合一实验,研究了第三方惩罚机制对双边合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行为人在不同类型实验中呈现出行为异质性,第二方和第三方为维持双边合作秩序会对利益分配不公平行为进行不同的惩罚行为;惩罚行为的伤害能力随着第三方的介入变得更加强大,进而有效地维持了双边合作秩序.因此,与第二方惩罚机制相比较,引入惩罚伤害性强的第三方惩罚机制更有利于双边合作秩序的维持,此结论对解决我国房地产征用补偿纠纷等社会合作难点问题提供了一定的政策借鉴依据.  相似文献   

16.
公平补偿是房地产征收补偿的核心原则,化解房地产征收补偿极端争议的有效途径是寻找关联主体一致认同的公平均衡.将寻利公平、损失规避和参考依赖三种行为偏好集合于同一分析框架构建的多维公平均衡能有效推动关联主体公平信念判断的一致性转变.房地产征收补偿的TOPSIS多维公平均衡评价视寻利公平、损失规避和参考依赖为判断房地产征收项目是否公平补偿的三个评价准则,视不同的策略组合为评价方案,构建多维公平博弈矩阵,采用TOPSIS法排序,得出多维公平博弈均衡解.案例分析证明多维公平均衡能有效推动关联主体公平信念判断的一致性转变,房地产征收补偿极端争议得以化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